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毁掉一家公司的?
2016/5/21 管理技巧

歌颂成功的人太多了,而没有人会记起已经死亡的企业。
但成功的企业是相似的,而失败的企业各有各的悲情,其实道理相通。
我们乐于去倾听那些成功背后的经验和感慨,殊不知,亲手将一家公司搞垮才是人生常态,更是一种宝贵的体验。
今天,黑马哥为你讲述关于搞垮公司的故事,只是想让你们通过这些故事,了解真正的“死亡原因”。
也许你,或者你的朋友刚刚创业,看看这6条真理,也许你会少栽一些跟头。
但,路,依然在前方,看你如何走。

123RF供图
“人物一:未盈利的大师之味”
痛点:内部纷争、烧钱
“还没有实现盈利,我们的资金已经枯竭。”
说出这句话的人名叫范新红,他是大师之味的创始人。
昨晚,一封告别信打破了往日的宁静。他在信中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透露了他自己的心情。
生与死只在一瞬间,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创业者身上。
菜品都是由五星级酒店的顶级名厨研发,而雇佣名厨无疑成本是非常高的,我们采用签约分成合作模式,在加工上,我们和中央厨房合作,从而将我们的房租和人员成本降到最低。
范新红曾无不骄傲地向世人表示,在大师之味,39元可以吃到进口法国鹅肝、澳洲牛肉,还都是套餐——一个主菜、三个配菜、一份主食。
他们一群餐饮的门外汉,像升级打怪一样一关一关的往前打,冬天没有暖气的办公室,伙伴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办公,人手不足,就一个人兼市场、运营、客服、产品、配送员;
最直接的危机来自于融资的困难。
他面临的三大挑战:资金上要尽快完成新一轮融资、业务上要尽快找到新的加工方、模式上要尽快调整到位。
最初,曾有初创基金曾主动找过他们,愿意投资,但因为内部原因最终擦肩而过。
另外,重运营的外卖市场也曾让范新红这位“门外汉”焦头烂额。他曾细数了创业过程中遭遇的种种人情世故。
“800平米的中央厨房动不动停水,不是因为管道坏了,而是因为给物业小哥少送了一包烟,动不动停电,不是因为线路烧了,而是因为没有请工程部吃饭,餐品加工间被检查,不是因为食品卫生而是因为过节少备了两张卡......”
其实,大师之味并不缺少订单,只是,这种没有掌握任何渠道和话语权的餐饮结构改造,最终受制于人。
最终,越来越力不从心,最后只有裁员关张。

123RF供图
“人物二:烧钱过快的功夫洗车”
痛点:非刚需,烧钱
过去一年,整个汽车后服务O2O进入洗牌期,洗车领域受到重创,洗车O2O企业几乎已全线阵亡。
“即便你知道很多其他人遇到的坑,也不能保证你就掉不下去,只是你掉下去的时候,不那么意外罢了。”
苏锐,功夫洗车创始人,2014年8月,他开始筹划功夫洗车。
功夫洗车和其他洗车O2O项目没有本质区别,表面看上去都很类似,只是可能内部的短期战略、组织架构,还有一些运营细节会有所不同。
但情况并没有那么理想。所有的手艺人凡是在非高溢价的情况下提供上门服务,其实都没有顾客到店划算。
我们的核心成本是人工成本。我们基本保证技师的收入在3000元以上,干得好的能拿到5000~6000块钱。你得保证技师在你这儿不比在店里得到的回报少。
而当时有很多同业企业给技师们开出了不切实际的薪酬,随随便便5000~8000块的月收入。这也给我们在人员问题上造成了特别大的困扰和压力。
后期我们觉得,预期的模式没有得到验证,又正赶上资本进入了收缩期,钱不那么好拿了,最终项目关闭。
在我们关掉项目的原因里,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觉得当时融不到钱了。
我们最初构想的商业模型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洗车本身是微利的。所以要将洗车作为跟车主建立关系的纽带,在洗车基础上推其他服务,比如美容、快修等。
第二,洗车的时间撮合成本不是很高。你只需要在顾客要求的时间点之前把车洗好,至于你具体几点过来洗,顾客并不关心。
现在很多O2O项目,成本不降反升。
2015年,O2O搞得太热了,大家不停地细分去寻找机会。我相信这里面的核心逻辑是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适用。

123RF供图
“人物三:极速膨胀的9块洗”
痛点:极速扩张、烧钱
这是一位90后创业者。
去年底他的艺术品电商项目遭遇困境,资金链出现问题,团队遭遇大规模裁员。
18岁那年,他第一次为年少轻狂、轻率鲁莽买单,代价是50万人民币。
2014年初,刚入大学校门的徐决定休学创业。他针对学生群体“洗衣难”的问题,推出了一款洗衣O2O产品,叫“9块洗”。顾名思义,9块钱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一袋洗衣服务,通常每个袋子可以装进3-5件衣物。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群体的真实接受度在20%~30%。这完全达到了他们的预期、
之后他去拉拢洗衣厂,走一遍流程下来,每袋成本基本控制在5块钱以内,4块钱净利。随后,他迅速组建了客服和学生代理,团队逼近20人。
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徐开始到处找投资。期间,他跟一个对校园项目感兴趣的投资人达成协议,投资500万出让15%股权。限制条件是根据项目进展分批打款。
当时,他只有18岁,一个想法和BP。
拿了钱之后,他欲望极速膨胀。并开始不断招客服电销,团队也从小民居迁往CBD,购置了富余的桌椅电脑,月开销达到了10万。他当时的想法是3个月之内团队必须达到50人。
但他没料到的是,2014年下半年,e袋洗发力疯狂铺市场,徐感受到了压力和恐惧。
“自己的团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去与之抗衡,以e袋洗的体量,只要简单的模式复制就可以把自己吃掉。”
他认为这是一个已经看得到结果的战争,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能力。同年8月,徐跟投资人沟通,主动终止了项目,投资人也随之撤资。
“我太追求速度了,包括后来的投资人让我慢一点做事情,但还是感觉停不下来,这两年里,真的是拿钱砸出来的经验。我反复提醒自己慢一点,但性格还是太急了。”

123RF供图
“人物四:野蛮生长的蜜淘”
痛点:单一模式、错误转型、烧钱
蜜淘终究没能挺住。
2016年3月底,多家媒体报道称,跨境电商蜜淘被京东收购,这一消息遭遇京东方面的否认。而现实却是,蜜淘并非被收购而是倒闭。
蜜淘如今的局面,不是跨境电商市场的第一家,也不是最后一家。
2014年,没有任何海淘经历的谢文斌踏上创业之路,带着“海淘”梦想创立了蜜淘。
一开始他只想做一个海淘导购或代购模式,接入国外网上购物商场,并将运转公司、第三方支付等服务集成在后台,消费者自主完成购物环节。
谢文斌显然也看到了代购的瓶颈,在参考唯品会、聚美优品的模式后,2014 年 6 月,蜜淘转型B2C自营海淘电商,通过特卖的方式,每天上线一个爆品。而爆款做法却不被业内看好。
因为平台还是要回归到解决更多用户需求,而不是单纯打爆品。蜜淘的爆品特卖思维并未获得想象中的成功,当时蜜淘的月交易额只有几十万,增长速度也只有 30-50%。
“电商就是靠广告砸出来的,各个平台都是如此。”
“电商就是这样,必须得不断地做活动。”
这是蜜淘CEO谢文斌曾说过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曾经的这个模式是疯狂烧钱的,同时也说明了这个行业的弊端。
2015年初,跨境电商市场走进了价格战的死胡同。各大跨境电商纷纷参战。在资本、流量、品牌背书等资源都雄厚的巨头面前,蜜淘的优势开始变弱。
一旦进入大促的怪圈,平台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大促刺激销量。但有时的价格战也会受到资本市场的制约。
某种程度上投资人理解电商为什么要烧钱,但是烧钱打价格战,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用户留存率,二是用户重复购买力,三是商品毛利率。
如果三个条件都高,当然可以打价格战,如果三个条件都不高,价格战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2015年9月谢文斌主动放弃了全品类的全球购运营思路和价格战的营销手法,退守到了韩国购的小而美市场。
讽刺的是,由于蜜淘从全球购业务转型韩国购,很多业务部门不做了,公司大幅裁员,与此同时,公司将于年后解散的消息在内部扩散开来。
谢文斌的最后一次选择带来的并不是蜜淘的蛰伏,而是消逝。

123RF供图
“人物五:野心勃勃的大可乐手机”
痛点:众筹模式、质量问题
大可乐终究还是没能撑住。
2016年3月8日晚,大可乐创始人丁秀洪在微博中发布了暂停大可乐手机业务的公告。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年初,中国的手机品牌仍有540余家。而到2014年末,140家已经消失。2015年更有媒体直接曝料,原点手机宣布解散团队,天语手机业务接近停滞,销售系统的部分业务员“被放假”……
大可乐是手机行业中的“草根创业者”,而另一个草根代表则是尼彩手机,它俩的关系还颇有渊源,它们有着共同的投资人蒋德才。
蒋德才在开创摩能国际之前一直从事保健品销售和电视购物行业,挣了20 亿元,同时他还从事手机无店铺销售业务。尼彩的掌控者卢洪波和蒋德才是20年之交的好友,两人虽然均积累了不少的人脉渠道和资金,但他们并不想吃老本。
2010年,智能手机市场刚刚进入红海,iPhone 4火爆的发售,直接刺激了两人的神经。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进入手机行业,尼彩就此诞生。
此后的尼彩手机,以山寨苹果外形和超低价流行于中国二三四线城市,但399元左右的价格带来的则是“山寨机质量”和近乎不存在的“售后服务”。
2013年,有媒体相继曝光尼彩手机店超过大半已经关店,之后尼彩便杳无音讯,目前网上也找不到任何关于尼彩生死存亡的相关新闻。
2012年6月27日,丁秀洪从网易离职,推出大可乐手机。但其后融资中,摩能国际的蒋德才赫然在列,并成为了大可乐的监事。
2014年12月,大可乐3开启了手机众筹模式,25分钟筹得1600万元,声名鹊起。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可乐3却成为丁秀洪的梦魇。
据媒体报道,众筹结束后,由于内存供应出现问题,大可乐3正常交付受阻。随后,接连曝出质量问题。
此后,大可乐手机再无动作,未发布一款新品,甚至连手机谍照也未在社交网络流出。
可以说,国内手机市场早已过了“风口”时代,在市场日渐饱和的情况下,他们要么实现品牌向上走,要么从单纯比拼参数和性价比,转变为比拼专利、服务或其他附加值,从低端走向中高端市场,要么大力寻求和开拓海外市场
在低利润时代,只有出货量很大的企业才能生存。想生存的手机厂商,要么渠道有优势,要么设计有长处。
对于那些打互联网模式的新晋品牌,在研发上有企业支持还有机会,但门槛会高的无法企及。

其实,从以上种种案例中不难发现,所有的企业都存在几个问题,项目选择盲目跟风、股权分配、烧钱、扩张过快、内部纷争、高调吹牛。
1
项目选择盲目跟风
一些创始人,在刚想创立项目时就盲目跟风,没有抓住用户最细节的需求,导致很多人错认为自己创立的项目是刚需。
其实此时,有的行业市场已出现疲软。例如O2O行业,国内大部分都在烧钱,甚至赔钱,关门的特别多。甚至有的创业者把公司转卖,但从事的依然是O2O项目,最后依然赔钱,这就形成了死循环。
所以,选择项目时,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在创业大潮之下,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进行判断,你的产品到底具不具备竞争优势。
另外,如何从刚需产品中分离出弱需求,找到刚需点,哪怕在弱需求中找到强需求的点,都很关键。
2
股权均分,早晚会出事
股权分配也很关键,合伙人之间的最大问题就出在这儿。
1:1:1的股权分配使得团队在管理方面极易产生分歧,而且投票权、话语权得不到保障。如果公司盈利的话还好一些,一旦公司不景气,一系列经营管理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即使当初大家口头承诺由我决策拍板,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决策分歧问题依然存在。
3
观念不合,团队内讧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要是人心不齐那么最终也只能是散伙。
内讧一般有两大原因:股权、理念。
例如有利网的刘雁南,其离职原因就是与合伙人理念不统一。最终导致刘雁南选择出走,自己创业。而股权我们在上段中已经提及,无非就是那几个原因。
4
招人要与自己目标统一
越是难招人的时候,你对人员的选择就应该越迅速,将那些与你目标难以统一的人排除在外,留下那些愿意与你同仇敌忾,并且能力很强的人,同时还要要有一套合理完善的激励手段和人员管理制度。当然要想招牛人,你必须耗费大量时间。
5
高调吹牛,未摸清模式
经常高调吹牛而不做事的人必将被时代所淘汰,最后也只有死亡在等待着它。大可乐这家企业就是如此。
借力京东金融众筹的平台,和“免费”换机的噱头,丁秀洪的大可乐手机成功吸引了大批消费者的关注,不过此次众筹看起来更像是一次手机的预售营销活动。以众筹的名义,借免费换新的由头,让消费者们提前预付。
如今丁秀洪离职,但作为创始人,却不给当初的众筹合伙人一个交代,热闹一时的“众筹免费”,营销成功,最后却如此败笔。他最终也没能摸清大可乐究竟该按什么样的模式走,从现在来看“众筹免费”的模式只不过是当时的一个概念而已。
6
扩张过快死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招武功秘笈也陆续被众多企业奉为“圣经”,但也不能太快,太快了迟早也会出事的。
据统计,有高达70%的创业失败是缘于初创公司试图过早扩大规模,白白消耗了金钱和资源,而此时他们甚至还没有能够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的真正的产品。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盲目追求规模经济,有时会走向规模不经济的死胡同,建立起庞大的经营机构和团队,尾大不掉,耗尽财力人力物力。
企业的经营管理,要依据自身的资金实力、风险承担能力、人力资源、资源整合能力等情况而循序渐进地推进。只有厚积薄发,才能细水长流。
中国企业就是怎么倒闭的呢?请听我讲个故事……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OK,故事正式开始!

当总寺的方丈大人得知山上穷的连水都吃不上之后,就派来了一名主持和一名书记,共同负责解决这一问题。
主持上任后,发现问题的关键是管理不到位,于是就招聘一些和尚成立了寺庙管理部来制定分工流程。
为了更好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寺庙选派唐僧等领导干部出国学习取经;此外,他们还专门花钱请了天主教堂、基督教会的神父传授MBA。
外国的神父呆了不久留下就走了,丢下两个宝贝:BPR(业务流程重组)和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

书记也没闲着,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没有充分利用、寺庙文化没有建设好,于是就成立了人力资源部和寺庙工会等等,并认认真真地走起了竞聘上岗和定岗定编的过场。
几天后成效出来了,三个和尚开始拼命地挑水了,可问题是怎么挑也不够喝。不仅如此,小和尚都忙着挑水、寺庙里没人念经了,日子一长,来烧香的客人越来越少,香火钱也变得拮据起来。
为了解决收入问题,寺庙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连续召开了几天的会,最后决定:成立专门的挑水部负责后勤和专门的烧香部负责市场前台。

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寺庙提拔了十几名和尚分别担任副主持、主持助理,并在每个部门任命了部门小主持、副小主持、小主持助理。
老问题终于得到缓解了,可新的问题跟着又来了。前台负责念经的和尚总抱怨口渴水不够喝,后台挑水的和尚也抱怨人手不足、水的需求量太大而且没个准儿,不好伺候。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经开会研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部门:喝水响应部!专门负责协调前后台矛盾。

为了便于沟通、协调,每个部门都设立了对口的联系和尚。协调虽然有了,但效果却不理想,仔细一研究,原来是由于水的需求量不准、水井数量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于是各部门又召开了几次会,决定加强前台念经和尚对饮用水的预测和念经和尚对挑水和尚满意度测评等,让前后台签署协议、相互打分,健全考核机制。

为了便于打分考核,寺院特意购买了几个计算机系统,包括挑水统计系统、烧香统计系统、普通香客捐款分析系统、大香客捐款分析系统等等,同时成立香火钱管理部、香火钱出账部、打井策略研究部、打井建设部、打井维护部等等。
由于各个系统出来的数总不准确、都不一致,于是又成立了技术开发中心,负责各个系统的维护、二次开发。

由于部门太多、办公场地不足,寺院专门成立了综合部来解决这一问题,最后决定把寺院整个变成办公区,香客烧香只许在山门外烧。
部门多、当官的多,文件和开会自然就多,为了减少文山会海,综合办牵头召开了N次关于减少开会的会,并下达了「关于减少文件的文件」。
同时,为了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寺院还成立了精简机构办公室、机构改革研究部等部门。
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但香火钱和喝水的问题还是迟迟不能解决。问题在哪呢?
有的和尚提出来每月应该开一次分析会,于是经营分析部就应运而生了。

分析需要很多数据和报表,可系统总是做不到,于是每个部门都指派了一些和尚手工统计、填写报表、给系统打工。
寺院空前地热闹起来,有的和尚在拼命挑水、有的和尚在拼命念经、有的和尚在拼命协调、有的和尚在拼命分析……忙来忙去,水还是不够喝、香火钱还是不够用。
什么原因呢?这个和尚说流程不顺、那个和尚说任务分解不合理,这个和尚说部门职责不清、那个和尚说考核力度不够。
只有三个人最清楚问题之关键所在,那三个人就是最早的那三个和尚。说来说去,就是他妈的闲人太多了!

他们说:“整天瞎分析什么玩意?什么流程问题、职责问题、界面问题、考核问题,明明就是机构臃肿问题!早知今日,还不如当初咱们仨自觉自律一点算了!如今倒好,招来了这么一大帮庸人,一个个不干正经事还天天添乱”
三个人忍无可忍,斗胆向上汇报,要求增加挑水的人手,越过数个层级之后,主持和书记总算收到了这个请求,经过各个部门季度会议的总结和分析。

经过了数次激烈的探讨,总算可以从其他部门抽调过来一些和尚进行支援,但这些跨部门过来的和尚根本挑不动水!还对挑水的这几个和尚指手画脚,挑水的和尚再次请求,自己担任挑水的和尚团队负责人。总司组织部评估之后认为,三个和尚专业有余,管理能力不足,一番鼓励和劝解之后维持现状。
又过了一年,寺院黄了,大部分和尚都死了:人们在水井边发现了几具尸体,是累死的;在寺院里发现了几千具尸体,是渴死的。

还有少数几个和尚没有渴死,他们跳槽到了其他寺院,他们是「高层和尚」,并且带去了「先进管理经验」。
点评:这就是中国传统企业特色,要是论单个的,大家都是明白人,都聪明又伶俐。一旦组合在一块,就大眼瞪小眼,变的极其复杂。你算计我,我算计他,他算计你。结果这些聪明才智都互相抵消了!
整理:水木然 授权转载!来源公众号:水木然(ID:smr8700)
82%的公司经营失败可以归因于营运资金管理不当。如何合理管理企业营运资金?,请牢记以下十大现金流法则。还在等什么,抓紧时间学习吧。
1、利润不是现金,只是会计账务处理。
会计账务比你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利润不能用来支付账单,事实上利润会让你放松警惕。假如你付了自己的账单而你的客户却没有,那么公司经营很快就会陷入困境。你可能创造了利润但实际上没有获得任何钱。
2、现金流无法凭直觉判断。
不要试图用头脑计算,有销售并不必然意味你有钱,而费用发生了也不必然意味着你已经对此付出代价。存货在转为销售成本前,你通常要先购买、付款再储存它。
3、增长耗费现金。
这听起来有些荒谬,公司发展最好的时期可能会遭遇最坏的局面。曾经在我们销售业绩翻倍时也正是经营最艰难的一个时期,公司几乎倒闭。我们提前两个月开工,但推迟六个月才得到销售资金。将发展纳入进来,它就好比特洛伊木马(Trojan horse),解决办法里正潜伏着问题。是的,你当然想公司增长,我们都想壮大自己的业务,但必须当心,因为增长要耗费现金。这属于营运资本(workingcapital)问题,你发展得越快,就需要具备更强的融资能力。
4、B2B(Business-to-business)销售耗费现金。
有个简单的观点是销售意味着金钱,但当你做直接销售给另一个终端企业的生意时,事情很少会那么简单。你把货品或服务随发货单一起送出去,对方迟些时候付款,通常是几个月后。那些企业都是好顾客,你也不能经常催讨账款,否则他们可能再也不会光顾你,所以必须等待。当你把东西卖给分销商,他再转卖给零售商,幸运的话你通常能在4~5个月后拿到钱
5、存货耗费现金。
在销售前,你必须先购买你的产品或生产好它。很可能你刚开始销售产品,你的供货商已经在要求你付款。这是个简单的经验规则,每多1块钱存货你就会少1块钱现金。
6、营运资本是你最好的生存能力。
技术上说,营运资本是一个会计词汇,代表你的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剩余的部分。实际操作上说,它是你可以用来支付运营成本和开支、等待客户还款前购买存货的银行存款。
7、“应收账款”可以用四个字母表示。
客户欠你的钱称为“应收账款”。这里有个快捷的现金规划方法,即“应收账款每多1块钱你就少了1块钱现金”。
8、银行不喜欢惊喜。
提前做好计划,你无法靠现场发挥去应对银行。假如你认为公司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当新产品受阻或是客户无法按时支付货款时,你越快带着财务报表和现实可行的计划书去银行,就对你越好。
9、关注三个重要的指标。
“回款期限”(Collection days)衡量你用了多长时间收回账款。“存货周转率”(Inventoryturnover)衡量你的存货占用营运资本和现金流的时间。“付款账期”(Payment days)衡量你从收到货物到向供货商付款的时间。永远监控这三个非常重要的现金流信号,提前一年制定计划,并与后来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
10、假如你是例外,上述情况都没有遇到,祝贺你。
假如你所有的顾客在购买商品时立即付款,在销售产品前你不用进行购买,就没什么需要担心。但假如你向其他公司销售产品,请记住他们通常不会立即付款。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中国赚钱的方式彻底变了,不看你就亏大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技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