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疾病】艾灸治疗产后血晕
2015/9/16 颐艾尚科技艾灸
产妇分娩后,忽然少气自汗,面白头晕,目眩眼花,不能起坐,或心中满闷,恶心呕吐,甚则口噤神昏,不省人事或痰涌气急,甚则神识昏迷,或见心胸闷乱,痰涌气促,口噤神昏,称为“产后血晕” 又称“产后眩晕”、“产后血运”。北京灸道堂中医研究院灸疗师表示,唐代《经效产宝·产后血晕闷绝方论》首见血晕一词。后世称“血晕”、“血运”、“血厥”。

【病理阐述】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阴血涸亡、气随血脱,或者血瘀脉痹、神匿窍闭所致。正如李东垣所说:“妇人分娩,及半产漏下,昏冒不省,瞑目无所觉,盖因血暴亡,有形血去,则心神无所养。”又如《石室秘录》云:“产后血燥而晕,不省人事,此呼吸危亡之时也。盖因亡血过多,旧血即去,心血不能骤生,阴阳不能续接,以致如此。”又如《景岳全书》云:“胞胎既下,气血俱去,忽而眼黑头眩,神昏口噤,昏不知人,古人多云恶露乘虚上攻,故致血晕。”
现代医学认为产后宫缩复原不良或因血管舒张性虚脱及羊水栓塞导致的血管病,都可能导致产后血晕。
【灸疗辨证】
1.阴血涸亡,气随血脱型
(1)症状表现:产后失血过多,突然昏厥,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目合口开,手撒尿遗,鼻息冷气,舌质淡红,无苔,脉芤或沉微欲绝。
(2)灸疗原则:益气固脱苏厥。
(3)灸疗处方:百会、人中、神阙、关元。
(4)随症加穴:出血不止者,加隐白。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灸:百会、神阙、关元直接艾炷灸疗,艾炷如黄豆大,每穴连续灸10~20壮,直至苏醒为止。
②隔物灸:将青盐敷于神阙,令患者仰卧,呈头低脚高位。将艾炷如蚕豆大小,放于盐上,点火灸之,此穴可连续用20壮以上,百会穴处亦可用蒜片隔灸(注意不要慌乱,以免烧及头发而烫伤头皮)。
③温针补法:将百会、人中、关元用毫针1~2.5寸分别刺入。百会行迎随补法,捻针应达1~2分钟,人中行迎随泻法进针5~8分;关元行呼吸补法,后用5cm长艾条置于百会和关元两穴上灸之,神阙可用艾条悬灸30分钟。
④足部贴敷法:川芎、当归、黄芪、党参、白术、熟地、茯神、枣仁、柏子仁各32g,半夏、陈皮,麦冬、甘草各15g。研末敷于足区心、肾、脾、肾上腺、输尿管上,外用纱布固定,次日取下。
(6)方义说明:本方具有益气固脱苏厥的作用。方中百会为三阳五会,位居头顶,善能回阳固脱;人中苏厥醒神;神阙、关元为元气之根,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宗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之旨。
2.血瘀脉痹,神匿窍闭型
(1)症状表现:产后恶露不下,或下而不畅,小腹坠痛拒按,心下满闷,神志朦胧,甚则昏不知人,两手紧握,牙关紧闭,舌黯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
(2)灸疗原则:开窍逐瘀醒神。
(3)灸疗处方:气冲、中极、十宣、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血有瘀块者,加水道、水泉;②小腹疼痛者,加气海、太冲;③胸闷欲吐者,加内关;④心悸者,加神门。
(5)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15分钟,根据病情需要,每日可灸治1~4次。
②灯火灸:每次选2~3穴,2~3天灼灸1次。
③温针泻法:气冲、中极施毫针呼吸泻法,再以半寸艾条置针柄上,点燃急吹,此亦取血得寒则凝,欲行须温之理。令不下之恶露尽快排除,十宣三棱针点刺放血,每穴出20滴血以上,俟出血黯紫变成鲜红为佳。三阴交除用提插迎随泻法外,另加温针同前。以助于逐瘀行血之力。
④醋熏法(经验方):除上诸穴外,可将铁器烧红淬醋熏鼻,以助于苏醒之力。
⑤足部贴敷法:当归64g,川芎32g,桃仁、姜炭、甘草、红花、延胡索、官桂、五灵脂、香附各15g。上药用麻油熬,黄丹收,敷于足部按摩对应区脾、肾脏上,外用纱布固定,次日取下。
(6)方义说明:本方具有开窍逐瘀醒神的作用。方中气冲、中极合用可行血降冲;十宣开闭醒神;三阴交行血逐瘀。血行气平则心下满闷自除,心神安宁而晕厥自愈。
【补充说明】
产后宫缩复原不良或因血管舒张性虚脱及羊水栓塞导致的血管病,临床均可参照本病灸法治疗。
2.避免产时及产后大出血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如作好孕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对患有凝血功能障碍、重症肝炎等不宜继续妊娠的孕妇及时在早孕时终止妊娠。或积极治疗血液系统疾病和各种妊娠合并症,使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提前入院观察。或胎盘娩出后继续在产房观察2小时,注意宫缩和阴道出血情况、生命体征,及时补充血容量,预防感染。
3.产后康复保健,应注意调护,慎起居,适寒温,节饮食,调情志,讲卫生,禁房事。

颐艾尚科技艾灸微信号:yiaishang1314 (←长按复制)

艾灸疗法、艾灸手法、艾灸宜忌
全力打造健康行业科技艾灸第一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颐艾尚科技艾灸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