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的孩子想长大
2016/3/31 浙江健康俱乐部

     ↑ 点击上方“浙江健康俱乐部”关注我们

     小小的他们常常一个人坐在一个地方,他们视力正常、听力完好,却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很难与别人进行正常的交流;他们有着自己的小世界,别人进不去也读不懂。他们是“星星的孩子”,安静的他们不仅让父母长辈心碎,也让全社会为之揪心。

     后天,是第九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近日,时报记者走进两个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在了解她们身上故事的同时,见证着她们的努力康复。

    

     在浙大儿院,一个23个月的自闭症宝宝

     故事一

     她:4岁,3岁左右被家人发现“不太对劲”

     当时症状:不爱交流,不爱跟别的小朋友玩,喜欢独处

     治疗:治疗5个多月,已好很多,但社交能力还很弱

     面对滑板 4岁的她“无动于衷”

     “发射!发射了!妮妮!”在市七医院行为治疗训练室,距离妮妮七八米远的地方,奶奶拿着一瓶养乐多饮料半蹲着摇晃,她要妮妮到她那里,完成“任务”才能喝。

     另一头,妮妮趴在滑板上,顺利的话,她会用手扒着地面滑过去,因为滑板滑动的速度比较快,奶奶更喜欢用“发射”这个词,鼓励妮妮向自己滑过来。对于普通的4岁小朋友而言,玩滑板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儿,然而妮妮却通常是听到“发射”指令后半天没有反应。

     看着妮妮不动,奶奶急了,过去俯身轻拍她的后背,然后又退回去快速击掌告诉她滑过去,来回数遍,不过妮妮始终没有任何响应,她“倔强”地看着前方一动不动。

    

     妮妮被爷爷抱起

     又过了一会儿,似乎是想通了,妮妮开始用手滑动地面,滑板歪歪扭扭地往前动了几米,然后又停了下来。这里离奶奶还有些距离,但当奶奶再次鼓励妮妮继续往前滑动时,她又不干了。

     老半天后,妮妮才终于完成了一个单趟,然而按照训练要求,她必须完成平地滑板任务15个来回,才能喝上这瓶养乐多。

     平地滑板任务只是训练的其中一项,整个上午,妮妮还需要完成滑梯俯冲滑板任务、接抛球、听音乐、袋鼠跳、坐秋千、个体训练,每一个看似游戏的项目,都是帮助妮妮从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康复的重要训练手段。

     起初大家认为她只是单纯的不合群

     爷爷也在训练室,面对妮妮,他显得更有耐心一些。他话不多,也不会像奶奶那样着急。在妮妮训练滑梯俯冲滑板时,爷爷一直在终点等着,等到滑板停稳,妮妮不愿意主动站起来时,他会上去抱起她。

     妮妮的爷爷告诉记者,发现孩子“不太对劲”是在她3岁左右时,“小家伙不爱交流,也不爱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幼儿园二三十个孩子做集体游戏,她总要跑到其他地方自己待着。”

     爷爷说,他曾和小区几个老朋友说起这个情况,大家都不认为这是一种病,认为只是小孩子不合群,慢慢就会好的,“我们养大这么些孩子,也没花心思在这方面上。”

     在妮妮被确诊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时候,一家人沉默了很久,但很快接受了现实,决定听从医嘱尽快开始治疗。大家做了分工:爸爸妈妈上班赚钱,爷爷奶奶则负责妮妮的康复治疗。

     “治疗已经5个多月了,情况的确比以前有进步。原来她在幼儿园特别好动,坐不住,现在老师反映表现好了很多。不过,社交能力依然还是弱项,她不跟人交流。”爷爷说,妮妮其实聪明得很,记忆力特别好,“有一次带她坐公交车来医院,我叫她念公交车窗户上的提示语‘紧急时用锤子敲打玻璃边缘’,没想到只教了一遍,第二天她坐公交车时竟然对着窗户说出了这句话。”

    

     图 | 网络

     她把《康定情歌》唱出纯净清澈感

     都说上帝给“来自星星的孩子”关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他打开一扇窗。正在和爷爷聊天时,记者听到了不远处的房间传来歌声,一个很动听的童声。

     沿着声音找过去,妮妮坐在一个类似秋千的斜木板上,双腿绕住,一边悬空摇晃着,一边唱着《康定情歌》。“荡秋千”是训练的一项,治疗目的是要促进孤独症谱系障碍孩子的前庭功能发育。

     “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哟;端端溜溜地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哟……”听着歌声,记者简直无法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个一上午只字不言的孩子,唱起歌来竟如此好听,而且一句句一声声全踩在乐点上。因为是从4岁的孩子口中唱出的,歌声特别纯净清澈。

     整个上午一直皱着眉头督促妮妮训练的奶奶,这个时候也露出笑容,倚靠着墙坐在地上,安静地听孙女唱歌。这个瞬间,仿佛一切都是完美的,没有孤独症谱系障碍,没有几百天如一日的训练,没有对未来成长的担心和烦恼……

    

     图 | 网络

     故事二

     她:4岁,3岁被确诊患自闭症

     当时症状:不说话、无应答、无眼神交流

     治疗:已治疗近1年,两三个月前会发声了

     孩子刚确诊患自闭症时他们觉得最难熬

     上周一上午10点半,4岁的张柳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来到杭州市七院。上次见到张柳还是半年前,孙玉燕副主任护师温柔地跟她打了个招呼,然后将她带到一个类似录音室的地方。

     这一天,张柳要做的是“听觉统合训练”。孙玉燕说,儿童数码听觉统合训练系统,是通过让受训者聆听经过调制的数码听觉统合训练音乐,来矫正听觉系统对声音处理失调的现象,并刺激脑部活动,从而达到改善语言障碍、交往障碍、情绪失调和行为紊乱的目的。

     这次听统训练,张柳的妈妈吴女士早在半年前就开始预约了。按照治疗进度,听统训练需要半年进行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治疗天数为10天。这一次,是张柳第二个疗程开始的第一天。

     张柳家住湖州,爸爸负责上班挣钱,妈妈则全职在家带着她在湖州市残联下面的一家康复训练机构训练。一周训练5天,周末回家休息,每半年到杭州市七医院做听统训练。

    

     吴女士说,全家人最难熬的日子是张柳刚被诊断出患自闭症的时候,“去年,我们带着她在杭州萧山的一家民营康复机构治疗。每天天还没亮,我们就开车从湖州出发,治疗一天后晚上再开回去。我老公因为要开车带我们,单位都没办法去。两个人的精力都用在治疗她上了。”

     吴女士说,在萧山治疗时,每个月用在治疗上的花费要1万多块,“花钱不说,关键是人太辛苦了,两个人都脱不开身。”

     吴女士今年40岁,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不少,她说,就是这一年里变老的。不过,比起自己的艰辛,她更在乎女儿以后的人生。

     “你说她以后该怎么办?”一提到女儿,吴女士的眼睛就湿润了,“至少能够生活自理吧。”

    

     听统训练一个疗程后她已会模仿发声了

     约3岁时,父母发现小张柳不说话、无应答、无眼神交流,一度认为她是听力有问题,做过检查后结果却是好的。随后,她被诊断是自闭症。

     这次,吴女士带来一个好消息:张柳两三个月前会发声了。“我教她一些很简单的词汇,捧着她的脸看着她对她说,她也会模仿着发声了,不过就是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会交流式地看着你。”虽然进步不大,不过吴女士还是挺开心的。

     “听统训练一般不会立即见效,一个疗程后大概过三个月,孩子会慢慢开口。”孙玉燕说。当记者想着不打扰小张柳的训练,准备起身出去时,听到她发了个“阿姨”的音,这是妈妈教她的。

    

     专家说

     自闭症患病率正逐年增加 遗传是发病重要原因

     周国岭是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早在1997年医院开设儿童心理方面的门诊,他就开始接触自闭症小患者。他说,让他感受特别深的一点是,自闭症的患病率正逐年增加,“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自闭症发病率统计所用的还是千分位,而在2013年5月美国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里,全球自闭症发病率统计单位已变化成了百分位。”

     自闭症发病率在中国也不容乐观。

     “目前,全国的自闭症患病数据在3.8%。,超过100万儿童患有自闭症。从杭州的情况来看,虽然没有过具体调查,不过根据各个康复学校和医疗机构统计,几千人肯定是有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主任李海峰说。

     周国岭所主持的儿童心理门诊,自闭症门诊量的不断提升也在与大数据相呼应。

     “确实能真实感受到自闭症儿童数量在提高。”周国岭说,“2015年市七医院儿童心理门诊的总门诊量在13000-14000人次之间,其中10%是自闭症患者。”而在浙大儿院康复科,每天都会有20人次的自闭症小患者来治疗。

    

     图 | 网络

     在门诊,有些带孩子来看自闭症的夫妻会向周国岭询问能不能生二胎,他们太想要个充满欢声笑语正常的家。

     “自闭症的遗传率很高,达90%,我会明确表示不推荐他们再要孩子。”周国岭说。

     可能有人有疑问,为什么父母、祖父母都是健康的,孩子却患有自闭症?周国岭表示,基因突变导致患自闭症的风险增加5-20倍。

     “现有的研究表明,造成自闭症的重要原因是在遗传物质上。国外研究人员已经在自闭症患者的2、5、7、11及17号染色体上发现了一些可疑的致病基因位点。同时一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的同卵双胞胎有60%-90%的患病率,在基因遗传这一因素中,患有泛自闭症障碍儿童的兄弟姐妹约有10%的患病率。”

     对于90%这个数据,李海峰则觉得有些夸张。他认为,自闭症60%是产前导致的神经发育异常,剩下40%与后天养育环境和其他因素有关。

    

     图 | 网络

     提个醒

     越早诊断治疗越好 宝宝6个月大时就能看出

     妮妮和张柳虽然不幸,但她们一直有父母守在身边。孙玉燕认为,父母的陪同是孩子康复中最重要的因素,“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康复训练时陪在身边,也会学到一些康复的方法,回到家后帮助孩子强化复习,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自闭症的治疗和药物没有太大关系,需要常年的训练。另外,“越早诊断治疗越好。”李海峰提醒,“只要家长细心观察,宝宝6个月大时就能看出问题,比如发现孩子听到声音不去追听,看到移动的事物不会追视,家长就应该警惕起来。”

     记者发现,无论是在市七医院还是浙大儿院,康复训练的患儿平均年龄在3-4岁。

     “也有些孩子诊断得比较早,我们科就有一个自闭症孩子,1岁多时开始康复训练,到2岁时就能从1数到100,这连很多正常的孩子都做不到。”李海峰说。

    

     图 | 网络

     自闭症

     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

     患病率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公布了国际孤独症谱系障碍发病率,其中美国为1/68,中国为1/155。据全国残疾人普查情况统计,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残疾首位。

     ◆杭州市七院:2015年儿童心理门诊的总门诊量在13000-14000人次,其中10%是自闭症患者。

     ◆浙大儿院康复科:每天有20人次自闭症患者就诊。

    

     图 | 网络

     表现

     社会交流障碍

     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语言交流障碍

     语言发育落后,或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重复刻板行为

     智力异常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感觉异常

     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其他常见行为

     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关。

    

     图 | 网络

     治疗黄金期

     自闭症儿童最佳治疗时期是在3岁前,这时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可塑性较强。

     遗传率

     一些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双胞胎同胞有60%-90%的患病率,在基因遗传这一因素中,患有泛自闭症障碍儿童的兄弟姐妹约有10%的患病率。

    

     图 | 网络

     病因

     可能与4方面因素有关

     1.遗传

     2.围产期各种并发症

     3.免疫系统异常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

     提醒

     家长在孩子1岁多的时候就要开始关注孩子眼神的交流,如果感觉到孩子有眼神呆滞、不与人眼神交流、语言发育迟缓等症状时,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筛查。

    

     图 | 网络

     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来源:青年时报

     记者:纪含羽

     编辑:浅夏蓝璃、二小姐骑大马猴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浙江健康俱乐部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