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醉酒医闹,医护该怎么办?
2015/3/7 医脉通
导语
作为直接面对酒后就诊患者及其家属或陪诊者的医生护士,怎样面对酒后控制力差的他们,避免不必要的人身财产损失,也许更有意义。作者结合医院管理实践,提出四种应对策略与方法。
作者:徐毓才,陕西省山阳县卫生局副局长,国内多家媒体专栏作家。本文系作者授权医脉通转载。
事件回放
2015年1月24日零时许,对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人民医院骨二科值班医生贾某和护送患者住院的李某来讲都是一个永远没有天明的黑夜,他们俩谁也没有想到,自己年轻的生命会戛然而止。贾医生一分钟前还在查看病人,一分钟后便抛下心爱的妻子和1岁的孩子,生命的钟定格在33岁。而栾川县合峪镇居民李某在出租屋和酒吧饮酒时也绝对想不到他的22岁的生命会终止于县医院的电梯井内。
事件发生后,死者李某家属数十人涌到县医院,堵在医院住院部门口,控告医院先抢救大夫,不抢救患者,要求医院给个说法,使得本来就处于悲愤交加的医生们更加愤怒。24日中午,数百名医生护士集合起来,走上栾川街头,打起横幅,“沉痛悼念被害医生贾斌斌”,谴责“暴力袭医”,要求维护医护人员人身安全。
质疑与反思
大量网友质疑医院电梯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县公安局回应:已委托鉴定。央视也做了新闻,采访了负责电梯年检的有关部门和专家,专家说:电梯层门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坚固,在撞击力很大时有可能被打开甚至脱槽。
无论如何,悲剧还是发生了,死者已无言,而生者不能不反思。
笔者认为,这件事纯粹是一个意外。从后来公布的视频看,李某将伤者送到骨二科病区后,护士及时予以接待,医生2分钟后进入摄像头视野,后来应其他患者家属呼叫进入护士站旁一病房,这时李某高声谩骂喧哗,贾某出面制止,双方发生争执并厮打,厮打过程中将15楼电梯门撞开,导致二人坠入电梯井中。作为陪诊者李某心情着急,酒后情绪容易激动,说话声音大甚至谩骂,身为年轻人、酒后、陪诊者,我们能够理解。而作为当晚科室值班医务人员中的男人,夜声人静之时,出于住院病人休息考虑,出面制止也是职责所系情理使然。之所以称作意外,是谁也没有想到,那电梯门就那么不经撞。
但偶然中也有必然,人们不解地提出三个问题:
一是患者及其家属为什么敢冲护士吼不听医生制止而且敢于出言不逊甚至动手?这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医生、医院被妖魔化的结果,是社会对医院暴力过于宽容,在人们骨子里有一种意识,打了骂了医生护士没事,到医院里闹没事。医院那种救死扶伤之地的神圣没有了,医生那种特别受尊敬的神圣没有了。如果能够如香港一样,对医务人员一丝一毫的侵犯都会依法严惩,在人们心灵深处骨子里有一种对医院、对医生的神圣感、敬畏感,明白医院不是可以胡来的地方,那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
二是电梯门为什么这么脆弱?到底是质量的问题,安装的问题还是原本设计就是这样的?如果是制造质量问题,谁该负责?如果是安装问题,谁该负责?既然刚刚完成了强制年检合格,到底这层门在不在强检范围?如果设计就是如此,那通过此次事件,是不是需要改进我们的设计,使其不再这么脆弱,留下如此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是医院有没有安保预案?为什么没有快速反应机制?据说,医院里的预案不少,但真正在关键时候用得上的有几多?很多预案连医院的职工都不一定知道,仅仅作为上级检查或医院等级评审时的要求制定并装订成册,既不没有经过培训、演练,也不进行“年检”,一成多年不变,新入职的员工岗前培训基本不培训,医务人员,尤其是年轻医务人员没有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的经验,遇事就想不到还有什么预案,什么快速反应机制。
事实上,对于医院加强安保措施,防止恶性院暴事件发生方面,有着较好的国际经验。以美国为例,美国职业安全和健康署(OSHA)早在2004年就颁布了《医疗和社会服务工作者防止工作场所暴力指南》,该指南就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医疗环境,避免和防范暴力侵入,提出一些实践起来较为有效的具体规定。
首先是医院应有完备的自我防范设施,如:医疗场所必须安装报警钮,配备手持报警器、移动通讯步话机等有效的报警系统;医院大门必须装备金属探测器,以避免有人持凶器入内;必须装备24小时监控系统;设置紧急员工避险房间,保证治疗区有备用出口;家具布置和治疗区陈设应避免妨碍员工脱困,避免设置容易刺激暴力或被用来行凶的物品。还有就是医院普遍有严格的门禁制度,病患家属很难进入治疗区和住院区,进入者都要签到并佩戴通行证。医院还须将那些有暴力记录的患者和家属列入”限制“名单,并发放给护士站和访客签到处;医院有权了解患者的日常行为是否有暴力或攻击倾向。
策略与方法
河南栾川坠梯事件,无疑是一场悲剧,不管对于医生、陪诊者还是医院。
上述质疑与反思,从系统思考理论,我们分析了医务人员以外的原因,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不深刻反思并努力改进,恐怕难以彻底解决。但作为直接面对酒后就诊患者及其家属或陪诊者的医生护士,怎样面对酒后控制力差的他们,避免不必要的人身财产损失,也许更有意义。下面,笔者结合医院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四种应对策略与方法。
一是识别,即要在第一时间识别并判断“危险程度”。这里的危险程度包括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实施手段的危害性。具体识别与判断,主要通过嗅气味、听声音、观步态、察面色以及行为举止等,既与酒精入量有关,也与饮酒者平常的自制力有关,一般不难判断。如听声音,人们常说,喝酒说话四部曲,一开始轻言细语,之后豪言壮语,再后来就是高声粗语,最后便是默默无语。
二是顺其自然(哄),不要激惹激怒他们。饮酒后,往往可以使人自制力变差。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气比较盛,还有一些人好胜心强,自制力差,另外还有一些对生活家庭工作事业不满意,有情绪,遇酒便醉,以酒做邪,作为不得不直接面对的一线医生护士,不要与他们讲道理,因为酒后之人与精神病人没有区别,你与他讲道理是没有意义的。在没有财产人身安全危险的情况下,你尽可能顺着他,哄他,不要激惹他们。更要避免为一些“话”而费口舌。
三是躲,也就是不要直接发生冲突,必要时逃跑。面对酒疯子,惹不起就得躲,因为你与他没有道理可讲。宁愿被酒疯子骂成窝囊废,也不要逞强好胜。要智慧不要硬上。人一旦喝醉酒失去了理智,就能干出各种各样令人不齿的丑事和坏事。
四是立即启动“医闹事件应对预案”。一般,医院不可能专为酒后就医患者制定一个应急预案,如果你判断某位饮酒者可能情绪失控,难以控制并可能危害医院里患者、陪诊者、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或者可能危害公共财物,你无法控制场面,那么你必须第一时间报告医院安全保卫部门,请求他们立即赶赴现场制止不当行为,如果无法制止或已经发生财产、人身损害或医院保安较长时间难以控制局面,就必须报告就近公安部门。
事件发生后,《医学界》网站刊发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医生“被坠亡”,谁来保护医护安全?文中一些观点值得借鉴。
对于频发的恶性暴力伤医事件,“医院安保该出手就出手,不是以暴治暴,是制止违法犯罪,保护医患财产生命安全,甚至是保护行为人本身。事后什么动作于事无补,事前果断制止事态发生发展才是王道。”
“面对医闹,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我们保安的底线是,砸东西可以,反正要赔偿,但绝对不能伤人。如果医闹有伤害医务人员或者其他无辜群众的倾向或行为,我们的保安绝不手软。”
(文章节选首发于《中国县域卫生》杂志“毓才谈管理”专栏,原文标题《巧“斗”醉酒患者“四步曲”》。)
福利来啦
亲,恭喜你,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将获知小编的个人微信账号。为了不让你再“望眼欲穿”地等待回信,请加小编微信号“medlive2006”,随时随地都能和你畅聊哦。一般人,我才不告诉他。
欢迎关注
欢迎您关注“医脉通”微信公众账号。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