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必须知道的四个胰岛素故事(一)
2014/10/16 健康时报

     听专家讲胰岛素的故事①

     三代胰岛素,一代更比一代强

     “1897年,1个被诊断为糖尿病的10岁孩子的平均生存期是1.3年,30岁和 50岁的糖尿病患者生存期分别是4.1年和8年;而到了1945年,10岁、30岁和50岁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却可继续生活45年、30.5年和15.9 年。”

     美国著名糖尿病学家Elliott Joslin曾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上述这段话。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胰岛素的诞生和发展。

     在过去的90余年里,胰岛素从无到有,历经“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三代,越来越接近“理想”的状态。

     本期编辑邀请到天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宋淑萍与大家一起聊聊胰岛素的故事。

    

     专家简介:宋淑萍,天津市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天津市内分泌学会委员,天津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

     动物胰岛素:从无到有的突破

     胰岛素发现之前,饥饿疗法是当时唯一能延长糖尿病患者生命的方法。糖尿病患者每天必须严苛地称重并计算每一口食物的热量。1921年夏天,年轻的外科医生班廷与助理贝斯特发现了胰岛素。1922年1月11日,一个14岁的糖尿病小患者接受了第一支胰岛素注射。之后,动物胰岛素改变了一个个糖尿病患者的命运。

     这就是第一代胰岛素,它的诞生是胰岛素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不过,因为动物胰岛素来自猪、牛等动物的胰岛,与人的胰岛素存在着本质区别——氨基酸序列不同,而且动物胰岛素在提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杂质蛋白,因此会引起部分患者的注射部位出现过敏症状,容易产生胰岛素耐药,降糖效果也不稳定。

     人胰岛素:并非源于人的胰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丹麦的诺和诺德公司率先通过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开始了人胰岛素的工业化生产。1987年第一支人胰岛素制剂问世,并于同年应用于人,开启了胰岛素的第二个时代。因为与人体分泌胰岛素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人胰岛素的抗原性大大降低,胰岛素耐药和注射部位局部的不良反应显著减少,降糖效果也更好。

     第二代胰岛素虽然叫“人胰岛素”,但它并非源于人的胰脏,而是以动物胰岛素为原料,采用生物重组技术,使氨基酸排列与人体自身胰岛素相同。人胰岛素大大减少了过敏反应,但它仍存在缺陷。人体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是“快进快出”,进餐后血糖升高,胰腺立刻大量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达到峰值;进餐结束后,分泌又迅速减少,恢复到基础胰岛素水平。而皮下注射人胰岛素不能直接进入血液,有一个延迟过程,这会使人胰岛素达到峰值和恢复到基础水平的时间都延长。因此人胰岛素必须在餐前提前30分钟注射,才能与进餐后的血糖高峰时间同步,否则就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餐后血糖升高了,但胰岛素没有达到高峰,造成餐后高血糖;二是下一餐前血糖较低时,胰岛素还没恢复基础水平,出现低血糖。

     人胰岛素的“不完美”让科学家们再次思考:如何改进人胰岛素,让它更符合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的特点?

     胰岛素类似物:“更像人”的胰岛素

     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们发现对人胰岛素进行“小手术”就有可能更好地模仿人体生理胰岛素分泌特点,研制出了第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小手术”通过改变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产生速效、长效等不同特征的胰岛素类似物。为了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科学家又将速效和中效胰岛素按一定比例预混,制作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这类胰岛素的特点是具有“双时相”作用,可以兼顾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而且更安全,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也不需要餐前30分钟注射,临餐注射即可,更为便利。可以说,“类似物”虽然名为“类似”,却是目前最符合人体需求、最接近人生理胰岛素的胰岛素。

     从动物胰岛素到人胰岛素,再到胰岛素类似物,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胰岛素正朝着更有效、更安全、更便利的方向发展。

     关注健康时报微信公众账号

     关注微信

     通讯录→公众号→“+”→搜索“JKSB2013”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账号→添加关注

     将文章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与我们互动 并联系我们

     进入“微官网”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进入“微社区”留言,我们为您解答健康问题

     内容建议:010-65363357

     商业合作:4006106999-2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