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贵宝在华史上最大规模裁员 跨国药企在华经营或步入转型期
2015/6/30 医药代表网

     来源:中国医药报

     从2014年7月,施贵宝开始在中国裁员,随后的10月内,裁员人数近1000人,多轮裁员几乎涉及其中国区所有的事业部,一时间成为在华跨国药企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

     施贵宝裁员风波,很可能只是跨国药企在华经营策略改变的风向标。

     风波涌起

     6月15日上午9时,几十名医药代表在施贵宝上海总部会德丰国际广场楼下聚集,并打出“抗议裁员”、“施贵宝还我公道”等横幅。

     “我们是被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公司及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在2014年7月~2015年4月期间非法裁员的员工,在历经近半年的沉默之后,现在,我们对公司的非法裁员提出强烈抗议。”在致公司管理层的公开信中,被离职员工要求施贵宝“回到谈判桌来”。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被通知因为莫须有地违反合规被辞退的,包括孕妇和好几个大区经理级别的管理人员。但实际上,这些被清退的人恰好也是施贵宝要调整的产品线的相关人员,这会不会太巧合了?”16日,施贵宝某被清退的大区经理向媒体透露。

     “我们对昨天(15日)早晨在上海发生的部分前员工的行为表示遗憾。我们不对员工个案发表评论,但可以确认的是此前有部分员工因违反公司合规政策而被解除雇佣关系。”施贵宝公司在公司声明中回应这一事件时表示,“公司将依据适用的中国法律法规,通过相应的司法平台处理争议。”

     事实上,施贵宝在中国的裁员风波前后已持续了近一年。

     2014年7月,施贵宝开始在中国裁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这一裁员涉及到近1000人,多轮裁员几乎涉及其中国区所有的事业部。

     即便是对比同时期在中国引发舆论关注的英国葛兰素史克(GSK)裁员,施贵宝的裁员力度也算得上大刀阔斧——同期GSK在中国的裁员仅为数百名。

     “被泼脏水辞退还不是最糟的,我们的档案里都被写上了因为合规问题离职,这就意味着不可能通过新公司的背景调查,不可能找到好工作,而且这个职业生涯的污点可能会伴随一生,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上述人士表示。

     已经公开的信息显示,2013年底,施贵宝中国在中国开始了40%的大幅增员计划。而2014年初,公司内部开始频发裁员的邮件通知。

     “2013年7月,GSK在中国的商业贿赂案被曝光,施贵宝公司内部合规的形势很紧,总部觉得中国区可能存在很大的风险,有些销售人员的行为并不好控制。当然,另一方面,我们的糖尿病业务下降得太厉害了。”上述人士表示。

     据了解,施贵宝的王牌产品博路定在2010年专利到期之后销售迅速下滑,2012年销售额同比狂跌64%,导致其整体营收下降17%。

     2013年12月18日,施贵宝宣布签署了一份协议,决定将其与阿斯利康糖尿病联盟中的份额出售给阿斯利康,后者获得包括糖尿病药物安立泽、百泌达、艾塞那肽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的全球独家所有权。

     这就意味着,曾经以全球糖尿病明星药物格华止(盐酸二甲双胍片)起家的施贵宝,开始正式撤出这一激烈竞争的市场。

     “市场占有率低,二甲双胍也不再是糖尿病唯一的一线用药,竞争激烈,尤其是仿制药的低价竞争,公司已经决定全面撤出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该人士透露说。

     截至2015年,施贵宝糖尿病事业部由当时的600人左右减少到180人左右,10个大区缩减为5个。而曾经作为施贵宝销售支柱的肝病事业部则由13个大区缩减为7个,人员只剩余不足500人。

     业绩提升乏力

     然而,通过裁员缓解经营上与日俱增的压力,不止施贵宝一家。

     3月,刚刚结束中国区贿赂案官司的英国最大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因为110名员工的辞退事件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3月6日,GSK一份通告中表示,将开除中国区包括总监、大区经理以及代表等各级员工大约110名——而与之前解聘主体为普通销售员工不同,此次涉及的主力人群为资历在5年甚至10年以上的资深员工。

     “2014年开始,公司进入所谓模式转型的‘第二篇章’,很多市场都收缩不做了,加上出事后清退和主动离职的销售代表,二线城市的市场基本没有人去覆盖,甚至在原有的一线城市重点市场,也被竞争对手拿去了不少市场份额。”曾在GSK工作10年的某大区经理表示。

     在他看来,公司选择裁员的时机和业务架构调整的时间完全吻合——“销售短期内肯定上不去,怎么保证业绩好看,裁人,特别是裁高年资、高薪酬这部分人的效果立竿见影。”他表示。

     “2014年中国药品市场的增长约20%,而同期GSK的销量则约下降了20%。2013年仅处方药领域,我们的销售代表最多达到5000名,而现在仅有2000名,开源节流于是就成为了公司业务停滞期的一根救命稻草。”他透露说。

     事实上,以2013年GSK事件为分水岭,跨国药企在中国的经营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模式转型。

     “过去动辄连续保持多年20%以上稳定增长的日子已基本结束了,而且中国监管部门现在对进口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价格控制越来越严格,政策导向上也明显更扶持国内企业,且放开价格管制后对本土药企会有利。”日前,施贵宝内部人士向媒体表示。

     5月5日,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从6月1日起,“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取消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与跨国药企相关的原研药单独定价的优惠将被正式取消,改为市场定价机制。

     有媒体援引《亚洲制药新闻》6月2日发布的行业报告称,2015年一季度,10家主要跨国药企的销售额平均增长11%,相比2014年全年的平均增长率低了1个百分点。这其中,美国礼来公司在华销售业绩仅增长6%,较2014年同期的21%有大幅度下降,GSK的销售业绩则下滑了3%。

     而与之对应的,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医药企业销售额加速增长,利润率也在改善,中国医药市场可能正在适应反腐败和高药价的冲击。

     中国医药企业利润率在2014年下滑至5.3%后,今年第一季度已回升至6.9%。利润水平在2012和2013年停滞不前,去年开始回升,2015年初迅速升至26%,这显示中国正在通过减税和药品优惠定价来帮助医药企业增长,同时更广泛地鼓励医药创新和研究。企业也正在裁员和甩掉利润更低的产品,以削减成本。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