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式亲子沟通,让孩子处于恐慌中
2015/6/29 教子有方

    

    

    点击题目下方教子有方,关注中国顶尖教育杂志

     来源:微信公众号紫藤亲子育儿(zitengqinzi)

    

     “人人享有免于恐惧的权利”,这是人类追求的基本权利,其中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孩子。然而,在日常的亲子沟通中,父母为达成管教的目标,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威胁”的亲子沟通模式,因为它通常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偶尔或有时使用,也是难免的。然而,如果方法单一并长期使用这种基于风险的沟通模式,就可能让孩子丧失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比如“如果你做不做A,你就会失去B”,严重的甚至让孩子陷于恐惧或恐慌之中,这显然不是父母希望看到的。

     父母们不妨回想一下每天和孩子的沟通中,这样句式的使用频次会有多少?父母采用什么样的沟通模式,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达成合理的目标呢?

     资源沟通比风险沟通更有效健康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想要激励个体面对挑战和困难,发展出健康的行为,资源沟通比风险沟通更有效。

     风险沟通是比较传统的方法,即通过激起人们对健康威胁恐惧的方法,以使其认识到自身处于疾病或伤害的威胁中。

     资源沟通是指通过提高人们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感,引导人们看到通过努力可能得到的东西。感知到的自我效能指自己对于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任务和超越自身能力任务的评价。

     风险沟通意在通过使人们害怕威胁而改变不良行为,但研究结果均不理想。通常情况下,最初的风险感知会使人们产生改变的动机,但在随后的过程中,就失去了作用。所以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改变呀,但是,太难了,坚持不下来呀。”

     人们习惯使用风险沟通模式,是因为有个错误假设,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威胁之中时,一定会控制自己,摒弃不良行为。即人是理性的,感知到风险时,总能以最理性的方式行事。如果真的是这样,心理学存在的意义至少失去了一大半。

     成人尚且不能理性,更何况孩子呢?

     父母常常使用风险沟通模式启动孩子的负能量父母在亲子互动中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直接打开负能量的大门。大量的亲子互动,变成不断的强调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的问题,或者通过警告预期孩子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或者对孩子限制过多,使孩子束手束脚等。这些都容易使孩子丧失勇气和信心。

     一是看起来是正能量、实则是假正能量。父母采用过度夸张的方式、或者缺少真实基础随口夸奖孩子的聪明、漂亮、棒等,或直接称呼王子或公主,这给孩子带来一个错觉,好像自己就是童话中的王子或公主,导致孩子产生过度的雄心。遇到困难时容易幻想奇迹发生。当遭遇现实,孩子极可能丧失面对真实生活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这种互动,反应了父母内心的焦虑,即担心孩子面临困难缺少信心,从而想要避免风险,实则传递了困难很可怕等潜在信息。

     当孩子看不到自己真实拥有的资源,通常表现出核心实质一样但外在相反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的内心更不平和,敏感易怒,受制于他人的言行和环境。另外一种则是孩子像是关闭了自己的心,用一层厚厚的盔甲把脆弱的内心包起来,表现出来的是过分地大条、不在意,听不进话,行为表现像是多动。

     风险沟通引向无力感,资源沟通引向问题解决新近发展起来的本体心理治疗理论认为:我们总是想要除掉不喜欢的黑暗,结果黑暗就会越聚越多;如果我们点亮美好的感觉,黑暗就会被慢慢照亮。当拥有力量的时候,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问题,世界往往也会变得不一样了。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一次专业培训,我有幸争取到作为教学展示案例的咨询机会。当我陈述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问题体验到不舒服的感觉,老师在接纳我有负面感觉的同时,引导我体验更多身体其他部位的积极感觉,或者通过把我的注意力引向环境,寻找美好积极的感觉。我报告了我积极感觉的同时,每次都会加上一句:“但是,这个负面的感觉,这个问题它还在”。我迫切地想要解决问题,一心只想把这个不好的感觉拔掉,从而一次次地忽略好的感觉。事实上,当我沉浸在负面的感觉中时,看不到其他可能性,认为只存在一种真实,就是受伤的感受。

     每一个循环,老师引导我体验更多积极的感觉,带着积极的感觉再去观察那个负面的感觉。多个循环后,很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重新看到了其他可能性,受伤的感觉也减少了,头脑里的图片发生了变化,从无力和危险变成了温暖安全有力量。大脑里产生了新的认知与那个感觉联结了,疗愈发生了。

     亲子互动何尝不是一样呢?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看到拥有的资源,提升其面对困难的力量和信心呢?

     关注孩子真实的资源,调动他解决问题的力量和信心儿子在面对没做过的事情、或困难,想要放弃或受挫着急发脾气时,我曾经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怎么这样”,带着这样的心态尝试去纠正他这样的“问题”,结果肯定不好,让他勇于面对更是不可能。

     后来,我尝试看到他已经拥有的资源。比如,我绘声绘色地给他讲,在你刚出生的时候,你的小手还不会做事情,但是,你不断地使用和训练,就慢慢学会了使用筷子。瞧你现在使用的多么灵活呀,夹着花生、豆子、甚至是粉条呢。儿子通常是乐得张开嘴投入地听着,一边“嗯嗯”地应着。然后美美地看着自己的小手。所以,现在这件事情,你要不要锻炼下小手呢,你越是锻炼,小手就会越来越灵巧,越来越听你的话。儿子通常都会非常有信心地要求解决问题了。

     当儿子看到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时,他心灵正能量的门就被打开了,带着这份力量,他就更可能有信心去面对困难。而且,因为资源是基于他过去努力的结果,通常也更能够承受失败。

     这个资源沟通的过程必须是真实的,孩子可感并能够相信的,这样才可能转化为真实的力量和信心。

     关注孩子可获得的内在能力,而不是强调他可能面对的威胁父母为了警告孩子或者引起孩子重视,通常容易使用的句式是:如果你不做A,你就会失去B。

     这样的表达方式太常见了,可以列出好长一个单子:

     如果你不完成作业,你就可能考砸;如果你不好好吃饭,你就会长不高;如果你不洗脸,大家就会笑话你;如果你不分享自己的玩具,别人就不和你玩了;如果你不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就会看不清等;体验一下,如果我们天天耳边充斥着这样的语言,很难有信心去面对困难?想起一个笑话:发起戒烟者给烟民讲了很多抽烟的危害,烟民听了很害怕,于是说:“这太可怕了,先让我抽根烟缓解一下焦虑再说”。

     这是典型的风险沟通,每一句话都是在告诉孩子,你会失去什么,唤起的主要是恐惧和威胁,人长期在这种情绪状态中,勇气和信心可能会被一点点瓦解。

     上面的表达方式,如果从资源沟通的思路说,可以变成这样的句式:

     如果你做了A,你就会得到B。

     这里的B不是物质奖励,而是指孩子可以获得的能力、健康等。

     如果你完成作业,你就能掌握得更牢靠;如果你好好吃饭,你就会长的高高的;如果你洗洗脸,小脸就会润润的很舒服;如果你好好保护眼睛,你的眼睛就会更明亮等。体验一下,会有怎样的感受?是不是听着就想去做积极的行为,内心满满正能量呢?

     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孩子向理想角色认同孩子总会有无力的时候,也会有感受不到资源的时候,甚至有时找到的资源也无法激起孩子的正能量。

     而游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式。每个正常发展的幼儿都喜欢游戏,通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角色,父母通过孩子认同的角色,借助创造性游戏,可以较容易地帮助孩子转变能量状态。

     儿子感冒好了之后的头几天,可能是不太想去幼儿园,每天早上起床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今天是周末吗?接下来儿子的磨蹭和我赶时间的焦虑之间,很容易产生对抗情绪,搞得我俩的心情都不好。

     一天早上,儿子起床后反应仍然很慢,我看着时钟,想着上午的工作,内心的火气不断往上窜,经验告诉我,强迫和威胁只会让行动变得更慢。必须换一种方式,忽然,我灵机一动:对着儿子喊:“赛罗奥特曼”(最近喜欢奥特曼,自称赛罗),儿子精神一振,我再问:“我们闪电大队现在要执行一个霹雳行动,争取在五分钟之内收拾好出发,做得到吗?”儿子大声说:“做得到!”我说:“快速反应,立即行动”,儿子大声喊:“收到,行动”,一边快速地穿衣服等。

     不禁感叹,其实变通一下沟通方式,事情就变得如此容易。

     游戏不仅是幼儿主要的生活方式,也是幼儿体验社会生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训练场。如果能够根据孩子喜欢的游戏,巧妙地融入日常教育中,将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同时,也会大大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因为游戏也是增进亲子关系,释放幼儿压力和紧张情绪的重要途径。

     借助孩子喜欢的人物角色,创造性地游戏,引导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可以通过向角色认同,提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子有方微信号:jiaoziyoufang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教子有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