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药企裁员人数大比拼
2015/11/18 医药代表网

     11月13日罗氏宣布将关闭美国、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四个小分子药物生产基地,裁员1200人。安置这些员工约需6亿美元,罗氏总共需要支出16亿美元。近几年来,跨国药企掀起裁员风暴仍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竞相裁员

     从2011年开始,随着专利悬崖的到来、新药研发进展缓慢,以及药企的频繁并购,生物医药产业就掀起了裁员风暴,在2011-2013年,全球10大制药巨头平均每年裁员多达3万人。

     专利到期通常是制药业裁员的罪魁祸首。2011年专利药到期金额为410亿美元,当年制药业排名前10的大公司裁员累计为26500人;2012年专利药到期金额为670亿美元,当年前10大公司的裁员超过了34600人。

     研发效率低下是裁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以安进为例,此前安进公司雄心勃勃地要进行一系列重大药物的研发计划,然而数十亿美元的投入并没有为安进公司带来相匹配的收益。据分析人士统计,在过去十年中安进公司研发投入超过300亿美元,然而体现在产品销售中的回报仅为150亿美元。这种悬殊的差距促使安进在2014年裁员多达4000人。

     2014年,资产重组和并购交易也成为裁员的重要因素。2014年是医药领域并购热潮高涨的一年。这一年中,阿特维斯先是在2月份250亿美元收购森林实验室(Forest Lab),之后又在11月份以660亿美元并购艾尔健(Allergan)。而诺华-葛兰素史克-礼来三巨头在这一年也进行了资产乾坤大挪移,诺华从葛兰素史克买进肿瘤学资产,同时将疫苗业务出售给葛兰素史克,双方随后又成立了一个消费者保健合资企业。同时,诺华还将旗下动物保健部门出售给了礼来。而其他制药巨头(包括罗氏)也开展了一些小型并购交易。伴随着这些交易,买进方员工总数增加,但也往往需要裁员以消除重叠的职位,在接下来的几年,许多制药公司的员工总数将产生大的变化。中国不再是”避风港“

     由于中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跨国药企一直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不断加大在华投入,中国市场已然成为了外资药企最好的“避风港”。但随着国内招标政策的变化以及竞争加剧,跨国药企业在中国市场业绩增速放缓,大规模裁员也不断出现。

     2013年的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是外资药企在中国生存环境趋紧的标志;同时,葛兰素史克也是在中国裁员最多的外资药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葛兰素史克六次裁员近千人。高频率的裁员导致官司不断,从2014年6月起,来自上海、山东等地的被裁员工纷纷向各地有关部门提起劳动仲裁或法律诉讼。葛兰素史克方面人士透露,葛兰素史克还将有进一步的业务收缩和调整计划,裁员还将继续。2015年年2月,另一外资药企巨头默沙东宣布解除与中国本土药企先声药业的合作。合资公司解散后,700多人的团队中将有半数面临裁员。

     2014年7月,施贵宝裁员涉及到近1000人,多轮裁员几乎涉及其中国区所有的事业部,一时间成为在华跨国药企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百时美施贵宝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等地聚集,抗议抗议百时美施贵宝的“栽赃性裁员”。

     随着专利药大批到期,和招标政策的变化,跨国药企依赖高毛利的专利药经营的时代逐渐成为过去,跨国药企和国内药企逐渐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仿制药,经营压力将越来越大,通过裁员等手段压缩成本也会成为一个选项。但现对国际市场而言,国内医药市场的增速仍将大幅领先,普遍的大规模裁员并不会出现。

     内容来源:米内网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呈现给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