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犀利论:被请去喝咖啡的代理商
2015/6/17 医药代表网

    

     所有的代理商都舍不得现在的医药市场,这个市场已经不是以前熟知的环境了。放弃舍不得,不放弃又毫无头绪在操作,一不小心还会被请去喝两杯咖啡。

     最近在严查的过票,商业公司说封就封,几千万的资金冻结也就一眨眼的事。这些事情有规律吗?谁摸得清?每个省就在看谁玩的狠,下面死倒一批代理商和代表,也不会有人来操心他们的死活。跟谁斗,也别跟天斗。

     大家一定要看清这个行业、看清这个形式。这个行业已经没有语言去表达它的规律了。国外90%的商业配送都是由2-3家公司去完成的,中国几千家商业,我们一直遵循的逻辑就是:傍大款、走正道、学先进。本来美国的规律告诉我们,中国可能以后只会存在几家龙头商业,但是今天浙江又搞出一个“一票制”,颠覆了我们之前所有的规律。现在美国人的规律也不管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下,果然也要独创我们的医疗改革。

     从逻辑上讲起来,如果真的要让医保去支付、让集中采购中心去支付货款,这个一票制绝对是有可能的,共产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不管之前有没有法律,我们总能制定出一条新的法律来改革。

     医药行业盈利的幅度在增大,但也有很多药都被拦腰砍,所以销售的结构会进入一个振荡期,然后逐渐趋于平衡。总体平衡就是:杀富济贫。

     医生、团队、税票,哪个环节都需要开销,这个时候还能有多少钱能留给合伙人,留给自己的团队呢?整个产业的变化,看到最后,估计明白的没几个人。不会所有人都死,大家都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什么时候才会归于二次平衡呢?可能是三年以后。这三年时间没有轨迹可循,只能静观其变。

     在这种状态下,人要学会选择很重要。既能避开震荡的锋芒,又能找到发展的机会。安徽本来是本着解决农村市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试图搞一些低价药进去,结果发现招完标之后没人给药了,基层医生现在只能将病人引流到大点的公立医院。今天的结局实际在一次改革的时候已经埋下伏笔了,只是那时候并没有人从整体上去解决,只是想通过改变结构来解决矛盾。

     三明模式是医改明星吗?可是如果全国都不跟着福建走,三明模式就要完了。中国所有的制药企业都可能会放弃福建省。所以,趋势很清楚,但怎么变化,不知道。

     处方药营销里面有两个链条,第一,处方药的买卖链,这个闭环,源源不断的推动药品到患者手上,患者付钱给医院,医院付款给工厂。所有的制药企业都希望这个闭环滚动的越快越好。曾经,这个链条的决策者是医生。

     第二,物流配送链。在过去的30年中,药品的物流核心环节是医院,医院要不要这个产品,是决定这个药品能不能流转起来的关键点。

     公立医院改革到底怎么改,从药房承包,到零差价,再到医药分离。如果是零差价,对于医院来说,药品的消费就从盈利变成了成本。干活不挣钱,药房聘用了几十个人,建了一个仓库,结果药品搬来搬去,也不挣钱。过去医院药房的管理是由门诊药房在承担的,当药品不再挣钱,资源不能再带来利益,仅从物流的路径考虑,商业公司倒是有管理药品的能力。如果药品不在医院销售了,那么代理商的工作怎么做?怎么去跟代理商结算?

     当药品在医院不盈利,构建过去30年整个处方药营销的基础在动摇,第一个,医院不卖药,在哪儿卖?零售、电商?药品那么复杂的属性,退货等环节不处理,电商售处方,永远只是概念。每个地区医药环节接口都很紧,除非电商能跟政府捆成一气,不然想分一杯羹真不太容易。

     第二,医生的处方会转变为诊断和治疗建议,他还是会开一些药品用于治疗,不能再开商品名,只能是化学名。同样一个化学名,怎么保证患者取的一定是你们厂家的产品?

     也就是说,二次医改以前,医生对药品销售有至高无上的决策权,二次医改之后,这个决策权就变到了消费者手上。药房是个移动靶,只有消费者才是固定靶。让消费者到哪儿去买?买哪一家的产品?都是以后处方药销售会面临的问题。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