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家长不要着急降体温~
2016/7/6 优家BaBy母婴生活馆

     一旦发现孩子体温上升,家长急着给小孩退热把体温降下来反而会让孩子的病程更加延长。

     专家提醒:发热是人体自然防御功能在“抵抗外敌”的表现,发热的程度和类型是判断病因的重要指征。 如果在确诊病因前就急于用药物强行降温,等于支持病原体的致病作用,让孩子病得更重。

    

     姜迎春 主任医师

     现任京儿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京儿医生集团理事会成员;京儿医院儿童诊疗中心主任,首都儿研所研究员,特级营养专家,国家育婴指导师培训特级讲师,中医世家出身。吉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营养专家。北京市立儿童医院儿科病房主治医生,二十余年儿科临床工作经验。从事儿科医、教、研工作近20年,对儿科特别是新生儿科各种常见病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发热的主要两大病因

     §感染性发热:发热是人体对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最为常见。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有细菌性的,如扁桃体炎、败血症等;也有病毒性的,如乙型脑炎、流行性感冒等;还有寄生虫病,如疟疾等。

     §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也很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疫苗反应;大量组织坏死或破坏,如大面积烧伤、急性溶血、血管栓塞、白血病、恶性网状细胞增生症、何杰金氏病、恶性淋巴瘤及其他恶性肿瘤等。

     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全、暑热症、脑出血等也会引起发热。

     病因不清莫急于退热

     专家建议家长,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初起症状,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先不要急于为孩子退热。

     研究证明,发热时机体内的各种免疫功能都被“激活”,比体温正常时反应更加敏捷,表现为新陈代谢增快、抗体合成增加和吞噬细胞活性增强等。这些免疫功能,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有利于病人恢复,因此是我们体内的一道“防护墙”。

     同时,受不同病原微生物“攻击”,人体表现出的发热的热度、热程、热型各有不同,可反映病情变化。因此,发热表现是用来作为诊断疾病、评价疗效和估计效果的重要参考。

     因此,在没有搞清楚发热的根源是什么的时候,如果急于用药物强行降温,不但退热药本身会有副作用,而且挫伤了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支持了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使病程延长,并且可能因退热而掩盖了症状,造成原发病的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正确的做法是,家长马上带孩子到医院,做血液的化验检查,根据化验结果,医生会告诉你可能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知道是怎么回事,家长就不用担心了。

     发热家庭护理法

     小儿发热需卧床休息,室内环境应安静、温度适中(18℃~25℃)、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如果出汗多,要及时为孩子更换干净衣服,并用温水擦洗。

     ★喝水

     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还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发汗。

     ★饮食

     孩子发热时,新陈代谢加快,营养物质的消耗大大增加,体内水分的消耗也明显增加。同时,在发热的时候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明显减弱。因此,小儿发热的饮食应以供给充足的水分,补充大量维生素和无机盐,供给适量的热量和蛋白质为原则。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

     ★退热

     弄清病因对症下药之后,家长就要注意给孩子退热,因为高热可使小儿头痛、身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等,为了减轻不适症状,可给孩子进行退热。退热方法很容易找到。

    

     专家提醒:体温超38.5℃才用退热药。退热药都有较大的副作用,比如刺激胃黏膜、破坏食欲、引发贫血、损害肝脏和肾脏,有的还可引起过敏反应,起皮疹。

     所以家长使用退热药物要慎重,如果连续用了一天体温仍上升,要迅速就医;一次性也不可用量过大,应严格按孩子的体重或年龄服用。

     内容摘自《京儿教育生物学》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优家BaBy母婴生活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