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类排行榜该不该发布,你怎么看?
2015/11/14 医脉通
来源:医脉通;作者:ench
正文
2008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在国内首次推出“复旦版医院排行榜”,榜单一经公布,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此后几乎每年都更新,已连续6年“垄断”国内医院排行榜。今年上半年国家医疗数据中心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挂牌,同时北医版首个“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出炉。
而对比两个不同的版本,医院排名差别较大。那么,两个榜单是如何出炉的呢?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此前曾介绍,“复旦版医院排行榜”通过借鉴美国医院排行榜的评选标准,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医院排名标准:来自28个专业的1359名专家,根据专科声誉、科研水平为评估内容,忽视医院规模、设备、专科差异,以学科建设、疑难杂症为主要引导方向。
据健康报介绍“北医版医院排行榜”是国内首次运用医疗大数据在临床学科中的评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处处长张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榜单首先关注的是学科临床水平,评估模型通过18项指标,对各临床学科从医疗能力、医疗质量、医疗绩效、学科声誉4个维度去评估;其次是使用医疗大数据评估,既可以同一医疗机构不同时间前后的纵向比较,又可以在不同医院学科间进行横向比较。
无论是“复旦版医院排行榜”,还是“北医版医院排行榜”,一经推出后都受到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大批网友的疯狂转发,有网友将其视为“就医指南攻略”,并收藏备用:“这份榜单的含金量很足、很权威,以后看病可以按图索骥了。”
正如制作方所言,医院类榜单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排名,它的初衷是希望榜单能引导大家关注医疗服务能力、关注医疗质量安全。推出这份榜单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广大患者受益。
然而随着医院排行榜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不少人担心,患者看病会不会一窝蜂到那些排名靠前的医院,让名院就诊更加困难?
此类榜单也开始引发大家的质疑:医院类排行榜该不该发布?
针对当下比较火热的医院类排行榜,江苏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曾如是说,疑难杂症确实可以照排名按图索骥,不过如果是普通疾病,就没必要。胡晓翔认为,任何的排序都是一家之言,与实际多少都会有些出入。“从宏观上看,这些医院上榜无可厚非,但具体到专科、专病、专项技术的排名,则又是另外一回事。”胡晓翔说,这个排行榜仅能给百姓求医问药提供个参考,但不必太较真。因为他们没有公布评价医院的具体标准、得分点在哪里、每个点的得分权重是多少等等,只公布个名次。如果将来能对专科专病进行排名,让老百姓知道生了某个病全国哪家医院治疗最厉害,则对老百姓更有用处。
南方日报的潮白先生则如此评价此类“医院排行榜”:我国当下存在的“看病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患者扎堆大医院。尽管分级诊疗的呼声不断,顶层设计也已经明确“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以期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然而,以我们的就医现状而言,恐怕还有漫长的、艰巨的道路要走。因为现实情况与理想格局刚好相反:一、二级医院往往门可罗雀,三级甲等医院则人头攒动。对这种现象,寻常人等的感觉和专业人士给出的分析不谋而合:分级诊疗本身存在短板。诸如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不足、药品种类有限等,都是一眼看得到的;此外,服务能力较弱、服务水平较低制约着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患者既然心存疑虑,扎堆大医院就自然而然。大家都有这样的心理,大医院的普通号可能也比基层医院的专家号来得更有分量一些,所以宁愿到大医院去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背景是这样的背景,往大了说,国情是这样的国情,回头再看“首届中国最佳临床学科排行榜”的出现,其负效应就是难免对百姓关注大医院进一步产生“推波助澜”的效果。想来这些入选医院不可能不是三甲医院,如此顶尖的医疗机构一目了然,患者在今后有没有可能按“榜”索骥,就首选这些医院就诊?前面所说“产生新的指挥棒作用”,道理就在这里。
业内人士指出,全世界的病人都想找最好的医生看病,这样的排名客观上会加剧这种舆论引导,还是要慎之又慎。
医院类排行榜,你怎么看?欢迎参与投票!
投稿吧
投稿邮箱:
【tougao@medlive.cn】
期待您的来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脉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