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替孩子做了选择,凭什么觉得她就一定会领情?
2016/8/31 教子有方

关注教子有方,免费领取学习资料

教子有方 尊重原创
本文来自:自在心聆(ID:zzxlpsy)
1
上海书展刚结束,我要先讲一个带孩子去书展时的故事。
女朋友F在出版社工作,对童书市场很了解,于是她约我一起带着娃去书展逛一圈。
进展前先要经历漫长的排队,娃开始叫口渴和热,略微磨去了一些耐心,不过“书展里遍地都是很好看的童书”的脑补画面支撑着他们,打起精神跟着大人挤进了展馆。
来到童书区域后,拥挤的现状让我女儿乐姐兴致寥寥,于是我让她挑了几本感兴趣的童书,在角落里坐着看一会。F则拖着她儿子在展内找同僚,我看到她儿子倒拿着一本书,眼睛扫着四周,像是想找同伴玩。F的儿子刚刚4岁,是那种喜欢户外奔跑,交友结伴打闹的孩子,但是看书似乎没什么兴趣。
陪乐姐看了一会书,收到F的短信,说有一场签售,能让孩子们去跟作者互动,让我带着乐姐赶去。待我赶到,却发现F的儿子哭得满脸通红。“让他去跟作者合影,他偏不肯去!”
他儿子在嚎啕大哭的间隙,委屈地向F怒吼:“我根本不想来书展的,我嘴巴干,现在我只想喝水!”
见状我只能提议,展馆内太热,还是出去找个咖啡馆坐坐。于是,给乐姐买了本书,我们就离开了书展。
出了展馆,喝上水,两个孩子才恢复该有的活力。

那天回家,我问乐姐,今天去书展觉得开心吗?
“不开心,太热,人也太多了,吵吵闹闹的!”
“但是书展现场童书品种很丰富,妈妈以为你会很喜欢。”
“书店也很多,有什么不一样吗!”
我突然发觉,对孩子来说,有一本书,一个小凳子,就能安安静静地看书了,在什么地方都一样。无论是在书展看书,还是在家里看书,其实更多的时候,是父母在选择。
F的儿子也同样,相比安静地看书,她儿子更喜欢跟小朋友结伴一起玩耍。看书,或许更多是F希望他去做的事情。在嘈杂的书展上,跟作家合影要签名本,并非孩子所愿,而是F所想。那一刻孩子最想要的,可能只是喝一口水而已。
我们常常会“自以为是”地为孩子做了选择,还美其名曰,孩子一定喜欢。
2
这也让我想到了几年前的一次亲子游。乐姐快6岁了,基本都是在上海周边吃喝采摘农家乐,并非我不愿意带她出去,而是那次旅行让我意识到,乐姐更喜欢安静和稳定的环境,抗拒出远门。
那时乐姐还只有2岁多,出游前有点咳嗽,不过还是照常被我们带出门了。下飞机后下榻温泉酒店,依稀记得是9月,晚上风一吹还是有一点点凉,但我跟乐爸都很想去泡汤,于是就拖着女儿一起去泡了,乐姐全程都比较惊悚,从池里出来的时候免不了吹到点风,一直吵着要早点回房间。
回房间以后,给她洗好澡,她开始在床上玩着贴纸书,我和乐爸发现,这几乎是她一天里情绪最好的时候了。
我跟乐爸面面相觑,发觉似乎不管是在家,还是在酒店,对她来说,最开心的还是玩她的贴纸书。当然,这本贴纸书是上海买了带过去的,还是在当地买的,对她更是没什么差别。
第二天去跑了景点,大人和小孩几乎都累成狗,乐姐因为情绪不好,大哭了一场,晚上回房间就生病了。
当我们拖着行李箱拖着娃,经历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舟车劳顿,来到那些所谓的景点的时候,孩子或许完全不CARE。对她来说,只是换了个地方挖沙或戏水罢了,在小区的健身沙堆里挖沙,还是在海边挖沙,对他来说差别真的不那么大。
但对大人来说却有差别,这个过程中,真正享受到乐趣的其实是我们大人。因为我们自己想玩,想一路拍下见闻发朋友圈,把自己、孩子、风景都P得美美的……这些都不是孩子想要的,她可能会觉得,陪着爸妈来这么远的地方,真累!

我有一个朋友,她无论去哪旅行都一定要带上她儿子,她老公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陪她旅行,她儿子可能也并不那么想出去玩。所以这样的情况,并不是陪孩子去旅行,而是家长需要孩子来陪伴。
当下很主流的亲子观念,都在主张世界那么大,要多带孩子出去看看。在这种“行万里路”的观念背后暗涌的是消费层次的较量,绑架的是孩子们的家长。好像去越远的地方,收获才越大,去越多的地方,见识才越多。
很多时候,孩子只是被迫在父母的安排下,完成了父母的愿望。
3
家长在给予方面的“自以为是”,还常常表现在给孩子买玩具、衣服上。
前些天带乐姐去买裙子,她挑了一件特别花的款式,整体的颜色组成超过了5种,而且还带着蕾丝和闪闪的那种亮粉,让我有点难以接受。
我向她推荐一条纯白色的连衣裙,看起来很小清新。
乐姐推开白色的裙子,在她眼里,只容得下那条花裙子。
“妈妈你不喜欢花的,但是我喜欢!我觉得好看!”乐姐表示要坚持自己的喜好。
我突然觉得她说得特别有道理,所以最后尊重了她的选择,买了她中意的花裙子。

孩子有孩子的审美,就像我们成人有成人的审美一样。给孩子买衣服的时候,时而我们会抱着一种“自以为是”的审美,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其实选择的原则根本不是孩子喜欢,而成了我们自己喜欢。
这个错误,很多家长都在犯,不光是买衣服,在给孩子买玩具时亦然。看到当下风靡,或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就美其名曰买给孩子,比如我常看到有些家长自己迷恋漫威电影,就给女儿买漫威的T恤、玩具等周边产品,或许孩子还不会说话,动画片看的还是巧虎,根本不会知道漫威是何物。所以很多家长在给孩子买东西时,是在买给自己,满足自己的需要。
我们不难发现,宝宝们最热衷的玩具似乎总是那几样:电视遥控器、奶奶的眼镜盒、衣服上掉下的扣子、饮料瓶的瓶盖……连羽绒服里钻出的一根羽毛都能玩上半天。至于玩具是不是进口的、益智的、昂贵的、时下正风靡的,孩子根本不懂,这些都是父母选择玩具时的考量,是符合成人们需要的选择标准,而非孩子。
如果你看到有些家长买16+的乐高科技版送给学龄前的孩子,那99.9%是他买给自己玩的。
4
拖着内向安静的孩子去逛街踩马路,会不会是自己想逛街,缺个人陪伴?让喜欢跳舞的孩子去学画画,会不会只是出于弥补自己儿时未竟的绘画梦想?妻子给喜欢动画和电影的丈夫送了个电饭煲作生日礼物,那多半是她自己心水已久的款式吧!
倾听对方的需求,应该放在付出之前,在生活中除了对孩子的爱“自以为是”,在亲密关系里往往也会忽视这一点。倾听对方的需求,或表达自己的需求,是提高彼此“用户体验”的关键。这里我想讲两个故事,一个关于菠菜,一个关于吃鱼,都是夫妻之间因“自以为是”的付出,而降低幸福度体验的案例:
第一个故事来自家庭治疗大师、国际著名的心理治疗师萨提亚。
一对夫妻来与她做咨询,他们对婚姻感到不满意20年了。在咨询过程中,萨提亚要求他们坦承地说出怨恨对方的事时,这位丈夫情感大爆发,大哭起来,“我希望你不要总给我吃那讨厌的菠菜!”妻子听了之后震惊不已,回答说,“我憎恨菠菜,但是我以为你喜欢,我只是想让你高兴。”萨提亚问丈夫:既然你憎恨菠菜,为什么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评论而继续吃菠菜呢?丈夫说,他不想伤害妻子的感情。
第二个故事关于吃鱼。有这么一对老夫妻,在一块生活了六十年,老两口特别爱吃鱼,老头给老太太夹了一辈子鱼尾,老太太给老头夹了一辈子鱼头。有一天呢,他俩就约定好,说这回谁也不给谁夹,自己吃自己的,鱼做好了。老头上去把鱼尾巴夹到自己碗里,而老太太则夹了鱼头。两人是边吃边笑,其实老太太一直爱吃鱼头,但却吃了一辈子鱼尾巴,而老头爱吃鱼尾巴,但却吃了一辈子鱼头。就这样两人生活了六十年,忍让了六十年,两人都把自己最爱的东西让给对方。

很多成年人都在用“自以为是”的付出经营着亲密关系,承受着付出的艰辛,却未收货良性的爱的体验,不仅仅对待孩子,大多时候都习惯以“我以为对方需要”作为付出的出发点。
视频里的父亲,给孩子报了绘画班。父亲表示自己小时候想学,可惜没有条件,于是他希望孩子能完成他未竟的梦想。
但是儿子说:“我有我自己的爱好!”并送了一盒彩笔给爸爸,说是替爷爷送他的。“爸爸,我很同情你,但我想鼓励你,我们都有自己的爱好,我想让你坚持!”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ta自己,倾听、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替他做选择。当我们自以为是地付出的时候,更多的,是想补偿童年的那个自己吧。
优妈福利
教子有方“暑期最嗨亲子照”活动评选结果揭晓!3对亲子家庭脱颖而出,获得了我们的开学大礼包,她们是:3号(zoe),5号(珠宝设计师欧阳光),6号(月秋)!请中奖的三位及时与优妈助手kiki(ttmm196)联系。
是不是很羡慕呢?别灰心,中秋节就要来了,您有什么好的活动建议吗,可以直接在后台留言,如经采纳我们将送出更丰厚的大礼!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教子有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