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书中端午:领略名家笔下节日风情
2016/6/8 云上文化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风土记》

     诗话端午

    

     端午日赐衣

     作者: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临江仙

     作者: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屈原塔

     作者: 苏轼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作者: 苏轼

     银塘朱槛麹尘波。圆绿卷新荷。

     兰条荐浴,菖花酿酒,天气尚清和。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狱草烟深,讼庭人悄,无吝宴游过。

    

     澡兰香·淮安重午

     作者: 吴文英

     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

     银瓶露井,彩箑云窗,往事少年依约。

     为当时曾写榴裙,伤心红绡褪萼。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蒻。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念秦楼也拟人归,应剪菖蒲自酌。

     但怅望、一缕新蟾,随人天角。

    

     渔家傲

     作者: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

     等闲惊破纱窗梦。

     齐白石《五日吉祥》1943年作

     端午节时令画。“五日节”家家挂艾叶、菖蒲,以僻邪驱瘴。艾叶偏倚右侧,左侧菖蒲又称蒲剑,画中数笔,以花青写之,浓墨勾茎,不失“剑气”。简单几笔便微妙地表现出棕子的棱角转折,浓墨乾笔写出棕绳,旁搭配造型简洁的酒壶、酒杯。

    

     齐白石《端午美味图》1953年

     此帧端午图作于1953年,已是白石老人最晚年之作。雄黄酒、咸鸭蛋、粽子、荔枝、樱桃,都是端午节应景之物,白石老人以少胜多,以寥寥几笔将之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有酒温果鲜之感。此等形象,在前人画作中极其少见,他们代表了与普通人同乐同忧的东西,蕴涵着朴素的思想感情。

    

     齐白石《端午》

    

     张大千《端午习俗》 1979年作

     款识:雄黄大蒜千年俗,簪艾悬蒲万户欢。祗有老夫枵腹坐,画符吓鬼近来难。古来午日俱画赤灵符,今无复见矣。六十八年午日戏作,八十一叟爰。钤印:己未(朱) 张爰(白) 大千居士(朱) 春长好(朱) 一目了然(朱)

    

     张大千《五瑞图》

     款识:癸亥(1923年)五日,仿石涛和尚画法,奉少白老长兄清玩。大千弟爰,时闲客虎林。

     我国民间历来有把农历五月称为“毒月”,把五月初五叫作“毒日”。在古人看来,五月多灾多难,百毒活跃。其中的“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更是令人望而生畏。为了对付这五种毒物,古人费尽心思找到了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五种植物,合称“天中五端”。此画为大千旧画重绘之作,癸亥(1923)仿石涛清新俊逸画风,书法遒劲中稍显稚嫩,但不难看出早期张大千在绘画中的深厚基础和仿古能力。戊子(1948)年重画枇杷、大蒜,笔法简练纯熟,敷色雅丽、相得益彰。

    

     陈半丁《天中五瑞图》

    

     唐云《端午即景》

     端午前后,正是江南名果枇杷成熟的季节,画家的笔下除了粽子,当然也少不了又好吃又好看的金枇杷。唐云是浙江杭州人,1910年8月生。其性格豪爽,志趣高远,艺术造诣颇高,擅长花鸟、山水、人物,可谓诗书画皆至妙境。

    

     程十发《端午即景》

    

     清 任伯年《端午图》

     款识:端午图。偶见冬心墨迹。山阴任颐画于海上寓斋。任伯年的《端午图》则素朴清雅,寥寥几笔,韵味十足,似乎可见作者饮黄酒小酌的悠闲场景。端午节吃黄鱼是江浙一带的风俗,任伯年小酌的时候自然忘不了这一点。

    

     清 罗聘 《端午图》

    

     清 郎世宁《午瑞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宫中档案说此图“端阳节备用”,表明当时宫廷也有端午使用菖蒲、艾蒿的习俗。

    

     清 黄慎《端午钟馗图》

     此画作中钟馗正与孩子嬉戏,他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都可以看到菖蒲和艾叶。挂钟馗像,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元 吴廷晖《龙舟夺标》

     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龙舟竞渡,这幅作品画了三艘龙舟在河中竞渡,主龙船装饰华丽,舟中设有一亭,亭子内有许多侍女环侍着一名贵人,前后两舟则摇旗吶喊,锣鼓喧天,溪流两旁,林霏朦胧,侍卫仪仗游行于其间,场面十分热闹。画中线条好似游丝般的细致柔和,人物精密生动,龙舟工整华丽。

    

     元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

     王振鹏,字朋梅,浙江温州人。元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被元仁宗赐号为“弧云处士”,官至漕运千户。

    

     明 陆治《端阳即景图》

     此图所画是端午节时花木的芳姿。图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衬托,故仅用淡墨干笔渲染造型,复加以苔点,颇显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叶,均以勾花点叶法重点刻画,勾笔细劲如铁线,而点叶则用笔较拘谨,但温润沉着;野草灌木则直接以没骨画法用色彩点染写出,显得生趣盎然。

    

     清 余樨绘《端阳景图》

     该画作以挺秀细润的笔法,将菖蒲、蜀葵、豆娘、蟾蜍和青蛙等动植物生动逼真地刻画出来:在日丽水暖的郊外,野花竞相绽放,各种植物蓬勃生长,青蛙、蟾蜍等动物在明媚的阳光中跳跃、飞翔,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此图既然以“端阳景图”为名,画中的动植物自然与端午风俗有关。菖蒲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 ,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

    

     来源:书画新风景

     文字图片源于网络,由「云上文化」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云上文化「ID:yunshangshuhua」

    

    投稿/咨询/交流 商务微信:549531965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上文化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