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结构调整 医院辅助用药受限
2015/9/21 医药代表网

     近日,有消息称北京市医管局向医疗机构下发通知,将部分药品确定为“辅助用药”,要求医疗机构在使用中注意用量,共涉及21个注射剂通用名产品。据悉,这些品种多数临床使用量较大。

     尽管辅助用药管理已强调多年,但北京是首个以明确的行政措施进行规范管理的省市,作为医改重点试点,此一做法会否被广泛借鉴?

     1辅助用药整治开始?

     控制使用辅助用药提及多年,尤其是国务院《关于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重点跟踪监控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的药品等之后,各地在相关文件中均强调了辅助用药的管理问题。

     国药控股高级顾问干荣富分析认为,医院清理辅助用药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两个总量控制及逐渐降低药占比等指标。

     “北京的做法不一定会引发广泛跟风。”广东某三甲医院药学部主任张先生向本报记者透露,由于辅助用药并没有国家层面的定义,且辅助用药的界定难以一概而论,比如北京清单中的注射用脑蛋白提取物,在神经内科可能是必需用药之一,但在其他科室就不一定。“辅助用药的相对性,使得各家医院对不同药物都有不同需求。比如肿瘤医院对提高免疫力的产品需求是必不可少的。”

     院内用药目录大整治清理辅助用药仅是医院整治用药目录的一部分,现阶段,各大医院为实现行政指标而调整用药结构,可能会对更多的产品造成直接冲击。

     上述广东三甲医院药学部张先生表示:目前广州市三甲医院估计的药占比在40%左右,要实现30%左右的目标,哪怕是今后执行零差率减少一部分药品的使用之后,仍有很大的难度。除辅助用药之外,更多如非医保非基药的自费药、高价药或存在国产药的进口品种,都可能成为清理对象。

     “自费药受到医保控费的影响,且患者自行到药房购药并不会产生更大负担,因此可能成为首先被清理的目标。此外,非必需的辅助药物,比如中成药中的部分中药注射剂产品,也容易成为被清理的重要对象。”

     干荣富则指出,上海已明确三甲医院按通用名药物计算,中成药不得超过300种,医院全部用药基本达到2500种左右。部分进口品种如奥沙利铂,国产品种由于价格远低于进口品种,医院可能会采购。而进口品种,在上海部分非肿瘤医院,患者就只能到周边药店购买。

     源:医药经济报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