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是纺织业的投资天堂?别逗了,人懒薪水高去了就知道!
2016/6/4 印染学习与交流

    

     更多精彩节目 点击上方“印染学习与交流”一键关注

    

    


    

     去东南亚投资建厂?小心被员工的“效率”给气炸! || 商业观察“向东南亚转移”,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年攀升,这已经成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不二选择。然而,去东南亚(新加坡除外)投资建厂,真的就比中国更划算吗?

     近日,凤凰财经刊发了一组题为《其实那些去东南亚建厂的企业都已经后悔死了》的图表,从基础设施、厂房价格、金融体系、治安状况等多个角度说明,中国企业(及在华外资企业)去东南亚建厂,“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不过,在这一组分析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与中国的“快发展”相比,东南亚国家工人的低效率,常常让人既抓狂又没辙。

    

     今天发工资,明天就不上班了

     “懒惰”、“散漫”,是在泰国、菲律宾、越南工作和生活过的国人对当地人习性的共同评价。比如,在泰国,你找当地人办事,他们的口头禅都是later,later,wait,wait。很少有当即解决好的。总体上,时间观念都很差。泰国人的懒惰也是出名的。导致离开地铁100米远的公寓,比离开地铁250米远的公寓,价格要贵20%,就是因为要多走150米。(注意,是民用,而不是商用。“好地段”的附加值并不会高到哪里去。)

     而菲律宾人的生活状态就是“饿不死就行了”,今天工作只要赚够了明天的伙食,他明天可能就不会去上班了。如果一天吃不到三顿的话,吃两顿他也就满足了。一些中国企业家在菲律宾开的工厂,都不敢雇佣本地人,因为他们也许今天在厂里上班,明天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走了,后天又来了,然后指不定哪一天又走了。

    

     中国竞争比较激烈,所以,大多数人都拼命地工作,甚至为工作而牺牲了家庭,牺牲了生活,但东南亚人基本不会这么做。东南亚男人不会像中国人那样玩命地挣钱,他们似乎更喜欢过“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

     据说越南人的幸福指数在世界上都是排名靠前几位的。对他们来说,只要兜里有个中午饭钱,就一定会先好好吃上一顿,根本不会考虑晚饭该怎么解决。

     越南人基本都是挣够了今天的钱就不去工作了,男的去喝啤酒喝咖啡,女的回家做家务。很多工人甚至还有发工资第二天不上班的习惯,因此,一些在当地的中国企业不得不在发工资的前一天把生产任务安排得紧张一点,这样,第二天发完工资就可以给一部分员工放假。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越南中下层的男人,懒得出奇,挣钱养家和家务事几乎都推给女人。如果你有机会在早晨走过胡志明市的那些街巷,会发现有许多男人一大早就穿着拖鞋坐在街边的小凳子上,面前放着一张小桌,桌上摆着一杯咖啡,他就那样愣愣地看着大街上的车来车往,手还不停地抠着脚丫子。有时候会发现多位男士坐成两排,以同样的抠脚喝咖啡姿势看着大街。

     据一些在越南的中国企业家反映,越南的人工效率相比国内大概是1:1.5的水平,也就是说在国内1个工人完成的工作在越南需要1.5个工人去做。

    

     低效率背后的文化根源

     越南人效率不那么高的原因,或许能从教育和文化上找到解释——由于以前是法国的殖民地,越南受法国文化影响非常大,人们对于赚钱这件事情并不十分热衷,大部分人的心态是“做够了我就不做了”。即使是生活非常艰苦的人,每天也要坐下来在街边的咖啡摊来一杯咖啡,享受一下生活。

     说到“享受生活”,就不得不提一下,东南亚国家普遍是“一日五餐”,确切地说,是每天有两次正餐、三次茶点。三次茶点,第一次是在早上上班前,第二次是下午两点左右,第三次是在晚上。第二次茶点一般在下午两点,半个小时,这就挤占了工作时间。 第三次茶点,又挤占了工人晚上加班的时间——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加班加点是常态。

     近些年,东南亚国家的上流社会开始“与国际接轨”,实行三餐制了,而普通大众则依然实行“一日五餐” (茶点制)。

     印尼的情况更加特殊。印尼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当地人很多是穆斯林,每天都会进行5次祷告,每次需要半小时。此外,当地人也不愿意加班,这都让中国企业很头疼。很多中国人投资的企业因此放弃雇用当地人,然而,这又是违反当地法律的,一旦被发现,将会遭到严惩。

    

     另一种解释:不是人懒要怪天气

     对当地人的工作效率低,还有一种解释:东南亚地区处于热带,普遍高温,极端的天气让人感到眩晕、疲劳和恶心,注意力无法集中。

     高温的确会严重影响人的工作效率,试想一下,二十多度的气温在室外修一幢房屋与三四十度的气温在室外修一幢房屋,差别有多大,大家都是知道的,后者的工作效率可能不到前者的百分之六十。历史上几乎所有强大的帝国都是地处温带,这是有原因的,热度往往使人昏昏欲睡,使人懒散。

     英国梅普尔克罗夫特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未来30年,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将因热应力上升而减少16%。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生产力将在目前的基础上下降25%和24%,印尼将下降21%,柬埔寨和菲律宾下降16%,泰国和越南减少12%。

    

     工人很强势,老板是弱势群体

     无论工人低效率的原因是什么,反正,企业主是拿这些工人没办法的。由于法律对劳工权益的保护甚至超出了常理,因此,企业主即便是不愿容忍某些工人的懒散,但也不能把他们开除掉。

     在越南,由于目前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分布集中且都有大量用工需求,因此工人并不怕失业。很多工人在一家企业掌握了熟练技术后,就跳槽到薪资更高、工作环境更好、福利水准更高的企业。

     东南亚很多国家在法律上承认工会的独立性,允许工人通过罢工方式同资方议价。在越南,因《劳动法》规定外资企业每年要以30%的幅度涨工资,结果,每年都固定会有一两次以涨薪为主题的罢工,这让企业家们无比棘手。

     怠工乃至罢工频发常常使企业生产秩序受到干扰。在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国,工会势力比较强大,为此,不少外资企业往往选择息事宁人或最终妥协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随着东南亚一些国家改革和政治自由化的推动,那些没效率的工人还会继续“得寸进尺”,对于工资上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不知道打算去东南亚投资的企业家们准备好了没?

     去东南亚投资,不能光算直接的人力成本,还要综合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工业体系、劳动力效率,才能算出“性价比”。

    

     延伸阅读:服装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再遇工资上涨的压力

     东南亚各国劳动者的工资正在迅速上升。印度尼西亚、越南和柬埔寨2015年法定的最低月薪比2014年上涨20~30%。在部分国家,最低工资将达到中国主要城市的80~90%的水平。

     对于为获得低工资劳动力而将生产基地,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的服装企业来说,形成成本上升因素。企业正被迫采取应对举措。

     自1990年代起,为了寻求低工资劳动力,外资服装企业等开始在中国大陆建立生产基地。但在中国的主要城市,最近4~5年里最低工资涨到了原来的1.5~1.6倍。面临成本上升压力的外资服装企业开始推进“China plus one(中国+1)”战略,寻求在中国以外建立新工厂,不断将生产向东南亚转移。

     但在最近,东南亚部分国家的工资正以增速超过中国的态势上涨。按国别观察2015年工资上涨率,柬埔寨达到28%,涨幅最大。印度尼西亚2015年主要城市的最低工资最多上涨20%以上,增至约2.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406元)。接近北京、广州等中国主要城市90%的水平。同时,达到印尼2010年最低工资的2.6倍。

     印度尼西亚的工资上涨潮还扩大至首都雅加达地区以外。2015年第2大城市苏腊巴亚的最低工资首次超过首都雅加达,在缝制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了撤走的趋势。

     而在其他国家,工资上涨也非常迅速。越南最低工资涨至2010年的2.3倍。柬埔寨则在短短2年里暴涨至2倍以上。越南和柬埔寨的工资水平为中国的一半左右。如果中越柬三国的最低工资上涨率均不变,按照目前的工资速度,将在约5年后赶上中国。

     其背景是随着经济增长,要求提高工资的低收入阶层对政府的压力正在加强。越南2015年工资涨幅约为15%,大幅超过物价涨幅(4%左右)。

     日本的产业界曾要求总理阮晋勇将工资涨幅控制在10%以下,但未能获得同意。而在柬埔寨,在竞选纲领中承诺提高最低工资的政党在选举中获得大胜,工资涨幅被确定为约30%。该国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占出口的60%,优衣库的合作工厂也已经进驻。

     工资上涨的加速将影响服装企业的成本管理和业务计划,企业将不得不调整战略。

     另一方面,如果工资上涨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中产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对于服装企业来说,则将迎来市场扩大的益处。

     来源:环球纺机综合商业观察、第一纺织网综合报道。

    

    

     商务合作:nbchai2016│13805894133投稿 推广 广告

     印染学习与交流QQ总群 533147645

     染料交流学习群:274523812

     印染助剂交流群:172670703

     印花技术交流群:458756310

     牛仔水洗后整理:202473266

     植物染-扎染-蜡染: 491398416

     三元共聚硅油软片群: 425656854

     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印染学习与交流 与你相伴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印染学习与交流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