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输就输在这四个问题上
2015/10/2 医药代表网

     导读中国医药行业成功的企业原因众多,而使众多成功的企业最终走向没落的,大约都输在这四个问题上:不善思辩,不懂布局,不夯基础,不辨时节。

     不善思辩

     环境恶化了,市场难做了,企业风险加大了,成本增高了,品种老化了,市场饱和了,陷入红海了如此等等的论断不胜枚举,这些论断是真的还是假的?互联网+、B2B、O2O、B2C、D2R、F2C、F2D2R、控销模式、学术营销模式、电商模式如此等等,对自己企业的真正意义到底在哪里?

     唯有“思辨”才有真见识,真机会,真手段,真落实。

     善于运用咨询机构的企业,重要的不是从咨询机构获得路径或方法,而是懂得从咨询师这里获得“思辨”的门径。一名高超的咨询师,助人成事,“无盛名,无勇功”,总是能给企业带来“好运气”,却往往说不出这名咨询师给了企业哪个“点子”。其背后,是真正的咨询高手,总是懂得于无声处引领客户针对自己的资源、能力和机会进行思辨,让客户自己得出正确的选择。

     中国的医药企业大多数太过务实了!

     经年累月在运营中忙碌,很少有企业真正重视过务虚性的经营思辨。没有思辨的企业会顺从市场呼声,盲目的高喊环境恶化了,市场难做了,企业风险加大了,成本增高了,品种老化了,市场饱和了,陷入红海不能自拔了等等;而善于思辨的企业家,“船头稳端老酒,惯看市场春秋,哀声四野全不见,川流水转新峰”。

     不善思辩的企业家往往自认为“能”,一切就是他所理解的样子,出路就是出路,死路便是死路,总是试图对外寻找新机会、新手段以拯救危途。而敬畏思辨的企业家则不然,他们懂得任何主观认识都是片面、局限的,道听途说的东西需要辨证。因此,勇于在思辨上放低心态。由于把握真理,多能笃定前程,从容应对环境的动荡,收放有节。

     医药行业改革开放的红利即将终结,医改的红利正在释放,医药经营逐步要回归本质。靠胆子大、拼机会而赢得第一波成功的老板,如果不放低心态、敬畏思辨,随着环境的变化,便难免迷路,再大的盘子也恐难持久。

     不懂布局

     规模和利润短周期保持持续增长的企业未必就是好企业。

     在咨询师的眼里,更看重企业对未来5年、10年乃至百年的生存基础,根本是看企业的布局和落子。

     企业布局包括的内容很多,有的是站在盈利基础的角度看供应链布局,有的是战略竞争优势的角度看卡位布局,有的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团队梯度布局,有的是站在用户的角度看品牌布局,如此等等;中国医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过度看重企业盈利,比如众多企业放不下眼前避税利益,通过财务处理掩盖利润,规避财税,竟失去资本市场布局机会;也有的企业因为不能认同人力资源布局,投入上缩手缩脚,人力资源匮乏,导致“没得猛士守四方”的慨叹。

     中国医药企业的老板从来不乏创新能力。

     但在市场中的创新成就却有限,企业在一波创新商业模式成功后再创新潮的就更少,其本质多是布局上失策。

     有谁见过不用挖渠道还能在大旱时节得水灌溉的吗?只为利润不善布局的企业,如果不在最近3到5年将企业卖个好价钱去“种豆南山”,恐怕原来赚的钱还不够弥补未来亏损。

     不夯基础

     过去的三十年,有“勇气”的医药创业者面临太多的机会,从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到原药料、中药材,从政府支持、补贴到资本青睐,中国医药行业的老板们,从狠抓机会中赢得了成功。

     “总是有肉吃的猫,捉老鼠的本事是会下降的”。站在长周期看,更多机会对已经赢得平台优势的企业家来说不见得总是好事。习惯于对外抓机会的医药企业老板,往往懒于用心抓企业基础。“你们卖1万箱药的利润还不如我从政府要的一单补贴资金”,“世界大企业都是通过投资并购而做大的”,“成本管理不重要,我们要把重点用在保护市场高价格上”,如此等等,因忙于对外抓机会,导致企业在运营管理系统上非常薄弱,只有危机真正来了,才发现长久以来习惯于走险路,重投机,忽略企业基础建设,没有战略孵化,导致管理体系不健全、人才队伍薄弱、激励机制不科学、市场反应速度缓慢、与客户距离远,企业运营效率低下,跟不上市场变化速度,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快速滑向末路。

     不辨时节

     中国传统哲学在人与外物的进退关系把握上,最重视的就是“时机”。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从农耕到战争,从烹饪到围猎,从英雄用世或归隐,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与时谐行,进退有节,特别重视对时机与火候的把握。

     市场经济下,中国医药企业的诞生与发展,搭乘的是医药新经济启航的大船,乘风破浪,一路向前。医药企业年年增长的销售指标淘汰了一批又一批的销售经理;不问理由,强制增长的业绩习惯,让更多的老板相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因为习惯于相信“政府牌”的市场空调,不再相信有春夏秋冬的寒暑变化,不再承认行业经济态势的阴阳变化。企业按照一贯格调,要扩张、要规模、要利润,战略定义非大即强,不知不觉,众多企业已悄然被市场釜底抽薪,现金流危机,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撑企业运营费用,陷入亏损态势。

     站在大周期看,企业更宝贵的使命在于活着。只有留得命在,才可能在大机遇时赢得跨越。那些不辨时节,忽视外界环境变化,不知自身资源和能力效用的企业,将因为盲目前进而深陷泥沼。

     源:医药观察家网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