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二代”弃医 谁惹的祸?
2015/9/21 医脉通

     ?导 读?

     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对医疗纠纷的认识越充分,将来越不想从事医疗工作,对择业影响越大。

     来源:《工人日报》;记者 周有强

     【编者按】个人的职业道路如何选择,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父辈的影响。近几年,二代已成流行语,响亮如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们,他们享受着父辈带来的荣光,也享受着别人艳羡的目光。

     与此同时,还有一群默默无闻职业人的二代们,例如我们文中的医二代、师二代,他们亲见父辈的劳碌、奉献、清苦。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树德育人的职业使命,本应让从业者获得足够的尊重,如今职业光环正在消失,当他们的子女走进象牙塔时,或是家长建议或是主动选择,多数都避开了父辈的专业,将来也不会走父辈走过的路……

     超过半数医生表示,会力阻晚辈报考医学院。

     从周一到周六上午,广东江门市某三甲医院的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张广基本上每天要做两三台手术,一站就是一整天。“每天上午八点上班,忙到下午六七点左右才下班。这还不算每天写病历的时间。”

     “我是不会让我的孩子学医的!”张广说,“谁家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平平安安?近几年出了多少医患纠纷?”

     《工人日报》记者经采访调查发现,尽管大学医学专业招生未现大面积遇冷现象,但是医生张广们的选择,正在动摇着这个曾经被看做有着大好前途的专业基础。

     医学淡出学霸视野

     “从我们学校来看,招生分数还是全北京第三,医学招生并未遇冷。”北大医学部副教授王岳讲道。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北大医学部从2009年到2013年在各省的平均分与省控线的线差基本稳定。如今年北大医学部在江苏、湖南是分数线最高医学类院校,分别超出省控分数线62分和154分。

     除此之外,清华大学医学部、浙江大学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复旦医学院等知名医学院校在各地的录取平均分也都未出现遇冷现象。即使是成都医学院、泰山医学院、西安医学院、桂林医学院等一些本科二批次的医科院校,在各省的招生也比较稳定,甚至出现上涨趋势。

     尽管医学院招生总体并未遇冷,但医学也并非顶尖学霸的首选专业。

     在香港,医科一直是状元们热衷的选择。2015年,香港11名状元在发榜同日受访时,超过2/3表示有意报读医科。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00~2010年香港高考最优状元就读专业调查中,医科专业有6名状元就读,位居第二。

     与此相反,内地各省市的高考状元中,选择医科者寥寥。近5年来,湖北省武汉市的10名高考理科状元中,无一人报考医学院。从2008年至2014年,浙江省的7名理科状元亦无一人报读医学院。

     今年刚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的陈秉喆,在与其硕士导师——中日友好医院院长王辰合作发表的《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质量的分析与思考》一文发现,北京地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录取生源在理科整体生源中的相对位置从2007年的前5.59%下滑至2012年的前10.20%。

     “尽管医学专业的高考录取绝对分数仍然较高,但临床医学专业已经逐渐淡出顶尖考生的专业抉择视野,临床医学专业正在愈发失去高质量生源。”陈秉喆说。

     低层次医学院校招生难

     与此同时,一些二批次医学院校近两年出现一些下滑趋势。

     内蒙古医科大学在甘肃的录取平均分从2012年开始下滑,从503分(超理科二本线41分)落到2014年的452分(低于理科二本线7分)。牡丹江医学院在青海的理科录取平均分也出现连续两年小幅度下滑。齐齐哈尔医学院在北京的录取平均分则从2013年超省控线24分下降到2014年低于省控线7分。

     《工人日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考虑是否报考第二批次医学院校时,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学医的忧虑比较明显:二批次医学院校难以进入好医院,而基层医院大多待遇较低,难免会让人觉得“性价比不高”。

     “我现在每天门诊费120元,低的可怜。”北京某社区医院的门诊医师柳诗说,“虽然我是见习的,但其它正式的门诊医师工资也都很低,社区医院待遇都不太好。”

     一位县镇医院的医生则表示,“在基层医疗机构一级医院里,临床医生每月3000元,护理2700元左右,其他人员2200元左右。我的孩子肯定不会学医,待遇不高,工作环境又差。”

     中国医院协会于2014年发布的《县医院人才(流动)流失情况调研报告》显示,2008~2012年这5年间,86所县医院中共有9392名医务人员流出,其中85.7%的县级医院人才流向上级医院或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认为“薪酬待遇水平不高”的占到60.5%,成为人才流失首要影响因素。

     王岳表示,“在目前这种薪酬体系之下,医学生肯定都挖空心思去三甲医院,而不愿去基层医院。”

     “医学招生遇冷与未遇冷的情况都存在,不能一概而论。”陈秉喆说,“从我的研究来看,较低培养层次的医学院校更容易出现医学招生遇冷的情况。”

     都是医患纠纷惹的祸 ?

     “上个月我们科室的护士就被病人的家属扇了两个耳光。后来那个护士被调动了一个岗位,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对她造成的心里阴影难以弥合。”浙江某三甲医院普外科住院医师吴登说。

     该护士的经历并非个案。仅在今年5月28日到6月7日,短短10天,我国就连续发生9起伤医事件,多名医护人员受到伤害。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报告》显示,2002年到2012年,全国医疗纠纷案件在10年间增长了10倍。2014年全国发生的医疗纠纷达11.5万起。

     “医学招生情况是间接反映医师执业环境与医患关系现状的表征之一。”陈秉喆认为,人们因为环境的恶化而担忧医学遇冷是很自然的。

     一份调查显示,学生对医疗纠纷的认识越充分,将来越不想从事医疗工作,对择业影响越大。“医疗纠纷日益增加,医患关系不断恶化,矛盾复杂,冲突激烈,这种现象严重影响医护工作者,并且累及到医学生,与此同时也影响了医护工作者后代的择业选择。”有受访者如是说。

     “医生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但糟糕的生态环境把这个职业慢慢搞坏了。” 王岳说,这几年,医生这个职业的口碑确确实实在不断下降。

     面对医患关系现状,张广有自己的担忧,“如果优秀学生都不愿意学医了,那以后给我们看病的,有可能就是住在你家隔壁的庸才。”(内容有删减)

     END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关注

    

     评论功能已开通,欢迎留一笔↓↓↓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