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把中国患者整晕了,救命药到底撤还是不撤?
2015/12/27 健康时报

    

     最近,《拜耳救命药将撤出中国》的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让很多中国人感到焦虑和无奈。或许你还没来得及知道这是怎样一件事,先给大家“科普”一下。

     事情是这样的(说起来很痛心!):

     2015年6月29日,中华慈善总会万他维患者援助项目办公室突然发出通知,要终止“万他维”患者援助项目,“由于捐赠方拜耳公司全球策略调整,万他维自2015年起将逐步退出中国市场”。

     肺动脉高压有心血管领域的恶性肿瘤之称,根据中华慈善总会官网数据,国内目前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已达1200万人。这则通知对于患了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人来说,简直就是要了命!

     事件的主角——拜耳公司,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著名的跨国药企,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我们用的很多药都是拜耳公司出的:治高血压的“拜新同”了、治糖尿病用的“拜唐苹”了、感冒用到的解热镇痛药“拜阿司匹灵”了、治疗肾癌和肝癌用的“多吉美”了。总之,对方是一家很牛的公司!

     “万他维”就是拜耳公司生产的一个药品,是专门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特效药物,2006年在中国上市。按照正常的市场售价和使用剂量计算,仅此一种药物用药30天,就要花费49500元。这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家庭而言,无疑都是一个巨大甚至无法背负的包袱啊!

     2008年,拜耳公司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设立了“中华慈善总会万他维患者援助项目”,实施买一送四的慈善援助;2013年又上升到买一送八,这样费用就降到了5500元/30天,用药的人就便宜了很多。截止到2014年12月底,有849名患者享受到了这个援助。

     然而,按照那个通知,如果“万他维”撤出中国,那对于正在接受药物援助的患者来说,就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断药危机,甚至是会出人命的大事儿!

     为何单单退出中国市场呢?

     2015年12月10日,一封由1400余名患者、医生、人大代表、病友组织、社会人士联名签署的公开信,以电子邮件的形式被发送到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总部,希望其留下即将退出中国的肺动脉高压药“万他维”。

     在写给拜耳公司的联名信发出后不久,国内肺动脉高压患者组织也收到一封来自美国肺动脉高压协会的书信声援。在这封写给拜耳公司首席执行官的信中,他们认为,“在美国并未出现万他维退市的情况,因此对在中国市场的退出行为十分难以接受”,信中还尖锐质疑:“难道中国患者的生命比不上美国患者的生命吗……”

     在引起患者强烈反对时,也有人质疑:为何单单退出中国市场?

     我们知道,作为全球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德国拜耳与中国的商业利益甚至可以追溯到1882年,拜耳公司首次在中国市场销售染料开始。就是拜耳旗下的拜耳医药保健品公司与中国的情谊也可以至少追溯到1936年,在中国建立拜耳医药公司时算起。

     与中国有百年商业利益与情谊交织的拜耳,伴随中国融入世界的三十多年来,旗下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拜新同、治疗糖尿病的拜唐苹、抗生素拜复乐等,都赢得了千百万中国患者,卓越的销售业绩,更是笑傲中国医药市场。

     面对中国1200万肺动脉高压患者,几万名面临断药危机的中国病人,我们无意去质疑和争论这救命药为何单单要退出中国市场?

     拜耳把中国患者整晕了,

     你到底撤还是不撤?

     事件发生后,健康时报记者按照拜耳中国提供的采访流程,分别在12月11日、12月18日两次向拜耳企业传播部发出采访邮件,希望得到拜耳官方关于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后续安排等一系列解释,但遗憾的是,并未收到拜耳中国正式官方回复。

     然而可巧的是,12月20日10时40分,某网站刊发《拜耳确认:万他维将继续服务中国患者》,称“万他维还将继续向中国患者提供”。

    

     这样一篇无法确认是否代表拜耳官方态度的文章,仍没有回答患者最为关心的万他维是否“撤出中国市场”这一最核心问题。

     12月22日上午10时,在媒体跟进报道及舆论高涨数天后,中华慈善总会官网再次发布关于万他维患者援助项目的情况说明:

     “拜耳公司称之前与总会沟通的‘万他维药品退出中国市场’的措辞并不准确,并确认万他维将继续向中国患者提供。”

    

    

     慈善总会作为拜耳万他维慈善项目的合作方,先是“万他维自2015年将逐步退出中国市场”,时隔半年后又说“措辞并不准确”,面对这种人命关天的大事,拜耳的这一重大事宜,一直由合作方代言发声,至今仍未给出任何正式的官方说明。

     今年夏天,浙江29岁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小虎得知万他维即将断药的消息,开始减药,之后呼吸困难明显加重,病情恶化,12月初不幸去世。

     “我们的救命药到底还能不能留在中国市场?”在一个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群里,类似的疑问像石头一样压在患者的心头。

     在事件发酵十多天时间里,就在小编发送这篇文章的时候,仍然看不到一个著名跨国药企的正式官方解释,也看不到他们所谓的“全球战略调整”及对患者妥善的具体安排计划!

     WHY?!!!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来源:微信公众号【健康时报】(jksb2013)综合自《健康时报》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致电:010-65363351

     值班主任:杨小明 本期编辑:贾慧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健康时报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