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不胖,不是只有体重说了算
2016/3/19 医药代表网

    

     31 岁的小马患 2 型糖尿病 1 年多了,血糖控制得非常好,也没有并发症。那天他来就诊,给了我一张很漂亮的血糖监测表。

     他问我:「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吧?」

     我摇摇头说:「不,你还要减减肥。」

     「您说我胖吗?」他愣了一下,满脸迷惑:「我的体重没超标,为啥要减肥?」

     「体重还好,但是腰围超标了,这也是肥胖!」我笑道,「胖不胖,不只是体重说了算!」

     如果你还认为体重是唯一判定标准,减肥就是减重,那么你和小马一样都误解了肥胖。

     有一种肥胖,并非只有体重说了算

     在很多人印象中,那种全身布满脂肪的人才是肥胖。用医学术语说,这叫全身性肥胖,再形象一点,称均匀性肥胖,也就是脂肪匀称地积聚在四肢及胸腹。

     通常我们会用体重指数(体质指数,英文缩写是 BMI)来判定全身性肥胖的程度,体重指数 = 体重(kg)/身高 m2,当身高一定的情况下,体重越重,体质指数越大。

     比如某成年人身高 1.60 m,体重 70 kg,体重指数 = 70 / 1.62 = 27.34,单位 kg / m2

     在我国,体重指数在 18.5~23.9 属于正常,小于 18.5 为消瘦,在 24~27.9 是超重,等于或大于 28 即肥胖。

     前面说到的小马,体重指数正常,我为什么还认为他是肥胖呢?因为还有一种肥胖叫腹型肥胖,小马即属于此。

     腹型肥胖者的脂肪主要沉积在腹部的皮下,以及肚子里的肝脏、胰腺、胃肠道等器官周围和内部。所以腹型肥胖又形象地被称为称中心性肥胖、内脏型肥胖。

     典型特征就是肚子大,也俗称啤酒肚、将军肚。腹型肥胖多表现为苹果型身材,腰围大于臀围,四肢较细。通常,体重指数 ≥ 25 kg/m2 时,可能有腹型肥胖。

     然而在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群中,还有 14% 的人会表现为腹型肥胖。所以,医生诊断肥胖,不都是体重说了算。

    

     如何确定是不是腹型肥胖?

     主要通过测量腰围来确定是否是腹型肥胖。那么,怎么准确测腰围呢?

     方法有多种,推荐一种较好的方法:

     1. 被测量者身体直立,双臂自然下垂,平稳呼吸,不收腹或屏气,两脚分开约 30~40 cm,保持与肩同宽,腹部放松,露出腹部皮肤。

     2. 测量的人可以用一根没有弹性的卷尺,刻度下缘在肚脐上方约 1 cm 的地方,水平环绕 1 周。

     3. 测量时卷尺要贴近皮肤,但也要避免压得太紧使卷尺陷入皮肤内。测量者目光与卷尺刻度在同一水平面上,记录下读数。

     我国定义腹型肥胖的最新标准为:腰围男性 ≥ 90 cm,女性 ≥ 85 cm。

     肥胖产生胰岛素抵抗,引发糖尿病

     肥胖本身会和体内分泌的胰岛素发生对抗,使身体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不能发挥正常降糖作用,从而引发 2 型糖尿病。

     尤其是腹型肥胖,引发糖尿病的风险更高。

     全身性肥胖的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群的 3.7 倍,而腹型肥胖患者患糖尿病风险达到正常人群的 10.3 倍。

     腹型肥胖,杀伤力更大

     除了糖尿病,腹型肥胖也是很多疾病的亲兄弟,相当一部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尿酸、脂肪肝患者也会合并腹型肥胖。

     1. 脂肪肝

     过多的内脏脂肪极易造成脂肪肝的发生,加剧胰岛素的不敏感性,导致进一步的血糖异常,这样要控制好血糖也并非易事了。

     2. 造成高血脂

     腹型肥胖极易引起内分泌激素分泌的异常,导致内脏脂肪更易分解,进入血液里的脂肪含量也升高,形成高血脂。内脏脂肪不断生成又分解,成了高血脂患者的噩梦。这些代谢紊乱互为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3. 动脉粥样硬化

     糖脂代谢紊乱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血管不再弹力十足、畅通无阻,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悄然降临。

     4. 影响心脏功能

     不仅如此,腹型肥胖对心脏结构和功能也有影响,腹型肥胖者的心腔增大、心脏舒张功能的降低比超重者更为明显。

     5. 升高血尿酸

     此外,血尿酸升高和内脏脂肪的增多也有密切联系,容易诱发痛风。

     管住嘴,迈开腿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有的人也许现在还未发病,但也已经出现了腹型肥胖,此时不能等闲视之。积极防治腹型肥胖的发生很有必要,即使体重指数正常,但腰围超标,也要积极干预。赶快管住嘴,迈开腿,减重瘦腰吧!

     当然,减重瘦腰也不能太快,一般建议一年内体重减轻 7%~10%,腰围达到正常范围,即男性 < 90 cm,女性 < 85 cm。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身高、体重确定饮食摄入方案,再就是进行有氧运动,如每天快走大于 30 分钟,每周至少坚持 5 天。如果实在减不下来,还可以求助医生,使用一些药物甚至进行手术治疗。

     责任编辑:费菲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还有很多问题想问?通过微信和我们聊聊吧,专业医生为你答疑。

    

     那糖尿病患者到底该怎么减肥啊?点击阅读原文,糖尿病医生告诉你更多详情。

     ↓ ↓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