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 · 何医生养生经】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2014/10/31 浙江健康俱乐部
?点击标题下「浙江健康俱乐部」快捷关注
△文章:何富乐(副主任中医师)
△编辑:小E
△主编:lousky
△本文为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浙江健康俱乐部”
何医生养生经
“浙江健康俱乐部”打造的原创养生栏目。案例推荐、疾病科普、专家在线互动……一起跟着何医生学习中医养生。
何富乐,男,副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学术继承人,浙江省科普作家,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营养与食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亚健康分会委员。研究方向:恶性肿瘤和疑难杂症的中西医综合个体化治疗。
更新时间:每五
膏方日渐盛行,补益之论甚嚣尘上,很多人认为人体出现亏虚是,药补是最佳选择,虽然药补省事省时,但是不见得是最佳的补益方法。当然,在膏方等药物补益手段实施同时,能同时注重食补、精补和神补,那必然是事半功倍的。
第三课膏方调补别忘精神调摄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中有言“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给我很大的启示,从事中医食疗和膏方研究近十年,说过无数遍这句话,但是其精髓远非字面所理解的这么简单。历代医早有精辟论述。首推《黄帝内经》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这是针对形体虚弱、精气不足的人群而言。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以新的视角审视补益问题。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篇》谓:“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并服之,以补益精气”。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则强调“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从这个角度讲,食物补益占重要地位。
那么人体出现亏虚的时候,是否只要靠食物的调理就可以纠正吗?是否食物调理就是最好的补益方法?
程国彭明确地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
我看有三层意思:
其一、食物是可以纠正人体亏虚的。
其二、食补不如精补。
其三、精补不如神补。
具体我们来看看这几层意思。
1食补的作用
这就涉及中医食疗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食物或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药助食威,进行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据有关统计,在中医药典籍中,有效药食秘方验方达30万余首,中医食疗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医食疗学在临床各科有广泛的应用,在饮食的调理方面,进补是一个重要方面,比如人参、冬虫夏草、灵芝、石斛等具有补益作用的中药材作为食疗原料,可以纠正人体的亏虚。但是也不可以一味盲目的追求进补,有时往往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应当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在每个治疗阶段的不同证候表现,加以辨证,合理地选择食疗原料和方法,才能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食补作用不能忽视,药补不如食补,毕竟药物偏性较大,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当然药补的作用也更强大,要达到良好的药补疗效,需要医生、药物、调制和服药情绪的配合,也就是需要“四位一体”的配合,还需要患者花费较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用现在通俗的说法是“风险与收益并存”。
相对而言,在补益这问题上,按简易、有效和快乐原则,需要重视食补的应用。
2食补不如精补
精补就是补益人体的精气,让人体精充气足,主要靠什么呢?
第一、靠良好的睡眠,中医养生认为“睡觉为天下第一大补”。
人有两种状态:寤和寐,人的清醒与睡眠,如同白天的光明与夜晚的黑暗一样。《内经》云:“天有昼夜,人有起卧”。中医养生要求“天人相应,天人合一”。
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顺之才能长生久视。老子谓“一阴一阳谓之道。”睡觉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为养阴;白天工作学习是能量的释放,为用阳。21点到23点为亥时,三焦经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通调水道作用,亥时三焦畅通百脉在此时睡觉,百脉可以得到休息,对身体十分有益。23点为子时,此时胆经旺。中医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为少阳,“少阳不升,天下不明”。
因此睡觉在养生当中非常重要,主要调护我们人体的精气。
第二、要养精蓄锐,不可过劳。
劳动要遵循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不能使体内疲劳蓄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严重者可能出现致命的状态。
要掌握两性生活的原则和方法,以达到摄生保健,延年益寿。房事的关键在“闭固”。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房中补益》中指出:“人年四十已下多有放恣,四十已上即顿觉力气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所以彭祖曰:‘以人疗人,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须识房中之术’。”孙思邈告诫青年人,决不能凭年轻力壮而肆意放纵,更反对在少壮之时即服食壮阳之药来恣意房事。“是以人年四十已下即服房中之药者,皆所以速祸,慎之慎之。故年未满四十者,不足与论房中之事,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少年极须慎之。”性生活的正常调理也是精补的一种,比如要合理安排性生活的频率,要注意房中禁忌,如在怒不止,远行疲惫,及女方月经未尽,大暑、大寒、惊雷、心慌时,禁止房事,以防护夫妻双方的身心健康。
3神补的意义
在养生中尤其要重视精神调养,作用超过前二者。
怎么做到神补呢?
第一、避免不良刺激。
要尽量地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刺激的影响,尽可能避免来自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因素等方面的不良刺激。
要积极地治疗躯体性疾病,防止疾病的不良刺激加重精神负担,导致早衰。
第二、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
七情过极皆致病,过激、过久的情志刺激,在超越人的心理调节范围时就会为致病因素。《灵枢》言“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志意和”与个体相关,通过养生能改善自我心理调摄。
第三、要养生补益,先养心安神。
在养生补益而言,有一种说法是: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这里的“心”,并非完全等同于中医理论中五脏六腑的“心”,更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心”。但是,在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心为君主之官”,心宁则体健,犹如国有明君,要体健就必须养心。心神不安,性情急躁,身形受损,外邪来袭或内外合邪,为致病之总因。因此,养生中的“养心”与五脏六腑中的“心”关系十分密切。
心为君主之官,可以主宰人身其他脏腑。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气足精充神旺,气足精充神旺者,五脏六腑安和,人体内部抵抗力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因而不易患病;即使因外邪强大导致人体生病,善于养生和养心之人也相对更易痊愈。
故养生当以养心安神为主。
综上所述,“养生补益”的目的让人们顺应自然,尽量延长生命时限,尽力提升生活质量,可以通过食补,但是精补更重要,神补最重要,这样才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具体就是顺应外界大自然的自然,顺应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生活状态,还要顺应自己内在的禀赋特性和以心为主导的脏腑自然功能状态。《医学心悟》这句话,无疑给养生迷途中的人们指点了一条正路。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下周五《独·何医生养生经》
专栏作者
何富乐
副主任中医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杭州市肿瘤医院吴山国医馆,国家级名中医周维顺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顾问、副主任委员)学术继承人,浙江省科普作家,《健康吃喝:中医食疗的全新解读》、《一日简易快乐养生法》和《恶性肿瘤中医食疗研究》等专著主编。
现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营养与食疗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亚健康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肿瘤分会委员,浙江省医药、中医药科技评审专家。
专业特长:1.擅长各类癌症、内科疑难杂症和颈腰椎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2.擅长膏方调理慢性病、亚健康和增强体质;3.擅长主讲养生讲座,独创快乐养生法。
__________24小时诊室_________

【小e求点赞】一直以来,小e都坚持原创,拒绝广告!如果你认可小e每天精心为您挑选的内容,就来给小e打打气,赏一枚
赞给小e吧!么么哒!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浙江健康俱乐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