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妈妈还给我”| 儿科医生的9岁女儿写给院长的信
2014/12/31 浙江健康俱乐部
?击标题下「浙江健康俱乐部」快捷关注
△编辑:小E
△主编:lousky
△浙江健康俱乐部综合整理
昨天省儿保湖滨与滨江院区的门诊量突破9000人次,成为近期最高峰。门诊主任汪天林介绍,“12月以来,感冒发烧的患儿增多,新院区开张后,老院区患儿没减少。尤其湖滨院区晚上,来急诊的900多人次,其实他们中80%不是急病,是白天家长没时间,赶着晚间来看医院的,结果就诊室爆满。”省儿保急诊科副主任叶盛呼吁,尽管近期小儿发烧、秋季腹泻高发,但大多可居家护理,不必每天带着孩子跑医院。
9岁女儿几天没见着医生妈妈给院长写信发烧、腹泻患儿扎堆,女医生给累哭了
9岁小女孩写给院长的信
昨天,是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滨江院区正式运营的第四天,许多赶到湖滨老院区的家长直呼:新院区开张了,老院区怎么还这么多人?
和家长的不解形成对比的是,浙医儿院全体医护人员加班加点,一名急诊ICU室医生的9岁女儿直接替妈妈写起了辞职信,要医院把妈妈还给她。
“我们希望家长能够合理就医,现在是呼吸科、消化科的就诊高峰季节,医患之间多点理解,就诊环境就能更好一些。”浙医儿院门诊部主任汪天林说。
“两分钟前候诊病人还有150~200!估计要候诊3个小时才能看上病。最多一个医生桌上堆着39本病历本……我拼了老命连专家号带普通号也刷了65个号,现在要撤了,明天还要战斗一整天。”这是他下班时在朋友圈发的一段话。
他撤退的时候已经半夜11点半,他告诉钱报记者,那天晚上,一位女医生上班来看到桌子上堆着三十几本病历,忍不住哭了。悄悄哭了会儿,擦干眼泪开始叫号。
看急诊的80%不是急病
900个急诊号,真正的急诊有多少?
叶盛苦笑:“1/5都不到。”这些不急的“急诊”,主要是一些内科病人,白天内科门诊就可以解决。
汪天林分析,这个时间来看病的孩子,主要以病毒性感冒为主,表现为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咳嗽,此外,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也比较多。
“发烧、拉肚子,家长总希望能药到病除,但其实药是否有效,得观察48~72小时,家长没必要反复来医院。”汪天林说。
小孩发烧、腹泻如何居家护理?什么样的情况要就医?
浙医儿院门诊部汪天林的建议
?发烧的孩子,注意测量体温,39℃以上,可以口服退烧药,要注意退烧药的服用时间,不能频繁使用。如果用了退烧药之后,体温下降还不是很明显,可以结合物理降温,衣服少穿点,或者擦拭。
?有高热惊厥史的孩子,就诊时家长记得把这个情况告诉医生,医生会开些镇静剂,防止孩子发烧时出现抽筋。如果病情稳定,精神状态也不错,2~3天之后再来复诊就可以。这里的病情稳定是指,没有出现新的症状。比如第一次来时孩子发烧咳嗽,接下来几天还是这样,就算病情稳定,通常病毒性感冒的恢复期要7~10天,家长不要太心急。
?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恢复期在3~7天左右,不会吃了药立马好。
?腹泻的孩子,最主要是要防止脱水,可以服用口服补液盐,如果孩子吃不进这个药,或者一吃就吐,可以选择静脉补液。
?“静脉补液的配方,大医院和社区医院都一样,完全没有必要大冷天来这里等3、4个小时。”叶盛也想提醒家长,晚上看急诊,来的早的家长也得等2、3个小时,再晚的等6个小时都有。
儿保新院区门诊近期将实施限号2015年1月4日起看外科急诊要去滨江
2015年1月4起,外科急诊省儿保湖滨院区停诊,请往滨江院区
因为医护人员限制,特别是1月15日搬迁完成之前,新院区的专家号和普通号将进行限号。专家门诊上午35个号,下午25个,普通门诊是每天100个。
1月4日(本周日)晚间5点起,湖滨院区外科急诊将全部搬迁至滨江院区,如果孩子要看外科急诊,从1月4日起,就都得去滨江了。
1月3、4、5日耳鼻喉科急诊,麻烦大家暂时到其他医院;1月12日以后,眼科急诊也要到滨江,在这之前可以继续在湖滨院区。
哪些才算急诊,家长也来了解一下
儿内科急诊就诊范围
1. 外院120转来的急救病例; 2. 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及昏迷者; 3. 出生28天内的新生儿及早产儿; 4. 各种中毒及意外者,包括药物及食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溺水、触电等; 5. 各种类型的休克者; 6. 心肺复苏后和需心肺复苏者; 7. 脏器功能衰竭者; 8. 大出血者,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等;严重贫血、血红蛋白低于60g/L者; 9.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 10.哮喘持续状态者; 11.癫痫持续状态者; 12.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呼吸困难、缺氧者; 13. 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心律紊乱者; 14.各种原因引起的中重度脱水者; 15.体温升高,肛温≥39.5℃者; 16.体温≤36℃者。
【小e求点赞】一直以来,小e都坚持原创,拒绝广告!如果你认可小e每天精心为您挑选的内容,就来给小e打打气,赏一枚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浙江健康俱乐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