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来,和我聊过天的乙方都倒闭了
2015/12/31 真叫卢俊的地产观
这一年来,卢俊没怎么出去应酬,但是和朋友深聊的机会倒是不少。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两杯茶,大概就可以聊一个下午。
聊天的人有侃侃而谈的,有爱提问题的,有来和你吵架的,也有不大说话,有一些人,曾经和我说过这么几句话,但是说完之后,一年左右时间倒闭的倒闭,萎靡的萎靡,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和大家分享这一些话,我不知道二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和大家分享,想和大家探讨
“我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来颠覆房地产行业的”
这是一位90后地产人和我说的话,他爸是地产界的牛逼人物,当然也是所谓的有钱之人。这位地产人今年只有23岁,出国之后估计感觉他爸赚钱太容易了,就回来跟着他老爸一起干了。但是为了让人感觉自己很牛逼的样子就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自己做董事长+总经理+总裁
他和我见面的时候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说:我是来颠覆房地产的。
我听了这句话之后就埋头吃肯德基了,后面他聊了什么我也没认真听,这位90后说完之后问我有啥要说的么
我说:目前你们企业盈利了么
他说:目前还没有
我说:那你凭啥说你们可以颠覆房地产啊
然后他又开始巴拉巴拉说自己的模式了。
到后面我几乎没什么耐性,匆匆结束了谈话之后就离开了。
回去路上我在想:为什么一家企业在还没养活好自己员工的前提下就开始聊颠覆自己的行业啊。我们工作是为了养活自己和家庭,如果有能力养活一个团队才有资格成立公司去创业,自己公司做的大了才有可能来谈论能否颠覆这个行业。这应该是可以理解的逻辑顺序。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互联网的存在突然之间让不少人感觉自己的野心可以无限大,一个东西套上互联网的概念就可以肆意的颠覆一个10万亿容量的行业,我想想也是醉了
后来,这位90后微信里和我说:这么说多少也是希望用这个能够凝聚团队。
我其实也不大喜欢这句话:梦想是你的,有人追随你是你的幸运,但是不能要求大家一定要和你一起承担你的梦想以及梦想背后带来的压力,这么干多少有点操蛋。
果不其然,一年之后,据说这家公司没了,他跟了他老爸做跟班,依然在朋友圈人前显赫,但是看得出来他再也不提自己的那家公司了。
“我要做地产圈的uber”
几乎每隔一阵子都会有人和我说类似这样的比喻句。2013年的时候有人和我说我要做地产圈的微信,2014年的时候有人和我说我要做地产圈的小米,2015年的时候有人和我说我要做地产圈的uber
大家很喜欢用这样的比喻来证明自己企业伟大目标,所有人都盯着社会上最成功的创新个人,希望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里面落地,然后毫无疑问觉得自己可以完成这样的使命
对我而言,每次这样的话等同于看不清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划时代的产物都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苹果是到了4才成为很牛逼的手机,微信不是一出来就是巨牛逼的东西,一开始就把自己目标定那么高,不知道会不会累死
“为了市场容量,我们愿意砸钱扩张”
这句话在大部分的互联网领域都是成功的,而且不少的企业都是这样做的。或者说不少的互联网公司能够做成多半是这样成功的,比如淘宝一年一度的双十一,比如各种打车软件。
然后房地产领域里,咨询行的老大,也在2014年的时候成立了这么一个机构,针对客户,核心诉求是为了消费者提供真实房价数据以及客观的项目点评,从而引导客户的买房方式。为了支持这个部门,整个机构可以说举全机构之力,据说去这个部门的员工工资比其他部门高30%,用自己的代理收入进行补贴,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系统开始的时候也开启狂砸钱模式,对外宣传自己要做房地产领域的大众点评网。
但是根据我的了解,今年年底的时候,这个部门已经没有了,所有的员工都被安排分配到其他的部门里面去了,让人很唏嘘啊
其实房地产领域和其他领域有着很大的区别,区别点在前段是商品的不可移动,房子在这里就只能在这里。在尾端是客户的购买频率很低,任何人买房子买一次就买一次,不会频繁购买
互联网为什么很多企业愿意砸钱做容量,其实是在培养客户的消费习惯,让他们习惯在这个端口进行消费。砸钱养成习惯之后,后面赚他们的钱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房地产不同,大家的购买频率太低,不可能频繁的购买,所以所谓的容量是无效的,培养的客户购买结束之后就流失了,做大容量并不能产生收益,哪怕是理论上的。这也是这家机构倒闭的核心原因。
做房地产的朋友,这一点区别一定要谨记,前车之鉴已经在眼前了
“我要在互联网上卖房子,节约的成本就是我的利润”
这也是一个创业者和我说过的话
互联网上卖了那么多东西,如果可以在网上把房子卖了,这个将是多么美妙的场景。
所以不少创业者为此前赴后继
比如有人宣传将本来给到销售的佣金返还给客户的模式做互联网电商
比如有人依靠垄断性房源在做互联网电商
比如有人靠销售特殊类产品比如旅游地产、养老地产来做互联网电商
也有人为了让这样的购买更加放心,做了很好的网页体验模式
但是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卖房子这件事情已经慢慢的变成了笑话了,理由也很简单,因为对于房子来说不会是非常高频率的购买,所以买一套合适的房子比买一套便宜的房子更加重要,对于客户来说,不象衣服食物可以随便买,买房子是一件不能犯错的行为,所以期待他们仅仅就通过网络就达成成交的可能性不大
网络成为了大家买房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却没办法让别人放心下单买房子
“我有人格魅力,我在圈子里一呼百应”
这一句话现在有了一个很时髦的词汇:众筹。有人问我:卢俊,你那咖啡馆我应该怎么参与啊,是不是应该让我们众筹一下。我说开个咖啡馆一定要众筹么,他说:对啊,这样才洋气这样才符合互联网思维啊
然后就有一个朋友,对我说:我这个咖啡馆,不仅仅前面的钱是众筹而来的,而且我后面要在里面玩社群。
我说社群哪里来啊
他说:我有十几个群啊,每个群都是几百人,这个群里的人我在里面一呼百应啊,每天有人给我请安我写文章大家都疯转,我觉得这一群人应该蛮喜欢我的,我开了咖啡馆他们一定会愿意来了。
我觉得互联网给了大家很多的错觉,错觉一就是微信几个好友自己就有几个朋友。错觉二微信上客客气气大家就是患难之交。
微信给了大家很多便利,很多事情几乎都是零成本的开展,比如展现自己,比如认识陌生人。但是从认识一个人到愿意为他消费是天和地的距离。
另外我和一个朋友聊联合办公这件事情,他说,对于联合办公,说得最好的一定是毛大庆,各种地方演讲论坛总是气场十足,各种粉丝合影无数。但是同样一起起步的那么多联合办公企业,毛大庆的优客工房却始终不是最好的,甚至连上游都算不上。
我问:你觉得为什么呢
他说:可能毛总过去的工作模式气场养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联合办公是做和客户沟通的小活慢活,和房地产有太多不同,执行力比感召力更重要,也许庆庆哥还要适应一段时间
不管怎么样,2015年毛大庆的确出来露面的场合太多了,多到我有点审美疲劳了,为了自己初创型企业快速建立知名度,也辛苦他了。祝顺利
“我现在写软文收入很好,所以我应该来创业”
最近有两个自媒体人找我聊天,都是说想出来创业的问题,核心的诉求就是:我现在写广告赚的钱不少啊,那上班那么累干嘛还要上班,我应该出来创业。
我说:你觉得现在开发商给你钱从你那边换来了什么
他说:阅读量啊,让大家知道自己的项目,传播开了啊
我说:你那靠红包买来的阅读量撑得住的啊
他说:开发商又不知道的,他们愿意砸钱啊
我说:开发商现在傻你还指望他一直傻啊
其实这门行当的逻辑是这样的:开发商觉得现在投传统媒体没用了但是不知道投哪里,那就投自媒体吧。既然投了自媒体总归要证明点什么吧,那就阅读量吧。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对于自媒体而来,开发商其实在做一个排除法,他并不觉得自媒体有多好,只是觉得传统媒体现在实在太差了
这样的关系下把不少自媒体账号胆子养的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高,当然为了应付阅读量,常用方式是红包,极端方式是淘宝,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花钱买。
但是逻辑依靠开发商觉得传统媒体太差的逻辑而转投自媒体的逻辑是不牢固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洗礼,醒悟的人会越来越多,依靠软文的模式作为核心收入来源,风险实在太大
另一方面来看,现在地产圈的各种专业账号因为大量的广告,阅读量低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也是一个侧面实施
收入模式太单一,倒闭也成为一个趋势
其实对我来说,房地产领域,如果一定要谈创业,我觉得有这么几句话是我的感触,和大家分享
1、所有的创业,从开发商那里赚钱比你从客户那边赚钱逻辑要更加说的通,要更加可行,要更加容易度过初始存活阶段
2、房地产盘子很大,任何一个很细碎的环节都能够养活一个团队,手艺人在这个行当里永远不会饿死,学会吹牛之前确保自己有一门核心手艺没有办法被人随便替代掉
3、房地产行当目前来看最能够赚钱的创业逻辑是:1、想办法从客户那边获得独有的讯息资料,然后卖给开发商;2、想办法帮开发商搞定一个点,哪怕点再小也值得卖钱;
4、前段垄断土地口对于创业企业已经没办法了,想办法垄断后端传播口,互联网上一切皆有可能
5、所有人买房之前都会上网,但是所有人买房都不会通过网络,网络到目前为止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工具
6、为客户选到合适的房子比便宜的房子更重要,这个逻辑不搞清楚,死的人会很多很多
7、在拿出强势的产品之前,别太高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目前来看,这行当所谓的人格魅力的人物都适用钱砸出来的业绩英雄,而这一点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是不可能出现的
8、牛逼再大,放在自己心里就好,保证自己能够活下去,保证跟着你的人能够活下去,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好了,后台的朋友,有在房地产行业里做创业或者合伙人角色的么,还有人愿意和我聊聊的么,哈哈哈哈。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真叫卢俊的地产观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