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受伤很可能是有这个细菌,医生教你咋清除
2015/4/13 健康时报

    

     受访专家:陈烨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教授,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副组长

     ? 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有胃病的人对幽门螺旋杆菌并不陌生,相信许多人都已经做了“吹气试验”证实了自己的消化道内确实有幽门螺旋杆菌。让他们纠结的是,到底要不要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有的医生说,没必要清除,中国人大多数都有;有的医生又建议清除,说此菌与胃癌有关。羊城晚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南方医院消化科陈烨教授,她对读者非常关心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问题给出解答。

     长期感染让胃壁“伤痕累累”

     陈烨教授介绍说,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其感染的患者一般在检查中显示阳性,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如果把我们的胃比作“城堡”的话,我们的免疫系统就是“卫兵”,会誓死保卫、与“敌人”幽门螺旋杆菌抵抗到底。

    

     但如果幽门螺旋杆菌在我们体内长期的破坏、寄生、繁殖,我们的胃部,就会呈现“战后状态”——伤痕累累,有炎症或溃疡、萎缩等等,消化道的不适也随之而来,如餐后嗳气、恶心、腹胀、腹部不适等。幽门螺旋杆菌本身会释放毒素、炎症的反复刺激,以及有炎症时免疫机能的调整,都有致癌作用,可以说增加了患胃癌的风险。

     清除可降低四成胃癌发生率

     陈烨教授介绍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都不止。

     她解释说,这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胃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病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不过,现在的研究证实,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确可以有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达39%。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胃癌高发国家。他们在2013年开始启动,由国家出资为国民提供免费的幽门螺旋杆菌筛查和清除治疗,旨在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并非人人需要接受清除治疗

     看到这里,有读者会问,是不是每个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都要接受清除治疗。陈烨教授解答说,并非如此。对于大部人群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是不需要治疗的,只需要中年后定期进行内镜检查,或在有上消化道不适时进行内镜检查。

     但是对于以下人群是有必要接受清除治疗的。其中包括有胃癌家族史人群,还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或糜烂的,或是病理检查中发现有不典型增生的,以及计划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这些药物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另外,胃食管返流、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也建议根治幽门螺杆菌。

     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有三联、四联方案。由于药物的耐药性等原因,三联的清除率已远低于80%,以强效抑酸PPI为基础的四联用药方案更受医生们欢迎,使用标准剂量的埃索美拉唑治疗HP的清除率超过90%。陈烨教授建议,接受清除治疗后至少4周,最好6周后再进行一次复查,判断幽门螺旋杆菌是否已彻底清除。

     小贴士:小BB更易感染,家长喂饭要改坏习惯

    

     陈烨教授提醒说,和成人相比,孩子的免疫力低,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家长在喂饭、喂奶时要改改坏习惯。给孩子喂饭,在以前家长总喜欢口对口地喂食或将食物嚼碎后再喂,现在大多数父母逐渐都抛弃了这种行为不卫生的行为,但是在喂饭的时候,家长还是不自觉的习惯用舌头试试食物的温度,或者喂奶前先就奶嘴喝一两口以试试温度是否适宜,有时还会跟孩子吃同一碗饭等,其实这些不经意的“行为”,都有可能将父母自己口腔、肠胃里的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孩子。

     儿童大多为无症状携带者,有一部分患儿则最常表现为慢性腹痛,通常在进食后加重,多在脐周。较小一点的儿童腹痛仅仅表现为不安和正常进食行为改变,进食硬、冷、辛辣等食物或受凉、气温下降时,可引发或加重症状。

     来源:羊城晚报

     觉得不错,请在底部点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