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咖陨落看药店保健品销售警示
2016/3/30 医药代表网

     玛咖从登上“巅峰”到跌落“凡间”,只有一年多的时间。

     曾一度,在大大小小的药品交易会上,玛咖是众多保健品中最耀眼的“明星”,各种各样的玛咖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然而从去年3月开始,玛咖的售价便开始不断“跳水”,如黑玛咖的鲜果价格在高峰期可卖到150元/公斤,而现在已经跌到一公斤十几元。

     近几年,保健品市场的规模一直不断上升,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向来是药店利润贡献“大头”的保健品却呈下滑的趋势。玛咖的“殒落”,实际上折射出药店保健品销售目前的困境——疲软无力的状态。

     原因不仅是供过于求

     从表面来看,导致玛咖售价大跌的主要原因是供过于求。

     与种植范围同步扩大的还有种植面积,如2012年云南全省的玛咖种植面积为6千亩,到2015年超过8万亩。扩种增产的后果就是供过于求,在今年2月份的玛咖采收季节,因玛咖价格大降,云南、四川等地的收购遇冷,甚至有部分玛咖烂在地里。

     除此之外,玛咖还遭遇到来自消费者的信誉危机。据媒体报道,在3.15有玛咖产品被查出含西地那非,对玛咖的声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内外交困的经营现状

     利润贡献较大的保健品,长期被陈列在货架的黄金位置并且主推,不过,这种盛行至今的营销模式的作用正不断减弱。

     一方面,同类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据统计,全国有保健品生产企业近3000家,90%属于中小型企业,受资金、技术等条件限制,大部分企业只能采取跟随策略,即市场上什么品种畅销就生产什么品种,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咏指出,国产保健品厂家多将目标客户定为中老年人,产品线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其他人群的需求。

     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强大,药店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据中国保健品协会统计,无店铺销售占据了绝对垄断地位,其中直销占比42%,会销占比22%,邮购及电商占比13%。而包括药店、商超在内的传统商业渠道销售占比仅为16%。

     内忧外患下,药店如何打响突围战?

     嘉宾

     杨全柱山西仁和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兵天美健生物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全国商务总监

     晁前飞苏州飞动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市场扩容,缘何销售下滑?《21世纪药店》:保健品市场在不断扩容。但从我们了解到的数据来看,近几年药店的保健品销售反而下滑,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杨全柱:保健品销售下滑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就是市场上依旧充斥着虚假宣传、违规添加药品、制假售假、强推强卖等乱象,最终伤害消费者信任度,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赵兵:原因有几个方面:一、因为药店有一部分“蛋糕”被直销、网购等方式抢走了;二、保健产品鱼目混珠,出现了一些问题,对整个保健品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三、有些保健品过于依赖“单品突破”,一味靠大力猛推,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晁前飞:一、根本原因在于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健康教育与专业养生指导能力不强,无法做到科学推荐、专业推荐。二、重复购买率偏低。部分消费者对产品疗效期望值过高,一次无效,第二次可能就不买了。

     “玛咖神话”破灭,药店该吸取什么教训?《21世纪药店》: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玛咖的售价就从“神坛”跌落“凡间”,抛开种植供过于求的客观因素,如果从药店本身营销的角度来看,问题出在哪里?玛咖的案例给药店的保健品销售带来什么教训或启示?

     杨全柱:关键问题还在于产品的品质与效果。据我了解,国内生产的部分玛咖在质量上并不过关,为了夸大“壮阳补肾”的效果,部分产品甚至添加了违规成分,当事实被曝光,大家发现玛咖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的时候,购买力自然下降。

     对于药店的教训就是,一定要把好品质关,实事求是,不夸大效果,不强推强卖,消除顾客对保健品效果的疑虑。

     赵兵:以往消费者认为广告产品就是好的产品,但现在更注重效果。当他们发现效果并不像宣传所说的那么确切,就不会重复购买。一些生产企业从这个案例得到的启示是,向市场推出新的产品会更加慎重,强调用数据来说话,如适合什么样的人群,顾客会在什么时间段去购买,还会考虑到药店的装修情况和店员的专业性等,一句话,就是注重产品的可持续性销售,如何做得更深入。

     晁前飞:市场良莠不齐、品质好坏不一、功能定位模糊、营销推荐不专业是玛咖营销的四大问题。建议成立专业的行业协会来约束、净化玛咖行业,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破解困局,考验工商合作程度《21世纪药店》:跨境电商的盛行,使进入中国的洋品牌保健品越来越多,也使药店面临更大的挑战,您认为在当前的环境下,药店应该采取哪些方式来打破保健品销售的困局?

     杨全柱:都说互联网是双刃剑,它对药店销售造成一定冲击,但如果我们能适应它、利用它,从线下走到线上,打破地域限制,未尝不能为保健品销售带来另一片空间。

     以仁和的经验而言,保健品销售应做好顾客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深挖顾客需求,调整品类,建立与顾客之间的紧密关系。

     赵兵:促销不能对消费者造成伤害,不能人家进来卖一瓶水你也要他(她)买保健品。还有就是让店员只推少数“重点”品种,所起到的效果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从厂家的角度来讲,我们会针对连锁的资源,制定一些主题,做一些预案,哪个主题适合哪个方案,都与药店进行充分的沟通与研讨。只要搭配合理,药店的保健品销售完全可以达到增量的目标。

     晁前飞:保健品销售需要上游工业与零售终端的携手联动。一方面上游工业给予更多专业培训支持,正确认知产品疗效,掌握产品与慢病管理用药需求之间的关联销售,产生更多消费者粘性。另一方面,药店也应给予工业更多利润空间。

     此外,建议药店重视并做好分众营销,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季节、不同疾病,制定更精准定位的保健品营销策略。

     记者手记

     玛咖带来的警示

     经历了辉煌后,近年来保健品家族中最耀眼的“明星”玛咖进入没落期。尽管令人惋惜,但好像也正常,因为以前有许多曾经名噪一时的保健品的结局也相同。

     要比较的话,还是可以找出差距,过去能像玛咖一样在药店创造销售辉煌的保健品一个接一个,各领风骚三五年,而现在寥若晨星。玛咖售价大跌引来众多媒体关注,这说明一个能够畅销全国的产品在今天是多么宝贵。玛咖之后还有没有其他的品种能够复制它的成功,真不好说。

     应对玛咖售价大跌的最有效方法是减产,如三七的产量高了价格会下降,产量低了价格自然上涨。但玛咖减产后价格能不能回升还是一个问题。无论产量高低,三七的疗效是确切并得到消费者认可的,降幅在合理的范围内,可是随着玛咖价格的降幅达九成,这就反常了,而且下跌的同时还有逐渐增多的质疑。

     玛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药店的宣传炒作,这种成功是有期限的,能否持续成功要看产品本身是否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很遗憾,药店销售的保健品能让消费者记住的品牌不多,销售主要靠买赠和店员的主推。

     目前大热的O2O经过市场实践,已经证明线下实体店的体验是关键的一环。按理来说,消费者更应该到专业的药店购买保健品,而不是网购。网购的绝大部分是海外的保健品,这就说明消费者对药店销售的保健品有了不信任之心。

     源:21世纪药店

     点击“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药代表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