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实质性提价 这有可能吗?
2015/8/29 医药代表网
据本报记者了解,国家发改委目前已在重点监测血液制品的价格情况。供需方面,批签发数据中,人血白蛋白和静丙两大主力品种呈稳定增长态势,供求相对平稳。来自民间的部分调研也显示供货紧张程度并不显著。
缺,还是不缺?
业界一直有吹风认为血液制品将大幅涨价的根本原因在于“物以稀为贵”,然而数据显示:2014年主要产品人血白蛋白累计签发2870.22万瓶,同比增长11.77%,其中进口和国产产品分别为1679.14万瓶和1191.08万瓶,较上年同期分别上涨18.36%和3.63%,市场供小于求。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累计签发707.79万瓶,较上年同期增长15.68%,供需基本平衡。其余产品中,乙肝免疫球蛋白累计签发数量同比下降了33.07%,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同比下降14.17%,人凝血因子Ⅷ同比增长56.05%。
针对血液制品目前的供求状况,从事血液制品生产销售十多年的李健康如是向本报记者指出:“2010~2015年,血液制品最为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此前的2007~2008年间,由于原料血浆紧张、国际巨头进口制品的计划未调整等因素曾导致紧缺,而今,各生产企业加大力度采购原料血浆,产生量缓步回升,且界内两大主力军上海莱士和华兰生物一直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浙江某血液制品销售负责人牛先生也告诉记者,国际制药巨头连续数年加大对中国人血白蛋白的进口量(包括杰特贝林、贝特、基立福、奥克特珐玛等),主要的省会级三甲医院附近的正规药房里几乎都有进口现货,凭医生处方就可外购,进口制品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力军。反观国产货,曾因惜售心理而成为经销商打入医院的法宝,或成为捆绑搭配销售的香饽饽。
提价有空间?
无论是从批签发数据还是从随机调研的情况看,主打产品人血白蛋白都缺乏涨价的基础、供需矛盾和缘由。即使在目前的价格机制下,各跨国巨头的相关制品长驱直入,占据了半壁江山,难道现在不是他们赚取中国市场超级利润的大好时机吗?
那么,血液制品会否有实质性的提价举措?本报记者已联系到华兰生物和上海莱士方面,尚未获得回复。但据有关消息称,各大上市公司均有提价愿望。华兰生物董秘谢军民就向媒体表示,公司血制品从趋势上稍微提了5%左右,会采取渐进的方式,根据市场情况做出调整。
上述浙江牛姓采访人士表示,血液制品行业由于行政门槛的存在而相对少有竞争,相关公司的毛利率已经比较高,甚至高于很多创新药的利润率。目前国内厂家主要思路仍集中在浆站资源的抢夺上。“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放开,血液制品未来仍有可能面临外资产品更大的冲击,血液制品的核心竞争力终究要回到产品本身的开发层面。”
源:药智新闻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