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301医院 首长们看病的医院
2015/12/20 医药代表网

     在很多国人眼里,301医院是一个既神秘又威严的地方。不仅因为其医术高超、医疗设备先进,而且它还是众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就医的地方。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黄克诚、王震等都先后在301医院接受手术和治疗。

    

     毛主席为解放军总医院保健人员题词

    

     邓小平同志与解放军总医院保健人员合影

    

     江主席接见南丁格尔获奖者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原总护士长秦力君

    

     胡主席与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医护人员在一起

     301医院的建立

     时间定格在1954年。刚从南京军事学院进修回来的洪学智将军被黄克诚将军找去谈话,并中断了其在军事学院的学习,出任国家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洪学智将军不忍放弃在南京的军事学习,向黄克诚将军提出异议,黄克诚将军说:“现在总后的工作很多,有很多都是开创性的,头绪复杂,机构要调整,许多标准制度要制定,所以军委才决定你不要脱产学习了,马上回来工作。”洪学智副部长中断学习,开始了总后各个机构的整顿工作,其中对医院整顿最大的事件就是成立了解放军301医院。

     解放军301医院的成立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

     在50年代的中国,最有名气的医院当属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汇集,医疗技术高超,医疗设备先进。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很多驻中国的外交人员汇集北京,协和医院成为他们看病和住院的首选。但当时,协和医院属于军队所管。过多外国人的涌入,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来说,确实是一个很不稳定的因素。周恩来总理在某天就找到了洪学智副部长,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协和医院归军队管,外国人又常去看病,有的还要住院,军人管外国人总是不太方便。看来,协和医院归国家卫生部门管可能更好一些。”洪学智副部长也认为这样不利于中国的保密工作。所以,周总理指示协和医院划归国家卫生部门,再成立一所归军队管的医疗水平比较高的医院。由此301医院的筹建提上日程。

     1957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但是,很多人还是习惯称之为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是全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是国家重要保健基地之一,负责中央、军委和总部的医疗保健工作,承担全军各军区、军兵种疑难病的诊治,医院同时也收治来自全国的地方病人。

     301医院南楼

     301医院南边有座楼,从外表看来,和其它内外科的病房楼没有多大的差别。可是这里却是整个医院防卫最严密的地方,没有出入证不允许进入。晚上,整座楼灯火辉煌,门口两侧的警卫放出十几米远,周围还有三人一组的流动哨。这里就是中央领导人接受治疗和保健的地方,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楼。这里曾经住过很多共和国优秀的领导人,当权力的外衣脱下,当病痛像光临普通人一样光临我们敬佩的老首长时,他们是怎么样来面对的?这座神秘又普通的大楼,为我们记录下了这所有的一切。

    

     图解:邓小平、卓琳与李炎唐医生

     邓小平:无非第四次被打倒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如果没有这个"打不倒的小个子",中国或许没有现在的日新月异。

     小平同志在1976年末的一个暖冬住进了301医院。那天,邓小平穿着后来我们经常在电视上见到的中式棉袄,眉宇间尽管隐含着一丝痛苦,但精神依然矍铄,政治家的硬气和傲骨跃然在他的举止之间。据为他手术和治疗的301医院著名的医生李炎唐回忆,邓小平同大家见面非常和蔼,家属和工作人员也十分和气。经过检查,邓小平同志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可是考虑小平同志的年纪和身体状况,大家都捏一把汗,小平同志用浓重的川音说了一句"没事!"和家属对医生做出决定的赞同让所有医务人员都松了一口气,开始立即着手准备手术事宜。

     为了保密和方便进行手术,邓小平同志当时住在南楼的五楼,整个一层只有他自己住。南楼走廊很长很宽敞,空间很大也很方便,安全方面也有条件。中间走廊有一道门,是工作间、会议室、活动室、会诊医生办公室,到里面病房走廊还有一个门。单元房是高级首长用的,还有专用的电梯。

     住宿和安全问题安排好以后,就开始对小平同志进行术前的检查和护理。邓小平同志一直很配合,也很有忍耐性。给首长做手术必须要将情况报告上级,这是国家的规定。1976年12月16日,当时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和汪东兴亲自批准给小平做手术。手术由李炎唐主刀,周柏铭担任第一助手,普外科的陆惟善做第二助手。吴阶平院长和许殿乙主任在手术台下指导,心电图监护由曾诚富主任和赵毅刚负责,麻醉由靳冰和宋运琴负责,分工明确,只为确保万无一失。手术静心准备,消毒措施也是细心周全,和普通人做手术一样,小平同志的手术也让家属签字。医院上下严格保密,知道邓小平要做手术的只有参与手术和护理的人。邓小平同志在手术前对医生说:"我,相信你们医院,相信你会尽最大努力来治病,天下没有绝对的事情,万一出问题,由我跟我的全家负责。"并严禁夫人卓琳询问医生术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的这番话宽慰了医生的心,使医生放下了心理包袱,他是一个理智的人,并且深谙心理学。作为高级领导,任何一个人医护人员都不会对其马虎,他说这些话让所有人从精神上、思想上得到了放松。

     手术进行的非常顺利,大家配合的很默契,出血很少,没有对小平同志进行输血。随着主刀一声"好了",大家都舒了一口气。邓小平同志不愿全麻也不想睡觉,手术一半,问他需不需要用点药睡觉,邓小平同志说:"不要紧!我不用药,没事。"这样的一句话,让所有在场人员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手术,患者都会难受,都会紧张,但邓小平的这句话让所有人觉得真正的唯物主义者意志确实不一样,做手术都这么镇定,甚至吭都不吭一声。

     手术后回到病房,他只能坐着或者躺着,很难受,可是他一片止痛药也没吃,一针止痛针也没打。几天后,首长便活动自如,进食良好,恢复的非常快。在恢复期间,首长有两件事让所有人被他的自律和自强精神所折服。一件是关于戒烟的。因为手术期间不能抽烟,医生就问首长行不行,首长说行。医生说:"首长!别人说戒烟是不是要吃点糖呀,要不控制不住呀?"首长回答到:"不用,那是自己糊弄自己,戒烟还吃什么糖?主要还是不想戒。"首长说不抽就不抽,从手术前几天到出院,一支烟都没有抽。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自律精神可见不一般。

     另外一件是手术后第三天,首长要起床,要自己站起来。按照规定,术后第三天是不允许起床的,但首长在体内还有两根导管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要自己站起来,并说:"不用你们扶,我自己会。"说完就坐在床边,一下子就起来了。术后第三天自己顽强起床,又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场的医护人员都为首长创造的奇迹鼓掌。三次被打倒却依然站起来的首长确实令所有人敬佩。

     手术后三个礼拜不到,首长就接到要去开会的通知,而且必须是一个人去。当时,"四人帮"虽然被打倒了,但是国家的工农业发展比较滞后,受迫害的同志也没有得到解放,人心不稳,人心思进,希望小平同志出来主持工作已经是大势所趋。小平开完会回到医院非常高兴,当有医生开玩笑的问到:"首长以后你出来怎么领导我们干啊?"小平同志斩钉截铁的说:"我还是那一套,无非是第四次被打倒。"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几十年革命历练和政治迫害后依然站起来道德人所拥有的坦荡胸怀。

     20年后,我们伟大的设计师,令人尊敬的首长再次住进了301医院,还是在南楼,而这一次,他却没有再站起来,带着所有人的不舍,离开了。告别仪式上,所有医护人员,深鞠三躬,泪流不止。

    

     图解:叶剑英元帅与邓小平主席

     叶剑英:雄姿与祖国山河同在

     叶剑英将军是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军事家、第一二代党的核心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主抓中央军队工作,不仅战争年代战功赫赫,而且在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去世之后,面对"四人帮"的阴谋夺权,叶剑英元帅力挽狂澜,在粉碎四人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深受党、军队和人民的敬重。

     许多知情者深情回忆过叶剑英元帅负责和关心周总理癌症治疗的事情,特别是周总理住进305医院后,叶帅更是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其所作所为令很多读到的人感动。雷厉风行又情深义重的叶帅,也在1982年察觉身体不适,再次令人感叹,人生规律不可抗拒。

     长期的用药,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身体承受限度渐渐降低,叶帅的身体又开始发出危险的讯号。再次入住301医院,除了呼吸道和心肺方面的问题外,医生又在叶帅的尿中发现了白细胞,轻度肾积水,并且在膀胱中发现了100ml的白色沉淀物,有人称为"尿碱沉淀"。李炎唐医生经过检查,提出要进行"穿刺造瘘"。一般人接受这个治疗是很简单的事情,毕竟只是一个创伤性操作,但对于叶帅这样的高龄病危重的人来说,其风险颇大。报告家属和中央后,胡耀邦批准实施治疗方案,家属一开始也同意,只是在实施的关键时刻,叶帅的小儿子却犹豫了。最后经过医生的沟通和叶帅女儿叶向真的劝说,小儿子也同意治疗方案。

     手术是在叶帅近60平米的卧室进行的。虽然只是一个小操作,但医护人员却按大手术准备,只为确保万无一失。手术由李炎唐和周柏铭主刀,心内科、呼吸科、麻醉科各司其职。手术过程很顺利,抽出150cc的脓液,经过处理之后,叶帅尿蛋白和体温恢复正常,所有专家都认可了"穿刺造瘘"的治疗方案。

     手术过后,叶帅便迎来了其90大寿。此后叶帅便一直与身体做抗争。直到1986年10月22日凌晨,叶帅身体中的几乎所有脏器功能衰竭,停止呼吸。当时正值红军长征50周年纪念大会,胡耀邦在会上宣布了这一噩耗。29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追悼会,胡耀邦致悼词,高度评价其革命的一生。

     有位老者曾今这么评价过叶剑英元帅:在疾飞的鹰群中,他那纷翻冲天的雄姿,永远激励着我们,他将于山河同在!

    

     图解:王震将军

     王震:性情中人无畏无惧

     王震将军,是我军的名将,也是我党的名臣才干。说起王震,大家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延安的359旅,在抗日战争期间,他负责解决了中央机关和八路军总部的吃穿问题,名闻全军。王震还为新疆的建设和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东突分子"现在听到王震的名字都心有余悸。

     王震将军是在"四人帮"比较活跃的时候住进了301医院。大概也是为了斗争"四人帮"的方便,他形式上是住院,实际是利用住院做掩护,先后联络陈云、邓小平、邓颖超以及其他的领导人到叶剑英的住处共商大计,通报各种情况,观察社会动向,是粉碎"四人帮"的策划者之一。王震是军中老将,江青一伙却有意贬低他,住院只能享受兵团级待遇,他只能住在南楼一层一个单间里。

     王震将军比较正直,比较直白的表露自己的情感,林彪出事,"四人帮"还在台上,他一天到晚张口就是"他妈的",令医护人员非常紧张,大家劝他小声点,他反而扯着嗓子喊:"怕什么?无非是掉脑袋嘛!"粉碎"四人帮"后,他把消息通报给受迫害的老同志,高兴时说话依旧带个"他妈的"。王震将军真是个性十足,浑身浩然正气。

    

     图解:病床上的季老

     季羡林:"爷爷"也是这里的一员

     "爷爷",这是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医护人员对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一致的称呼。

     从2003年2月直到2009年7月11日去世,季老在301医院南楼病房度过了6年多的时间。

     "爷爷走了,我们都很想念他。"曾经照顾过季老的医护人员们,以前有点不高兴的事,跟"爷爷"唠叨唠叨,听听老寿星不紧不慢地宽慰几句,那些不快立马就烟消云散了。"只要看到爷爷,就会让人觉得很安静……"季老在301医院住院期间,生活起居安排得非常规律,除了工作,其他时间主要就是睡觉。

     "爷爷非常喜欢睡觉,这或许也是他的长寿秘诀之一吧。"照料季老的综合外科一病区护士长库洪安说,季老一般吃过晚饭后7点左右就上床睡觉了,因为多年的习惯,睡前会吃一点镇静助眠的药,然后一睡就是12个小时左右。晚上睡眠质量非常好,夜间查房都会听到他均匀的呼吸声。

     早餐到午餐间的3个小时,一般都是季老工作的时间,偶尔也会让秘书或者护士们给他读读报纸。午饭后,季老又会睡上一次长长的午觉,一般从12点开始睡到下午3点左右起床,所以一些来客拜访季老,工作人员都会安排在下午3点以后。加在一块儿,季老每天的睡眠时间可达15小时左右,这跟大多数少觉的老人确实很不一样。

     季老一直是一个很安静的人,不爱运动,做完小腿手术和心脏起搏器手术后,更是很少运动。只是经常会让护士用轮椅推他到窗边看看外面的风景。

     跟季老相处多年的综合外科二病区护士长刘珍荣记得,去年8月6日过季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来为他祝寿,吃蛋糕前,大家一起合影,因为和总理合影,在场的医护人员既兴奋又拘谨,为了拍到大家的笑脸,约好一起喊"茄子"。还没喊,季老突然来了句:"笑,哈哈大笑。"这一"不守规矩"的哈哈大笑,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拍出来的照片每个人都是一张美丽的笑脸。

     季老是2003年2月因右小腿骨髓炎住进301医院的,主诊大夫陈雯是一位年轻的女医生,因季老年事已高,陈雯大夫初次为他治疗、换药时非常小心谨慎,生怕弄疼了老爷子。

     初次的接触,就让陈雯心里紧张的石头落了地,季老为了配合医生,在治疗换药时,医生都能想象到的剧烈疼痛,季老一直笑称"不疼不疼,你放心换吧",说话间,陈雯却看着季老额头上逐渐沁出了豆粒大的汗珠。

     上班时跟"爷爷"打个招呼,下班前到"爷爷"那儿坐一会儿。在301医院南楼,很多医护人员都形成了这样的习惯,觉得"爷爷"就是家里的一份子。

     "只要看到爷爷,就会让人觉得很安静,他什么时候都是静静的,从来没有看他发过火。"刘珍荣护士长记得很清楚,季老经常说起陶渊明诗中的一句话: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老说这就是他的座右铭,人活在世上就应该随遇而安、处之泰然,不管面对什么事情,哪怕是生死也是如此。医护人员有不高兴的事,跟"爷爷"唠叨唠叨,听听老寿星不紧不慢地宽慰几句,立马那些不快就烟消云散了。

     季老在住院期间出了新书,一定会让秘书送给每名医护人员一本,他说,年轻人哪怕从书中学到几句有用的话也就够了。医护人员出门在外,看见好吃的,都会想着给"爷爷"带回来尝尝,家里做好吃的也不忘多做一份。季老爱吃香椿炒鸡蛋,护士崔国艳有一次在家炒了一大盘带来,季老吃得津津有味,很快一盘子就吃完了。

     "明年香椿下来的时候,爷爷吃不上了。"崔国艳忧伤地说。

     除了上述名人外,李先念、聂荣臻、杨得志、张爱萍、余秋里、秦基伟、康世恩等著名人物也在301医院接受治疗和手术,那幢普通的南楼用医护人员日日夜夜的辛勤忙碌记录下了为共和国操劳一生的功臣们生命的最后时刻。

     我们感念301,因为这里救治了无数共和国的元勋。并且,在今天,301医院不仅为中央和军队服务而且也为更多的普通老百姓服务。医者父母心,仁心仁术。

     这里很神秘,因为众多的中央和军队领导人经常出入其中;这里也很普通,因为在这里褪去了权力的外衣,只剩下最纯粹的医患关系。这里,是301,或领导人、或普通百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这里,努力寻求生存的希望,和自己抗争,和死亡赛跑。这里,只是一所医院,繁华落尽时,生命皈依处。

     (文&整理/ 实习生 吴文召)

     注:本文为中国新闻周刊网综编,季羡林老先生部分内容引自人民网,住院名人部分参考李炎唐《南楼往事:301医院保健医生的回忆》整理,301医院的筹建部分参考《洪学智回忆录》整理

     延伸阅读: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部医疗保健纪实》

     中广网丁殿春、王继荣、黄余红报道

     不怕脏、不怕累是医护人员每天的“必修课”

     南楼目前的住院病人,平均年龄高达87.3岁,可谓世界之最;病情复杂,不少人患有多种疾病。每天危重病人保持在70—80个,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不下20人。因此,不怕脏、不怕累是医护人员每天的“必修课”。

     南5病室的15名护理姐妹,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集体,2003年12月,一位入住南5病室的85岁的老首长,因为病情严重,一住院气管就切开了。老人患的是开放性肺结核,传染性强,连陪床的保姆也吓跑了。面对结核病菌的威胁,护士们毫不畏惧,满腔热情地为老人服务。

     给老人吸痰,最容易被感染,护士高军军、袁露和姐妹们轮流操作,与老人咫尺相距,每天抽痰25次以上,每次不下两个小时。老人大小便失禁,护士们一天几次帮助老人解手,给他洗手、洗脸、擦澡……。有时,老人把大便拉在床上,她们就一点点地将大便刮下来,换上床单,再给老人洗澡,穿上干净衣服。老人的身体僵硬,胳膊、腿动弹不了,护士们就小心翼翼地给他擦洗身子,惟恐碰伤老人的筋骨,为此常常累得汗流浃背。到了盛夏,天气炎热,病房到处弥漫着令人难闻的臭味,她们服务的细致和热情程度一点也不减。老人卧病两年零6个月,她们始终如一、毫无间断。

     要说“脏”,照顾全身溃烂的病人当属首位。2001年7月,南15病室一位95岁高龄、卧床4年的病人,全身皮肤多处溃烂,溃烂处往外渗着浓浓的血水,当时正值夏天,散发着臭味,护士马腾霄每天输液、测血糖时,为了顺利找到血管穿刺,就在病人手上反复地触摸,常常弄得一手脓水,接着,还要给他擦身子、敷药,又要再在病人身边呆上40分钟到 1个小时,脓水的腥臭刺激得小马时常呕吐,连续4个月,马腾霄和姑娘们的手都洗脱了一层皮。

     “送别”逝去病人的故事,会感动得流泪

     如果说南楼医务人员对病人细致入微的医疗服务胜似儿女,那么她们对病人临终关怀、送终送葬,其亲情更是超过儿女。李葭灰这个已届56岁、两鬓斑白的老护士长,“送别”逝去病人的故事让人听了,顿时就会感动得流泪。

     那是1992年3月的一个晚上,一位戎马一生的老人溘然长逝,守在老人身旁的李葭灰和老人的儿女、工作人员一起将老人推向太平间。李葭灰这个连自己父亲病故都没能为老人洗上一把脸的老护士,此时止住悲痛,劝离老人的家人和工作人员,含着泪水和工人师傅一起,为老人清洗口腔,脱去内衣,用温水将身体擦洗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又和工人师傅为老人穿好衣服、整好容、化好装,让老人最后给他的家人和工作人员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见此情景,这位老人的家人感动得痛哭流涕,他的女儿拉着李葭灰的手再三致谢。在南楼,几乎每个病人去世,医务人员都会像“送别”自己的亲人一样,去办理后事,再送最后一程。

     2004年8月,住在呼吸科的一位88岁老人,病情恶化,连续抢救三天三夜,护士刘萍在病人身旁整整守了三天三夜。老人病故后,她又帮着家属给病人洗头、剪指甲、擦洗全身、整理遗容,直到把老人“送走”。事后,老人家属专门送来锦旗和现金,看着泪流满面的老人家属满脸真诚,刘萍说:“把锦旗留下吧,现金我不能收。”

     为了病人的健康,再苦再累也心甘

     “为了病人的健康,再苦再累也心甘”。这是笔者采访中感受到的南楼人敬业奉献又一闪光点。心血管一科护士长刘志英,曾经创造了连续5个月每天工作到深夜12点的纪录。90年代初,刘志英给一位首长当保健护士,首长患了一种病,需要吃中药,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泡药、熬药,7点准时让首长喝上新鲜的中药汁,晚上要等到12点首长入睡后才能去休息,连续坚持5个月153天。长时间熬夜,刘志英嘴上熬出了泡,眼睛熬出了黑圈,一嘴牙熬得生疼,硬是一声不吭,脸上还经常洋溢着笑容。

     神经内科主任王鲁宁,一个时期,科里危重病人多,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累得一周内晕倒两、三次,仍然坚持上班。一次,为了抢救危重病人,她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上一次眼,第三天上午,又被邀请去做学术报告,连日的劳累使他头昏脑胀,难以自持。报告结束,刚出会议厅,眼前一黑,晕倒在大街上。好心的路人打电话给北京市急救中心,才把她送回医院。为此,不少朋友责怪她:“只要病人不要命”。

     “光学之父”王大珩举着大拇指向记者称赞护士的伟大。他先后五次在南楼住院,两次报了病危。有一次,身上插着腹腔引流管和静脉输液管,从引流管流出的脏物,散发着剌鼻的异味,护士们没有一点厌烦的情绪,给他提供了人世间最好的医疗服务,他说:“南楼这么多的病人,个个都服务得这么好,真不容易啊!”

     她们默默承受,想尽办法为病人服务

     南楼的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感情是深厚的,不论是高官要员,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竭尽全力去救治。一些退下来的老同志,因为年岁大、疾病缠身,容易发脾气,医务人员时常无端地受到委屈,但她们忍辱负重,默默承受,千方百计地满足病人的要求。

     某部一位老首长,血液病晚期,脾气怪异,动不动就发火。一次,年轻护士李雪进病房给他输液,一进门就被他轰了出来,李雪在外面转了一圈又进去,还是被赶了出来。当时,就她一个值班护士,老首长又等着输液,李雪无奈硬着头皮走到老首长跟前,几乎哀求地说:“首长,请您相信我的技术,试一试吧。” 结果,老首长很满意。经过多次接触,这位老首长逐渐地喜欢上了她,一有事就喊李雪。后来,老首长还给她送了本《张思德》的书,勉励她学习张思德的好思想、好作风。

     一个患糖尿病的老首长,对医务人员要求特别苛刻。入院第二天,护士们给他买来了西红柿、火龙果等水果,放到他的床头。他一看,勃然大怒,厉声呵斥:“不知道我有糖尿病吗?还给我买水果?”护士张琼马上耐心地给他解释:“首长,请您放心地用吧,这些水果对您身体恢复有好处!”老人家在外地,无人陪床,护士们经常陪他聊天、看电视、做游戏……,想着办法让他高兴。从2005年12月入院到不久前出院,老人住院108天,从质疑到满意到感动,对南楼的认识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出院时,老人握着护士长来纯云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对我的服务,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终生难忘。”

     南楼人太忙了,忙得让人肃然起敬,感动落泪

     这里的医护人员,平均每人每天超时工作4至5个小时,夜班量是一般医院医护人员的3倍以上……,工作繁重而劳累,要说照顾好孩子,简直就是一句空话。

     副主任医师史扬,5岁的女儿患了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大剂量的化疗,使幼小的女儿呕吐、厌食,满头黑发掉得所剩无几,而史扬正在特医组执行任务,无法抽出时间照顾女儿。一天,女儿问他:“爸爸,你1小时能挣多少钱?”他开玩笑地说:“大约40元吧。”几天后的夜晚,女儿将小手伸到他面前:“爸爸,这是我找姥姥要的40元零花钱,你能陪我一小时吗?”看着被病魔摧残的女儿,这位职责在身的刚强汉子不禁痛哭失声!

     南4病室护士长邢云芹,孩子没人照顾,小孩才两岁多一点,就送到了幼儿园,到了晚上和星期六、星期天,她和当海军军官的丈夫都去加班,就只好把孩子锁在家里,直到现在10岁了,还是如此。

     李帼英,这个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的护士长,对待孩子和邢云芹如出一辙,她和在公安局 “110”当警察的丈夫都很忙,双方亲戚又都在外地,没办法,每天上班,只得把4岁的孩子锁在家里,在桌子上放些面包、糕点和矿泉水……,作为孩子的午餐,每当与孩子告别时,她总是难过得掉泪。为了避免触电,家里从来不买空调、电扇等电器,到了夏天热得孩子满身流汗……

     这样,早期的“锻炼”使孩子们尽早地变得成熟、懂事起来。呼吸科护士长武淑萍的孩子,不到10岁就学会了包饺子、烙大饼、炸薯条……。一段时间,武淑萍连续加班,累得一回家倒头就睡,儿子走过去,坐在床边,拉着她的手,眼睛一个劲的看着她。她问儿子:“有什么事吗?”儿子动情地说:“妈妈,好长时间没有见你了,我想你!我在你身边坐一会儿,行吗?”武淑萍的泪水扑漱漱地从眼角滚落下来。

     南楼的医护人员就是这样,没有轰轰烈烈,都是在做最平常、最琐碎的事。他们就像是天空中一颗颗闪烁的星星,虽然星光并不璀璨,但撇下的那点点星光,仍会照亮每一位病人的心田。

     44个春秋。一代又一代南楼人就是这样以对患者的无限深情,以令人敬仰的博大爱心,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忍耐和牺牲,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无私地、默默地吟唱着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呈现给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