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秀发到发绣,一部古老的艺术璀璨史
2016/6/11 云上文化

点上方蓝色字体一键关注 书画 | 收藏 | 人文 | 心赏 | 茶道 | 香道 | 花艺 | 养生

▲《白头偕老》孟永国
时光荏苒,中国文化已经历经了几千个年头,很多璀璨而又珍贵的东西正随着时间流逝渐渐远去。物质也好,文化也罢,都在经受着时间的考验。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文化的遗产。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被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日,旨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而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有一种用头发制成的艺术品,那便是发绣。
发绣是江浙地区汉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品种之一,最早起源于唐朝上元年间,是以头发丝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制作的艺术品,刚开始是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后到元明时期题材逐渐广泛。发绣多为国家收藏珍品或外交礼品。发绣是汉族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她以无法比拟的象征性,艺术性以及收藏价值已经并将让更多国内外有识之士为之驻足。
起 源 历 史

远在唐代,有佛教信女剃下自己的头发绣成大慈大悲的菩萨顶礼膜拜,成为发绣的最早记录。据《女红传征略》记载,宋代已有发绣《妙法莲华经》。元代女画家管仲姬绣制的《观音像》,其观音的发丝、眉毛、眼睛等部位都以人发绣制,现藏南京博物院。明代夏明远的发绣《黄鹤楼》《滕王阁》,后人称其侔于鬼工。

▲《观音像》
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史料考证,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是,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所藏的《东方朔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以及成都文殊院藏有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的《水月观音》等,均为传世珍品,被后人誉为“细若纹睫,侔于鬼工”的神来之作。

▲《东方朔像》
艺 术 特 色

▲《花间意》蔡淑明
以人发代替丝线的刺绣。发绣用的人发需经过选择,并利用人发黑、白、灰、黄等色泽和细柔、光亮的特点,运用接针、滚针、切针、缠针等针法绣制字画,针迹细密,风格雅洁,犹如国画中的白描。发绣所用画作主题多样,包括中国山水画,中国书法,人物画像,动植物写意等,富东方艺术气息。

▲温州发绣

▲东台发绣

▲苏州发绣

▲《彩色发绣》孟永国

▲《彩色发绣 渴望》孟永国
发绣制作工艺复杂,耗工惊人。头发经过收集,洗染和化学处理之后,被发绣艺人用之为线,历经数月甚至数年的辛勤劳动才能完成一幅发绣作品。

▲《隔溪山色图》万升平

▲《孙中山》魏敬先

▲《安南》魏敬先

▲《冰心》万升平

▲《齐白石》

▲《水月观音》周莹华
发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不可多得的民间技艺。但随着现代文化的更新,传统文化技艺正在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是我们现在及以后都该深思的问题。
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由「云上文化」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云上文化「ID:yunshangshuhua」

投稿/咨询/交流 商务微信:549531965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云上文化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