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全省实施零差率以来效果到底如何
2015/6/25 医药代表网
来源:新康界 作者:林玲
安徽县级医院挂网全国闻名,医药企业闻虎变色,一些企业为求低价中标只能以次充好,苹果皮充当良药,直接引发了全行业关于药品招标唯低价论还是质量为本的大讨论。
安徽4月1日起率先在全国推行全省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城市公立医院当月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比去年同期下降0.8%和1%。普通医生和专家人均半日诊疗人次同比下降18.6%和7.6%。门急诊、住院次均药费同比分别下降3.3%和9.8%,其中17家省属医院同比分别下降6.1%和13.4%。平均住院日10.7天,同比下降0.3天,病床使用率97.7%,同比下降7.4%。城市公立医院总收入29.5亿,医疗收入28.1亿,有效收入(医疗收入-药品及耗材收入)13.6亿,同比分别上升6.7%、4.8%和15.2%。
腰斩药企,民众未受益
数据很多方面前后不搭、模糊冲撞,让人不解。外地一家医院医疗费用一年几十亿、十几亿稀松平常,安徽全省公立医院只有不到区区30亿?就诊人次下降,零差率和挂网限价后药价大幅下降,医院收入却继续增长,只能说明患者的医疗费用继续突飞猛进超过以往。零差率后药费支出全国应直降10-15%,实际数字低于此,只能说明药品实际消耗大幅增加,更加加大过度医疗,过度用药的风险。
安徽县级医院挂网全国闻名,医药企业闻虎变色,一些企业为求低价中标只能以次充好,苹果皮充当良药,直接引发了全行业关于药品招标唯低价论还是质量为本的大讨论。一些缺乏经验的企业为求中标低价跳水,为了一个地区的县级医院操作直接舍弃了全国的挂网价格,并已在重庆等地区开始得到应验,是否会继续波及全国其他地区,未来企业只能更加战战兢兢等待命运宣判。新一轮省标更是直接舍弃自费产品,让众多未赶上医保调整的新品企业徒唤奈何。全省挂网价格已经如此,二次议价同样令人深惑不解。直降20%以上起步,企业稍有不从,直接封杀企业全部产品在整个地市的销售。
对医如此温柔呵护百依百顺,对药如此粗暴严厉,企业连知情权、商议权、选择权都不具备,只能要么任人宰割,要么坐以待毙。医药原本不分家,一家的孩子老大做错了事,却把板子狠狠打向了老二,只能让老大继续自侍娇宠,有恃无恐,老二郁闷之极,心灰意冷。国家作为家长,不能只听老大趾高气扬推卸责任的抱怨,也应听听老二有口难辩难以为继的伸冤。更需实实在在听到民众怎么说。也需从实质化管理角度为国家、为民众、为医药行业都算一笔明明白白的经济账,不能幸福的只有医疗机构这一个耀武扬威的孩子,从国家到民众和医药行业都在为这个会哭的孩子买单。我们已经有铁老大、不能再培育出医老大。
药价,也请总理关注
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取消以药养医,为何还要一边从国家取得巨额补助,一边从药企获得远远高于药品加成的返点,另一边还要大幅上调医疗费用,继续加重民众负担?医改,为何只有医疗机构这一个永远不思进取、不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旱涝保收的游戏赢家,而从国家到民众再到医药行业和企业,无一不是倒贴的输家。
下半年安徽还将继续大幅上调手术费等医疗费用,医改以药改为目标,却事实上推动了医疗机构整体医疗费用的集体猛涨,即使羊毛出在羊身上,医的损失药来补,二次议价降幅远远超过药品加成幅度是否合理,企业能否承受?是否继续加重以药养医而非取消以药养医?医疗机构如果推行二次议价,是否有理由继续获得国家补助,继续上调诊疗费用就成了最大的关注。公立医院应由国家承担基本费用确保其公益性,而不应无度向医药企业和行业以及民众伸手填补自身低效经营、低效管理的窟窿。二次议价的费用去向是否演变成商业贿赂更应深入调查,给医药行业、企业和民众一个交代和公道。
如果未能厘清医改的实质,零差率下药企生存环境更加严峻,连带医药零售业和商业同样失去生存空间。药品占比已经越来越小,然而整体医疗费用却在有恃无恐地继续增长。如此折腾,还不如药品价格未调整前百姓消费得明明白白,反而进一步加重医疗负担。
现如今民众花了更高昂的代价,用着先进国家难得一见的最低廉的用药,医疗服务没上去,用药水平和疗效却在下降和倒退,六六笔下的在中国就医大爷一样点医生、养尊处优享受服务明显缺乏生活体验,就医难就医贵现实依旧。医疗费用不过几年光景就已翻倍,社会各类商品每隔一个季度价格就上涨一次,各行各业只有医药行业这么一个听话的孩子,响应国家号召,为人民服务,原地踏步听指挥,有苦有难自己扛。国家有了低价药政策,企业同样不敢涨价,原料成本、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财务融资成本、运费成本无一不在飞奔。国家制定基药政策,很多外企正是由于对销量的乐观判断、对杀价缺乏预警预判,导致重金运作进基药目录后,重磅产品一个接一个出局,只能不断裁员减亏。整个行业一片动荡,员工大量失业,企业投入大量损失,民众同样失去了大量优质药品,只能被迫选择其他更贵的用药或市场已近乎淘汰的低端用药,与国情和国力发展及现代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不相称。卫生事业的发展,基层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和确保更加至关重要,贵医廉药不仅造成行业发展不均衡不合理,更使得医疗机构继续借助自身的强势地位乱涨价。
如此妖魔化和处处难为医药行业和企业,随了医疗机构为所欲为的愿,又是为哪般。药改是否是中国式医改真正的方向和出路,是否符合市场化原则和经营管理之规,需要谨思慎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