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停课期间一位老师写给学生的信,一夜间火遍朋友圈!
2015/12/25 教子有方

    

    

    点击题目下方教子有方,关注中国顶尖教育杂志

     来源:京城教育圈(ID:bjeduvision)

     21日起,一轮严重雾霾天气笼罩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苏、上海等多省市,覆盖面积之大,预警城市之多,令人震惊。为了孩子的生命健康,许多学校纷纷选择停课,也令许多孩子欢呼雀跃,但欢呼的背后却值得家长深思……

    

     早在北京启动红色预警措施时,一篇名为《雾霾停课期间写给我学生的话》的文章迅速刷爆了朋友圈。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冷静而平和地和他的学生一起探讨“我们的认知方式”,即面对雾霾和停课,学生们如何审视自己的思考视角。文中的观点值得琢磨,多位校长和老师纷纷转发这篇文章,家长带着孩子们静下心来看一下吧,将终身受益。原文如下:

     我的孩子们:

     终于停课了,上一次因公共事件停课还是12年前的非典。

     这是一次不得已的停课。短暂的欢呼后,更多人感到了悲凉。

     明珠说:“可能要很多很多年以后,大众才能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怎样的灾难,而非值得雀跃的假期,我真的心疼北京。”

     慕华说:“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暂时的,我们终究还是逃避”。

     陈琦说,他根本高兴不起来,他宁可不要这个假期。

     虽然我们需要休息,但这是一种悲凉的休息。

     如明珠所说,这是一场灾难,这是12年前非典之后又一次灾难。但那时候,你还很小,而今天,在你们的花季,遇到了可能是人生第一次公共事件。

     你们长大了,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的不如意,甚至灾难。

     我和你们一样,为今天的局面痛心;我和你们一样,追问这何时是个头。

     有关雾霾成因和背后的利益博弈争论得太多了,我实在不想就事论事。我们真正想和你们探讨的是我们的认知方式。

     这大概是你们第一次不欢呼的放假。因为你们突然发现,同快乐的假期相比,还有很多已退成背景而我们并不关注的美好。也许有一天,我们无法再安静的上课;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头顶上甚至“炮弹横飞”。到那时,也许今天枯燥的学习,会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你们的思考体现了我总喜欢引用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这句话。在这个互联时代,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更没有谁能够真正脱责——这不是将元凶泛化,这是我们每个人选择的结果——谁不承认这点,谁就是自私,我也无话可说。所以,我们都思考,都要问:这是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现在主要能做的,可能还是修身学习、切磋琢磨,等待社会的检验。虽然我们没有离开书桌,但视野却可以更加广阔,也算是出去走走。

     我们要学好语文,准确理解他人、准确表达自我,而不是误读、曲解与妄言,从而学会公共说理;

     我们要学好历史,理解今日所遭一切都是历史的结果,从而对当下有一种同情之理解;

     我们要学好经济,理解人的求利行为规律与利益分配规律,从而理性认识社会现象;

     我们要学好数学,理解世界变化是有因果变量的,因而必须精确计算并分类讨论;

     我们要学好地理,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真貌;

     我们要学好外语,理解异域人们的生活形态,并准确传达我们的文化精神;

     我们要学好理化生信科,理解科学对于世界的革命性作用;

     最重要的是学好哲学,理解世界与人性的本质。

     唯有如此,我们才是清醒智慧的人。

     总之,要有对知识的渴望与敬畏。只有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合理,眼界才能开阔,才能“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出去走走,才能走远走实。

     同时,我们要努力理解世界的多元与复杂。我们喜欢蓝天,但是我们要理解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对我们的意义。我们主张权利,但是我们要理解这个世界还有其他群体的利益要保障。

     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与独立判断,怀疑并审视任何信息与观念。怀疑一切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分析这些信息和观点的来龙去脉,分析它们的表象与实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头脑不成为他人信息与思想的容器,自己的嘴才能不是别人的传声筒。

     最后,还要力求心平气和。不自做悲情、更不被人煽动。要知道,雾霾的出现警告了我们每一个人:自然环境破坏了,我们无法生活;但如果社会环境毁了,我们将无法生存。现在蓝天已经成了让人渴求的东西,那么统一、和平、安宁、信任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了,我们怎么办?

     所以,当我们停课时,欢呼暂时放松固然可以理解,而真正该做的,还是重归书桌、重拾经典,更要重回生活,求知、求仁,反求诸己、切磋琢磨——总之一句话,“学不可以已”。

     而作为教师的我,不能只盯着你们的分数,不管你们的做人和身心,更不能忘记师表、双面人格,整日痛骂道德沦丧、却冷遇甚至阻止你们为集体公益而做出的牺牲,整日抱怨社会对自己不理解,却用狭隘之心看社会看他人。

     我始终自勉,你们的所有行为,都与我有关。

     本文快要写完时,看到咱班另一个同学写的《后知后觉谈“克己复礼治霾论”》。这篇文章替我回应了荒堂同学的批评,我心甚慰,因为我的想法被她深切地理解了。

     她在文章中感叹:“被寄予‘干预社会’厚望的我们,平时答过这么多政治主观题,说一堆宏观层面上的头头是道的话,真正问自己有什么极具科学性又切实可行的政策或解决办法,没有。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除了关好窗户打开净化器,提醒妈妈要戴口罩以外,我没法再做更多。无助,还是自己无用。”

     看了这段话,我的眼泪都快下来了。

     “干预社会”一词是我借王宁先生的说法激励所有二附中文科学生的话,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我两年来的激励起到了一定作用。发表文章的同学在文化课学习上并不是学霸,在班里和学校也不是最主要的干部;但我却以她自豪。她善良、有担当,善思且理性。

     这段话体现的情怀让很多成人都不及。当然,我还要说,我们并不是无所作为,我们现在的苦学、省思就是在为去霾做事。从科学角度说,去霾并不是件非常难的事,但从社会角度看,去霾却又无比艰难。前者靠理科的智慧,后者却要靠文科的筹划。

     而现在,我们年龄还小,暂不需要我们冲在一线——至少现在,还不是“苍天当死、黄天当立”的时候,还不是不能放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时候。我们要做的还是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心态去长本事、磨性子。

     想到这些,我们的学习也许会更有意义更有动力。就用金老师的话共勉吧:“空气不好,在家自学,学好了治理雾霾”。

     作者在文末提到:“空气不好,在家自学,学好了治理雾霾”。可谓一腔热血,并对孩子们给予深厚的期望。但是看着自家孩子听到放假消息时的高兴的神情,他们真的能理解社会发展的后果,与作者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吗?

    

     回复括号内数字观看精彩内容

     【0001】海量免费“绘本、儿歌、动画、早教”资源

     【1214】9岁孩子从倒数变“尖子”,只因妈妈……

     【1215】12年带大了两个孙子,奶奶竟然“痴呆”了

     【1216】《芈月传》告诉女人们的残酷现实

     【1217】有一种食物吃了100%得肝癌,千万扔掉

     【1218】千万别给孩子检查作业,让人深思……

     【1219】感冒咳嗽只需一粒蒜,可惜父母不知道

     【1220】姐姐折磨二胎弟弟,妈妈竟视而不见

     小编工资已与此

    挂钩,求!打!赏!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教子有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