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挨冻的人不生病?教你怎样冻出健康!
2016/10/5 学会保养与年轻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
到底怎样才能冻出健康?权威专家教你“挨冻”的正确姿势,远离疾病侵袭。

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少穿衣服”,应根据4个原则科学进行。
1
秋冻必须顺应天时

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2
3个部位要捂好

腹部
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
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脖子
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3
5类人千万别冻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这是因为,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因此,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
呼吸道疾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患有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常反复出现腿部胀痛、沉重感,受寒后可使上述症状加重,出现关节疼痛,或伴有肿胀,行走不便等。
因此,关节炎患者从秋季开始就应注意腿部保暖,避免受寒后引起关节疼痛加重。
糖尿病糖尿病常并发血管神经病变,表现为微循环障碍、手足麻木、疼痛,严重者可表现为坏疽。
寒冷刺激不但会加重糖尿病,还可能加重微循环障碍,导致血管神经病变进一步加重。
此外,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老年人以及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也不宜进行“秋冻”。

对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天气寒冷而不急于增衣保暖,还应加强体育锻炼。要想增强机体的耐受能力,最根本的就是加强锻炼。
就耐寒锻炼而言,在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常年坚持洗冷水浴或游泳,是增强身体御寒能力行之有效的健身方式。
记得点赞▼


你千万不要当一名弱者,你是弱者吗?

速点阅读原文看文章~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学会保养与年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