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单独定价背后外企的生存困境
2015/7/4 医药代表网
长久以来,外资药企在中国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其背后的单独定价权、高额利润和超高的市场占有率颇受争议。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中国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医药市场预估为9261亿元人民币,而2020年将达到2万亿元。目前,在二级和三级医院市场占有率排名前10的企业,均是外资或者以合资药企为主。
2014年起,葛兰素史克、百时美施贵宝等外资药企巨头,先后在中国爆出大规模裁员事件,产生的官司诉讼也旷日持久。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诺华制药启动新一轮成本削减计划,其分布在全球的7000余个相关岗位将被重组;默沙东、阿斯利康等制药巨头,也都曾传出裁员消息。
外资药企的鼎盛时代已经告终。“外资药企正在经历内忧外患。内忧就是‘专利悬崖’、新药上市难;外患是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取消,招标压价严重。”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对记者表示,受此影响,不少外企选择剥离、出售外围产品线,削减成本予以应对。
“裁员潮”汹涌
根据Bloomberg数据,自2008年以来,全球前11大处方药药企,已经累计裁员超过了14.3万人。其中,排名前两位的默沙东与阿斯利康两家跨国药企便占总额的半数,分别裁去了超过4.6万和2.57万名员工;辉瑞与强生两家美国药企紧随其后,分列第三四位。
“专利悬崖”与新药审批难
外资药企的专利药被称为“重磅炸弹”,在其专利到期后,丰厚利润面临骤降风险,这被称为“专利悬崖”。
“有数据显示,从2012年到2016年全球有多达631个专利药到期。全球最畅销的前20个处方药中有18个将要专利到期,这18个处方药每年全球销售额为1420亿美元。”一位外资药企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失去专利保护,意味着企业不得不面临仿制药的巨大冲击。“2014年堪称‘专利悬崖’最集中的年份。”一位被外资药企裁员的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
新药审批难还导致外资药企在中国市场常常力不从心。“外资药品进入中国,一般新药注册需要五到八年,招标、进入国家和各省市医保需要两年,再进入医院需要一到两年,战线很长。”上述人员表示。
“超国民待遇”不再
长期以来,外资药企在中国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其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备受争议。
在国际上,药品定价分为专利药与仿制药两大类。在中国,药品定价多了一个中间品类,即原研药。原研药是指已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进口药,这类药品在中国可享受单独定价政策,原研药与国产仿制药的价差通常在数倍或数十倍之间。
2015年5月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卫计委、人社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意味着,原研药单独定价权将取消,改为市场定价机制,原研药巨额盈利不再,外资药企的利润将大幅下滑。
在政策颁布之前,地方招标已先试水。2015年,安徽省在药品招标中对县级以下医院的专利药、原研药使用比例作了严格规定,要求最高不超过40%,并纳入一体化管理统计。在浙江,部分市属三甲医院也对十多款原研药暂停采购或限量使用,涉及的企业几乎涵盖了阿斯利康、罗氏、辉瑞、礼来等所有外资药企。
强压之下,外资药企不得不纷纷降价,不能忍受巨大降幅的只能选择弃标。两个月后,在浙江省药品招标中,也出现外资药企大范围弃标的现象,整体平均弃标率达到60.5%,最高的为92.3%。
格局重构 本土机会
外资药企面临多重压力,调整业务,成为共同选择。在中国,医改政策变化对医药行业影响巨大,随着“大病不出县”政策的推行,二三线城市医院及县级医院成为未来发展重点。卓永清表示,“未来医药市场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这些地区,部分企业开始尝试进入。但这些市场的特性和运营成本与一线和二线城市有着较大的差异,可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
不得不承认,外资药企的竞争能力并不强。“长期以来,外资药企的优势还是在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覆盖率几乎为100%。最近几年,一线城市趋向饱和,向县级医院、基层医疗市场延伸是大势所趋。不得不承认,在二三级城市和县级地区,中国本土药企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一位外资药企负责人分析,中国本土药企从基层市场起步,已经占据了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价格、渠道和政策上都有明显优势。
外资药企的业务调整和频繁裁员给中国本土药企提供了机会。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随着现阶段人才和市场占有率的重新调整,外资药企和本土药企之间的格局分配也将迎来一次重构。等待已久的行业洗牌即将开始。
来源:财新周刊
医药代表网微信群现已开通,想加入的小伙伴,可扫描下方小编二维码,让小编邀请你入群。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