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存的状元试卷,看看古人“高考”写什么。
2016/6/7 云上文化

    

    

     自从科举制度确立以来,科举考试名列第一的称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中了状元可不得了,不但可以进入仕途,还 能青史留名。简直就是人中之龙,贵不可言。那状元的答卷是什么样子呢?大家都知道,古代科举考试没现在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那么麻烦。没有什么数学外语历史 地理化学什么的,也没有行政能力测试,就一篇文章论高下。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出个题目,限定时间,你就好好写吧!那这些状元他们都写了什么内容呢?

     赵秉忠

     赵秉忠生于神宗万历元年(1573年),十五岁补府学生。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

     授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官至礼部尚书。熹宗天启二年(1622年)被黄尊素弹劾去职。天启六年(1626年)去世。思宗崇祯三年(1630年)追复原官,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藏

     通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天头8.6厘米,地脚3.3厘米,中间行文高35.7厘米。三层宣纸装裱,封面、封底系全绫装裱。

     1983年,赵秉忠第十三代孙赵焕彬捐献“状元卷”,题目为《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全卷以毛笔小楷书写,标准的八股文,共2460字,非常工整,有欧阳询体的韵味。

     先写个人资历及父、祖、曾祖三代清白家世,正文是针对皇帝的考题献出经世治国对策,后面有礼部弥封的官印,还有9位阅卷官的大名,是宫庭重要机密档案。

     这份卷子如何由宫中流落民间是个谜,但它历尽沧桑500多年才由赵氏后人手里献给山东青州市博物馆,是中国现今唯一保存的状元卷。

    

     这份殿试卷为十九折册页,这份殿试卷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是作者及其上三代的简历,按规定为毛笔仿宋体书写,共四折。首折上方钤有篆书“礼部之印”四字方印,末折骑缝处亦钤此印二分之一。这一部分是被弥封的,封条上盖有“弥封关防”的长印。

     后一部分是正文,正文为十五折册页,每折六行,全文共2460字,用工整小楷写成,试卷首页右上角顶天头有朱书“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下钤楷书“弥封关防”四字长方印。

     赵秉忠在殿试卷中用中肯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反映了他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赵秉忠用对“实政”和“实心”的论述回答了皇帝的策问。对“实政”,赵秉忠提出了要“立纪纲,饬法度”,对“实心”,则提出了要“振怠情,励精明”。还给皇帝指明了用“实心以任人,而人不敢苟且以应我,实心以图政,而政不致惰窳而不举。”

     正由于赵秉忠这一番披肝沥胆的策对,使皇帝龙颜大悦,朱笔钦定“第一甲第一名”,即状元。正文后为九位读卷官的职衔姓名,最后卷尾印有“印卷官礼部仪制清吏司署朗中事主事臣朱敬循”大字一行。

    

    

    

     除此之外,还有

    

    

    

    

     快来下面这两份名单你认识多少?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曹雪芹、胡雪岩、李渔、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哪份名单上你认识的人多一些?

     答案揭晓:

     前者全是清朝科举状元;

     后者全是当时落第秀才。

     人生无限!

     高考在即,谨以此文宽解所有的考生以及他们的父母。

     真正的考场其实从来就不在学校!

     文字图片源于网络,由「云上文化」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云上文化「ID:yunshangshuhua」

    

    投稿/咨询/交流 商务微信:549531965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上文化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