给孩子更广阔的的世界
2015/1/1 教子有方


点击题目下方教子有方,一键关注本账号
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有方;交流教子心得,培养有“爱”的人。(微信号:jiaoziyoufang)
春节的时候,我的一位很好的朋友跟我说,“同事招进来两个员工,一个是毕业于非常著名的学校,一个是毕业于普通大学。实习期后,我们发现那个来自于普通学校的孩子跟人友好相处,思维非常广阔、灵活,创造力也让老板们很惊讶。而那位名校学生几乎没有进步。后来,我给他们做了一个问卷,问他们从上小学到大学毕业的过程中,家长都给予了他们什么?结果是,名校学生的父母一直关心他的学习,报了很多班,奥数等全都上过。而另外一个普通学校毕业的孩子,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包括作文班都没有上过。但从上小学高年级起,每一年暑假他的父母让他选择一个地方,锁定游学,获取游学经历。” 这个问卷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给了他们什么,更要给孩子们一个广阔的世界。

怎么给孩子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很多很多的要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家长的眼光。家长能够看多远,孩子的世界就有多大。未来十年、二十年影响世界发展的五大动力之一就是全球化。今天我们面对孩子,是不是只看到今天或者只看着过去,而忽略了未来改变世界的力量——全球化?我们总是说人要长见识,如果他从来没有“见”过,那这个“识”是从哪里来呢?当然,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见识”渠道,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从传统的教育方式给予的、告知的,而不是让孩子自己感知的。
但是,今天这个世界已变了,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广阔的世界,让他走出去,让他感受这个世界。所谓见识,心见之识。我们家长的眼光决定了孩子的未来。如果我们不看到未来,只看到过去或者现在,我们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大家对此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分享一个实例。我是做咨询的,有一个孩子跟爸爸、妈妈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到我这里倾诉。他说他爸有一个毛病——抠。我说“抠”算什么毛病呢?他解释说:“我们家其实挺有钱的,但是只要我要钱跟同学去玩,参加出国夏令营时,爸爸就会认为我是去吃喝玩乐,他觉得我的生活要艰苦朴素,因为他就是这样过来的。”
其实,家长并没有错,但是家长的问题在于沿用过去的教育方式,源于他们都是在挫折中、在困难中成长起来的。那个时候的家庭困难,没有什么钱,一切都要省吃俭用。他们是用其过去的生活方式来对待今天自己的孩子。我想说的是,今天的生活条件,跟过去整个的成长环境已完全不同了。那个时候可能做一顿肉菜都要考虑一下。如果我们还用过去的眼光来看未来,这一定会出问题的。当你的家庭到了什么位置的时候,你做的事情一定要跟你当下的位置匹配。说白了,我们做任何的决定时,要跟我们的身份匹配。
我们到底改变的是什么?我们改变的不是我们的根,艰苦朴素、勤俭是我们中华传统之法宝。我们改变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改变我们的根。如果我们用过去的生活方式或者过去的理念来面对今天,别说孩子跟你发生冲突,这个时代也不会跟你相融的。所以我们家长的眼光一定是朝着未来而去的,而不是朝着过去、当下。我们拥有过去,我们拥有当下,拥有未来。

所以说家长的眼光在哪儿就决定了你的孩子在哪儿。今天很多孩子的决断都是父母给做的抉择,我们的孩子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所以能不能给孩子一个广阔的空间,取决于家长的眼光、胸怀。
相信孩子,去游学、去感知世界
第二个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相信孩子去游学、去感知这个世界。一个人在青少年时经历的新东西,不像我们成年人那样去接受。成年人看到别的国家的好,直接的想法就是“我们移民过去吧”。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骨子里有一种好战、好胜心。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动力,而不是一种挑战。所以在青春期让孩子走一走,对孩子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孩子行走的过程中,我们不要要求太高。通过游学,让孩子走出去其实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的目的是让孩子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给孩子辽阔地世界,广阔的世界,不是说给孩子听的,也不是画给孩子看的,而是孩子们自己去感知的。只有他们自己亲身体验了,才会有感受。细胞是最好的记忆,而不是大脑强加给我们的东西。只要走出去了,去看了,感受了,这就是一大收获。
我为什么要跟大家分享这句话呢?因为我的小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就带他去商场,让他自己挑选箱子,告诉他从现在开始就要走出去。其实在2006年我的小孩就参加过新东方的游学,从那时候起一直没有间断过,最短是几天,到最后两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在游学中孩子拓展了很多在学校里面学不到的东西。
在三年级时他第一次去欧洲游学,回来后我问这次出去有什么收获,儿子说最大的收获就是人家那的早餐很丰富。我当时心想,怎么就只记住吃了!把孩子数落了一顿,“我看你是白出去了,出去十几天就记住吃了。”后来我一想在国外早餐确实是很丰富,其实这也是收获,知道人应该怎么去生活,吃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自己当时真的有点过了,有点急了。我们不应该太强求,让孩子从思想上获得多少,他们只要走出去,随着感知、感悟会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到了高中的时候,有一次他去游学,500多名学生在一起模拟一个商贸洽谈会,每5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和地区去谈判,看谁签的单多,最后签单最多的前十名选出一个人到前面去评述。当时台湾地区队获得了第三名,其中一位女孩子就去陈述如何获得成功的时候,显而易见地把矛头对准了大陆存在的“不好”。我的小孩听完后,走了上台拿起麦克风质问这个女孩:她说的并不是真实的大陆。对方回答不上来,不知道该怎么说的时候,我的孩子面对全体观众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很多孩子为他鼓掌。后来他给我发邮件,说这是他第一次用英语在这么多人面前表述自己的观点,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当知道儿子的表现后,我放心了,因为孩子的使命感出来了!孩子什么时候能让家长不操心,其实跟年龄没有绝对的关系。当他的责任感、使命感真正出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真正放心了。

所以,在孩子的游学过程中,到什么时候会吸收什么、应该得到什么,自然会拿到的,而不会按照我们的期待、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判断。哪怕在外面做错了,也是一种经历。我们不要急于告知他是什么,能怎么样,他才能真实融入这个世界。我们不要让孩子带着太多功利去游学,不要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家长应该用平和的心态,不要去批评,也不要过多赞扬,要相信孩子,要相信生活,相信世界,一切都在真实当中。而且只有在真实当中,孩子才能拿到最真的东西,生成智慧。去游学的时候要住到别人家,我告诉儿子,不要为了讨好人家而刻意去做什么,你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要活得有尊严,有尊严并不是歧视谁,并不是瞧不起谁。人要尊重自己才能更懂得如何尊重别人。
带着根去了解广阔的世界,把更好的东西带回中国
再强调一下非常重要的几点。第一个就是在孩子的一生中,家长最大的职责和使命就是给孩子更广阔的世界。我们怎么给孩子广阔的世界,就是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看当下,孩子的一次好与不好不能说明什么。要用未来的眼光去引领孩子,给他更广的世界,而不要去多看过去,也不要用我们过去的生活方式来对待今天的孩子。我们要让孩子改变的是生活方式,不改的是我们的根。
第二就是要把孩子放出去,让他亲身去感知这个世界,而且不提任何过高的要求,做过多的评判。真正让他独立自主,自己去感知这个世界,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不要去承载更多成年人的东西。
当然,我们做什么是要符合当下的身份,不要有违身份,也不要压抑欲望。人的欲望是本能的,是没有错的,欲望的罪之一在于我们的度没有把握好。家庭里面拥有什么样的条件,我们就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适合家庭条件的东西,超越了不好,刻意降低了也不对。做跟我们匹配的事情便可。
最后,孩子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出去了那怎么办?中国的东西忘记了怎么办?其实今天已经全球化,我们还用固有东西来束缚住孩子的手脚,我觉得这是得不偿失。中华的美德,如果孩子真的从骨子里吸收了,不是说到了国外就没有了,这是不冲突的。况且我们应该带着我们的根去了解广阔的世界,把更好的东西带回中国。
演讲/曹萍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秘书长
摘自2013年中国留学教育高峰论坛演讲实录

别点下面,你会脸红的!!
↓↓↓↓↓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教子有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