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新三板成新药研发投资的"新退路"
2015/4/9 经纬传奇
点击上方“经纬传奇”快速关注
4月2日,由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主办的“成在沙湖生物医药产业沙龙——抗体药专场”在苏州成功举办。与会嘉宾从抗体药的研发、生产以及产业化等角度发表了多场精彩的演讲。
东吴证券庄广堂以“新药研发产业资本发展之路”为主题,对比了中美新药研发资金的来源,并全方位的介绍了新三板市场的概况、准入条件、市场制度、收益与成本以及流程和费用等方面的信息。
新药研发的资金来源
新药研发不同阶段的资金来源不同。研发的初始期常有各种科研经费、政府基金或非营利性基金的支持。有些投早期项目的种子基金或天使投资人也可能参与。许多大型跨国药企都建立了专投早期研发项目的基金,它们试图通过投资对新兴技术尽早参与和控制。
当项目进入动物实验阶段,机构投资人,如规模较小的VC会开始参与。当项目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特别是到Ⅰ、Ⅱ期,该药在人体内的表现开始明朗,更大型的VC甚至PE会加入投资阵营。如果Ⅱ期很成功的话,一般大型跨国药企就会参与投资和合作。
在美国,新药研发的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主要还包括私立基金会(Private Fund)、州政府基金、风险资本、通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来筹集新药研发资金(Partnership or Alliance)、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提成费融资(Royalty Financing)以及R&D的跨国直接投资(FDI)。
而在中国,新药研发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自有资金(民间借贷、银行借款)、院校科研机构研发经费及补助、天使资本、VC资本、政府补助、政府背景的引导基金、产业资本、上市公司以及研发外包(里程碑式付款模式)。
新药研发投资是一种却极具风险的投资。除新药研发的成功率低是一种风险外,对很多投资者而言,新药研发投资需要很强的专业性,“不熟悉”也是一种风险。
目前,国内新药研发投资尚未形成全链条的接力棒式资金,在药品研发的前中后期没有形成对应的基金进行全程的投资和扶持;也正是因为没有形成完整的投资链,使得很多投资者不敢在药品研发的前期贸然投资。
如何退出也是我国新药研发投资面临的难题之一。此前主流的退出途径是通过上市公司的收购,但是这种途径明显是非常狭窄的。此外,想要向“同行”卖个好价格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四家新药研发企业三板融资情况
目前,国内的新三板中有四家新药研发类的公司,包括诺思兰德、众合医药、仁会生物以及天阶生物。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仁会生物,一家目前尚未实现实质性产品销售的公司,其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的营收合计不到20万元,而公司自挂牌新三板后的半年多时间已四次定增,总融资额约4亿元。
所有的这一切皆源于“公司新药谊生泰预计在2015年底前取得上市的全部批文”。据介绍,谊生泰为中国首个进入生产注册阶段的GLP-1类药物,且为全球首个全人源结构的GLP-1类药物。该药品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从这四家公司我们不难看出,新三板最基础的作用是价格发现,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过高过低,都给出了市场对其的价值判断,也为其他投资者提供一个数值依据。此外,新三板还为公司的股权提供了流动性,方便“买卖”。
以新三板作为跳板、想尽快主板或创业板上市;具一定规模,但资金短缺制约业务规模,利用新三板平台快速筹集公司发展所需资金;规模小、创新能力强,或具有行业龙头地位,未来考虑并购整合或并购退出;应市场推广需要,借新三板对外宣传,以提升企业形象和公信力的中小企业;希望借助资本力量扩大规模、做大做强,规范经营,为长远发展铺路(可借助新三板上市契机,在政府支持的背景下,解决企业历史沿革、产权瑕疵或稀缺土地指标等问题)。
2014年是新三板飞速发展的一年,试点全国扩容、做市商制度实施等政策环境的改善使得去年一年新三板新增挂牌企业1216家,同比增加3.4倍。进入2015年,新三板交投持续升温,市场人士普遍预计,2015年新三板将继续演绎空前的资本盛宴。(来源:生物探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经纬传奇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