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了,你还敢输液吗?
2016/1/14 家庭医生在线
关注“家庭医生在线”↑↑免费咨询医生,了解养生资讯
全世界只有1%的人关注了家庭医生在线↑↑↑
您真是一个特别的人
“小寒”节气刚过,冬天也到了它最冷的几天,而气温骤降是感冒光临了我们的生活,很多人觉得感冒之后最有效的方法是输液,因为觉得疗效显著,但是你知道吗?盲目输液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危害!
近日,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清单中包括常见病多发病,一些外科、妇科炎症以及小儿的疾病,都明确可以不需要使用抗生素输液。四川省一家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就说过:“如果疾病用口服给药能达到治疗目的,就应用口服给药的途径。”
输液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1发热反应
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2肺水肿
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3静脉炎
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
4空气栓塞
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5“恶性”药物不良反应
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欣弗”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让人触目惊心,挥之不去的痛。
对比口服、肌注和静脉输液的利弊
口服
口服是最常用也是最便利最经济的手段。益处显而易见,方便,没有痛苦,通常一天只需要一到两次。口服的片剂或者胶囊都有很高的药物稳定性,可以准确的计算药量。但是,前面提到了,口服的问题在于吸收的不稳定。是否进食,或者食物中是否有其他影响药物吸收的成分,都会对药物的吸收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吃药时要遵医嘱,是该空腹吃,还是饭前饭后吃都要严格遵守。有些特殊人群,比如幼儿或者老人,口服片剂或者胶囊可能会成为问题,这个时候就会使用液体的滴剂了。这里需要提一下,做好的片剂或者胶囊,不要擅自嚼碎了或者拆开了吃。这样可能会破坏本来药物应有的释放速度,导致药物过于快速释放吸收,可能会引起药物中毒,或者不能完全吸收。
舌下含服
这也算口服的一个变种。舌下的黏膜有丰富的血液循环,有些需要快速吸收的药物就可能利用舌下含服来快速入血。最常见的就是急性心绞痛时候使用的硝酸甘油了。有些特殊病人,比如因为呕吐恶心难以使用口服药物的,有些药物就专门做成舌下含服的剂型,比如治疗严重偏头痛的利扎曲坦。
肠外注射
胃肠外用药主要包括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注射的优点显而易见:口服难以吸收的药物可以通过注射直接入血;静脉注射可以立刻让药物发挥作用,迅速,有效;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可以用来延缓药物的吸收。因为注射多在医院进行,也基本不会出现病人在家忘了吃药这样的情形。
各有利弊的。不能简单的说“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这样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误导了大众。正确的选择用药途径,援引一位网友的话说,就是” 输液和口服药不存在哪个更优,只有哪个更需要“。得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条件,合理的选择。需要输液时就一定要输液。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家庭医生在线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