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应该懂些心理学!给所有正再找或准备找工作的你~哪一天就用得上!
2015/5/8 健康时报

又到了毕业生们找工作的季节,这个季节也是各用人单位的招聘的黄金季,所以也被称为是“跳槽季”!如果你正再找工作,又或是准备找工作(说白了,只要你不是老板),找工作一定要懂些心理学,非常有用!健康时报记者采访专家,为您奉上找工作的心理学知识!
受访专家:
闫巩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教授
肖震宇,中科院心理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管
陈祉妍,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教授
先评估自己的优势,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职业就像跑步,有的人是马拉松选手,有的人是短跑选手。让王军霞这样的马拉松选手跑短跑肯定就难以发挥优势。一样的道理,选职业前,先对自己所具有的优势的判断至关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知识多,有的人很胆大,有的人擅长说,有的人擅长写,有的人内向,有的人外向。”中科院心理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管肖震宇建议,在找工作前,先给自己做个评估,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
当然,单纯从一个人性格方面考虑适合哪种工作,是非常片面的。只不过,相对于性格更匹配的人来说呢,可能花费的时间更长一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如发现这些长处,再找对合适的工作。

让心理变成熟,比会笔试更重要
考评一个人的能力,除了考试,还有很多别的方法。那些只会埋头苦学,看似从来没松懈过的人,反而会因没有调节好生活而过早耗尽精力与潜力。
有的学生在打球,有的在唱歌跳舞,你在啃书本。表面上看,你在学习,别人在“玩”,实际上,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积累锻炼人的心理成熟度,而这种心理状态的稳定成熟,在日后的考试中,必然能助你一臂之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教授闫巩固解释,考试应该靠平时的积累,但积累不是单纯的“啃书本”,而是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一通百通。

“眼里有活”,经验比学历更重要
如果说择业需要对性格、优势、心理状态有个良好的评判,那么随之开启的漫长工作旅程中过出现的枯燥、乏味,乃至挫折、打击、抱怨,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调剂才能从容应对。
日常工作中的一些人,不愿意接触看似低级的工作,认为自己学历高,应该从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做起,而实际上,工作更包括一种稳定平和、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
比如,考试、求职,很多人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前两轮考验后,发现最后的结果也并非心中所期待的样子。尤其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可能要从事一些跟专业无关的打杂事宜,这也成为职场新人抱怨不断的原因。实际上,即便是从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也是磨练心态的一种需要。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看,打杂也是有好处的。“打杂考验综合能力,也有很多其他工作中可以用到的规律,从打扫卫生到整理归类文件以及对外联系,干得越多学到的也越多。”陈祉妍说。

职场是综合实力的比拼,心理从容更重要
在职场中还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压力无处不在。上班族似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压力山大”。
闫巩固分析,社会对职场人的要求很高,初入社会就不容易适应。试想,被当做金丝鸟养了20多年的年轻人,一来到非洲大草原,看到狮子、老虎和犀牛,有可能很快适应吗?
另外,工作是一个综合实力的比拼,综合实力不够自然就会有压力。
压力的大小就是差距的大小。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你本来踮着脚可以摘到桃子来慰劳自己,但你却非得要去摘遥不可及的椰子,其实并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摘到果子,而是想摘到更大、水分更多的果子,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条件的差距就产生了自然的压力。
于是,我们过分强调了物质的满足,忽略了心理的从容,但正是心理的从容让我们真正做到自立、自强、自信。

>>>“毕剩客”求职先学这几招
职业生涯从大学开始不要仅仅认为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许多职场好习惯、良好的思维方式等都是在学校里就要养成的,不是等到了职场上才临时抱佛脚。
如果缺了这一课,进了职场后缺什么补什么,再拿起书本苦学知识,培养出一套适合自己和职场环境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为自己的发展如虎添翼。
别强求一步到位
找工作时遇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不清晰自己的目标,比如从众去考公务员、银行这类热门职业,把大量的精力都耗费在做自己并非真心想做的事情上,然后发现这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并未给自己带来任何益处,因此感到很抑郁。
一些大城市、省会城市出现人才高消费也是一种无奈的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找工作必然变得相对困难,所以毕业生不必因为暂时遇到了困难就失去了信心。
这时也需要对就业有更多的了解,比如在中小城市找工作会比大城市容易很多,到一些公司工作会比机关、学校容易很多等。找工作不要强求一步到位,从此捧定金饭碗。
如果暂时找不到非常理想的工作,先找一个单位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和能力,将来就会有机会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不要固执地死守着一种职业、一个城市。
如果确实非常迷茫,不妨给自己三五年的职场尝试期,放手去尝试各种工作,几年后自然会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面试学会看脸色行事求职场上招聘和应聘双方见面是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在面试中如果能读懂招聘方的“脸色”,从对方的脸色、神态和举止中揣摩出他的意图和所求,应聘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
比如,你在交流互通过程中介绍自身的某种特长或爱好时,招聘方脸现喜色,流露出感兴趣的表情来,就表明对方注重你了,你就应该及时地将自身所具有的这种特长或爱好详尽地表达出来,以求对方对你更大的注意;如果你在向对方介绍其它专长或信息时,发现对方的目光游离甚至有不够耐心的情态,这说明招聘方对你这些并不在意,你就应该及时巧妙地跳开,以免犯顾此而失彼的错误;
再比如,薪水和待遇问题是双方的敏感区,当你提出自己所期待的要求时,对方脸露难色,说明这方面没有多少回旋的余地。假如这个职位对你很重要而不想放弃,那么你就应该妙巧地表示愿意适当放低要求,不要因待遇问题上的分歧而错过一个理想的职位,假若低于这个要求你不能接受时,也不妨直截了当点破,看对方表述时的脸部情态再作决定。
经验比学历重要很多企业界人士说“业务就是最好的学习,公司就是最好的学校”。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比学位更重要。
大部分参加工作的人都会通过同事获得信息和知识、确保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自身的评价。一言概之,“我”的成长和发展是通过同事实现的。也就是说工作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通过业务人们才得以成长进步,所以说公司的同事是最好的老师,公司是比大学还重要的教育机构。
大多数人会在工作中犯错误,然后通过错误获取经验教训,通过别人的经验也能学到很多新的东西。 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教育机构的专门培训,却在这些过程中逐步成长为领导者。
IBM曾经有一位员工导致公司损失3万元,很多人以为他会被解雇。但是IBM创始人说:我不打算解雇你,公司只是为你交了3万元的学费。
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性是拥有终身职业的最关键的资格条件,它是区分职业结构上层和下层的标准。
很多人可能连续几个月甚至半年多处于失业状态了,他们找不到工作的最主要原因 是缺乏专业性。现在自认为属于中产阶层的众多白领人士,如果不培养专业能力的话,最终会成为单纯劳动力。
所以,如果确定了自己的就职方向,新的一轮学习也就又开始了,抓紧学习专业技术,让自己去哪儿都能成为无可替代的人吧!能力愈强,自然信心愈足。
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时报】(jksb2013)综合自《健康时报》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致电:010-65363351
值班主任:杨小明 本期编辑:贾慧慧
觉得不错,请在底部点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