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宝好了二宝又病了,像小甜馨一样的病,杭城儿科专家教你防治
2016/1/21 浙江健康俱乐部
↑ 点击上方“浙江健康俱乐部”关注我们
19日,李小璐在微博透露爱女生病,“甜馨发烧几天,最高温度突破42度,日夜守候,着急上火,夜不能寐。讨厌的风寒流感,我们跟你抗争到底”。同时,也晒出母女俩攥紧拳头以及伸出发拇指自我鼓励的画面。
对此,有网友表示,“早点好起来”、“照顾好自己和甜心”、“小宝贝快好起来啊”。


李小璐母女俩一起攥拳头
在杭州遇到同样问题的爸妈也不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滨江院区儿科病房里,住的患儿一半是呼吸道感染的孩子,据该科室主任冯建华介绍,这些孩子以病毒感染为主。
据11到17日,杭州市红会儿科门诊数据显示,呼吸道感染占47.55%,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多,其中肺炎占就诊患儿的1.65%。
今天,因为天气原因浙医儿院滨江院区门诊量较前一天少了2000多,但在输液室里病人座无虚席,大多是感冒、发热患者,咳嗽声此起彼伏。

图 | 网络
气温一低大波孩子感冒发烧
10岁的小女孩雯雯,今天一大早就在奶奶陪伴下来看病。看上去无精打采的,偶尔发出几声低咳,据奶奶介绍,雯雯平时特别活泼好动,这两天一直粘在大人身边,玩什么都打不起精神。
一检查,体温38°以上,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发烧。奶奶还提到一个细节:“我们家里还有个小的,才2岁。上上个礼拜雯雯已经病倒过一次,她才好不久小的也染上了,结果这个礼拜大的又生病,一个家里有2个病孩子,大人都愁死了。”
“最近这样的例子特别多,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病情以病毒感染为主,二是一家有二个孩子的都会传染上,三是同一个孩子反复感染。”冯建华主任说,这一波孩子主要还是病毒感染造成的病毒性感冒。赶上降温,孩子抵抗力不如成人,身体来不及适应变化,病毒趁虚而入。
至于为什么会反复感冒发烧,冯建华主任指出,虽然确诊的都是病毒感染,但空气中病毒种类复杂,今天躲过了这个病毒,明天又被另一个缠上,最后表现为反复感染。

图 | 网络
预防感冒要舍得开窗通风
雾霾天空气质量差,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房间里同时开空气净化器和空调。殊不知,长期不通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很高,氧浓度低不利于人体正常运作,容易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另外窗门紧闭,空气流通差,居室内的微生物密度较高,一些致病菌和病毒很容易侵入儿童体内。
对此,冯建华主任建议家长要舍得通风,早晨的空气质量差,尽量不要在早上通风。通风时间以下午4-5点为宜,通风1-2小时即可。
浙江省疾控中心的专家也强调要室内通风,尤其是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

李小璐微博中提到穿堂风
专家建议:少去建筑间隙、门窗、走廊、地下车库等穿堂风多的地方。
很多家长都知道不要带孩子去容易交叉感染的公共场所,事实上,不提倡去人多的地方不意味着不能出门。日常中该让孩子适当去户外活动,感受天气的逐渐变化,提高孩子适应天气变化的能力,减少着凉和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精神不“好”的发烧要及时送医院
不少急诊室医生告诉记者,经常同一天碰到同一个家长三四次,既浪费医疗资源又让孩子交叉感染。
冯建华主任解释道,呼吸道病毒感染不要慌,病毒有自限性,80%-90%的患者几天后能够自愈。病毒感染患儿成天往医院送,反而会交叉感染。
“像甜馨就是在发烧24小时后才送去医院的,作为儿科医生我认为这点可取,除了避免交叉感染外,还能获得精准的检查结果,孩子的病情变化快,同一个孩子发病头天早上、中午、晚上做出来的血常规、白细胞、红细胞指征都不一样,通常建议先在家观察24小时后再检查。”

甜馨在观察24小时后才就医
什么时候该立刻带到医院检查?冯建华主任提出,精神状态好不好是一大判断标准。一般来说,体温在39°以下通过物理降温、吃退烧药后温度能降下来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孩子不用立刻去医院。
但是,如果孩子持续高烧不退,精神状态不佳,还伴有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痛、四肢抽搐等的就要立刻就医。

科普知识
以下观点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内科主任——鲍一笑医师
科普1:孩子为什么容易发烧?发烧是好事还是坏事?
发热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呼吸道感染;还有肠炎、菌痢等消化道感染,手足口病、麻疹、水痘等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等。其他如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病,以及风湿热、川崎病等结缔组织病,也会引起小儿发热。
发热是机体防御系统与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斗争的反应。体温在38℃—40℃时,白细胞吞噬功能最强,可以杀灭大部分细菌。中性粒细胞可制造更多过氧化离子和更具活性的干扰素。此时,细菌和病毒的复制会因此直接受到抑制。

科普2: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在发烧?
发烧,医学称发热,通常以小儿腋下体温来衡量。低热为37.4℃—38℃,中等度热是38℃—39℃,高热39℃—41℃,超高热超过41℃。一般肛温测出最高,口温次之,腋下温度最低,差异范围在0.3℃—0.5℃之间。
但孩子的体温,尤其是新生儿的体温,会受气温影响而波动。所以儿童体温略高于正常时,不仅要看温度本身的高低,还要密切观察,分析孩子的综合状态。如呼吸道是否有咳嗽、鼻塞等症状,消化道有没有拉肚子、腹痛、腹泻,泌尿系统有无尿急尿频尿痛,是否流鼻涕、打喷嚏、咽痛等。
最后,要结合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其精神好、活蹦乱跳,即使体温短时间升高,也不用担心,可以先观察一两天。
科普3:为什么孩子体温会反复,一早降温下午又烧起来?
这和导致孩子发热的病原体有关。在儿科门诊中,80%—90%都源于病毒感染。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借助细胞来进行繁殖。繁殖到一定程度后,病毒就会把细胞破坏掉,一批病毒因此释放出来,或是感染周围的上皮细胞,或是往下呼吸道进军,甚至可能发展到肺里。机体为了“迎战”这些病毒,就会把体温调节上去。
病毒是一波波释放的。这也就导致了孩子体温会反复,明明早上退烧了,下午可能又会发烧。正常情况下,病毒进入人体三五天后,人体产生抗体,病毒趋于衰竭,体温就会逐渐正常。

科普4:刚发烧不急送医院,家长能做些什么?
感冒发热一般需要3—5天,才能缓解。不建议一烧起来,就送往医院。此时,家长应先在家采取几招简单的退烧法:1。多休息、多喝水、多排尿、多出汗;2。物理降温,用37℃左右的温水擦拭孩子身体或洗澡;3。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4。维持室内空气流通,室温以25℃—27℃为宜;5。衣着被褥要适宜,脱掉过多的衣物。
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有没有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等其他表现。一旦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科普5:孩子发烧后还能上学吗?饮食要注意什么?
首先建议卧床休息,最好不去上学,避免交叉感染。若体温不是很高、孩子精神尚可,可以酌情上学。
不建议发烧的孩子上体育课,以免过度劳累,不利身体恢复。孩子发烧时通常食欲不佳,饮食应清淡、易消化,要多喝温开水,少吃鸡蛋、甜食,以免增加基础代谢率升高体温。

科普6:什么时候要用退烧药?
不少家长误以为,发烧会烧坏脑子,退烧药要赶紧用。所谓“烧坏脑子”,是极小概率事件,且不是发热本身引起的。其中多是病毒、细菌作祟,而引起相关炎症。
一般,体温超过38.5℃,才需要考虑用退烧药。儿童有癫痫或发热惊厥史者,可在38℃时就用药。用药后,要让孩子多喝温开水,以利药物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毒性。
儿童或家庭成员有解热药过敏史者,不要用退热药。需要提醒的是,尽量少打退烧针,一方面会损伤臀大肌,另一方面降温太快、出汗过多,可导致虚脱。
科普7:什么是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多发生于3岁以内。若父亲原有惊厥史,孩子出现这一症状的几率较大。多数情况下,高热惊厥会出现在发烧第一天,孩子会脖子往后仰,四肢抽搐。持续5分钟左右,多数孩子会自行恢复,且自行睡熟。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高热惊厥减少,且不会对孩子有太大影响。处理时,最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误吸吐出来的东西,应把孩子的头侧向一边。

科普8:孩子能用哪些退烧药?
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共同推荐的儿童退热药是布洛芬混悬液。每6—8小时服用一次。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其解热作用缓和、持久,适合2个月以上儿童,偶有过敏反应,剂量过大会引起肝肾毒性,一般每4—6小时服用一次。需注意的是,孩子忌用阿司匹林。
科普9:孩子体温很高,可以用抗生素吗?
90%的感冒是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无效,理论上无须用。若孩子发烧超过2天,并发咳嗽,认为有混合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使用时,先选低级别的口服药治疗。3天为一个疗程,不能中途频繁换药。
需要提醒的是,少数孩子用抗生素后,可出现药物热。应密切注意变化。

科普10:发烧导致咳嗽有痰,要用止咳药吗?
痰和鼻涕都是好东西,可以将体内一些脏东西清扫出来。这是疾病发展的一个过程。听到孩子咳嗽、有痰声,不等于排不出来,可能只是没排完而已。需要提醒的是,多数止咳化痰药都会促进痰液分泌。大人用药后,可以自主咳出来,小孩子反而可能堵住。所以要谨慎用药。
科普11:何时要送孩子去医院?
体温≥39℃,连续高烧2天以上;中低度发烧,但超过5天;2个月以下的婴儿,本身患有严重疾病;呼吸声加重,伴有腹泻;呼吸困难或增快,且有喉喘鸣声,可能预示着轻度肺炎;吸气时出现胸壁部凹陷,可能是重度肺炎的症状;虚弱;精神差,嗜睡或不易叫醒;无法进食,剧烈呕吐;抽筋、头部僵硬、身上出现紫斑等。
科普12:孩子可能会在去医院的途中出现高热惊厥,是先去医院,还是先做退热处理?
家长最好先给孩子降温,等体温有所下降后再去医院。一般,体温降至38.5℃以下,对孩子是安全的。降温处理不会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家长把孩子在家中发烧和处理情况告诉医生即可。
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来源:青年时报
记者:蒋菲
编辑:黑白、第68号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浙江健康俱乐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