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成长得不够快?可能是因为你太乖(深度好文)
2016/6/11 管理技巧
若言:刚毕业那年,老板安排我去高校巡讲,内心很是崩溃,非常担心自己出糗。拒绝无效之后,只能硬着头皮上,花了几天的时间准备,临阵前一晚,更是通宵背稿。当自己顺利完成第一场巡讲之后,内心的狂喜真是难以言喻。撑到后面,就真的没那么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跟我有同样的经历,也持有同样的观点,推荐你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 | 谢姣姣V
来源 | 头脑特工队(DichQueen)
《月亮和六便士》里有一句话:“每天做两件自己讨厌的事对灵魂是有好处的。”
比如坚持工作日早起,尽管我想跟床谈恋爱;比如去承担一个新项目的责任,尽管我想说“不”;比如尽量得体地跟人 social,尽管我不太感兴趣;比如努力工作维持生计,尽管我觉得赚钱这件事本身就是悖论……
时至今日,我觉得还是颇有成效的。至少,它改变了我的思维习惯:把“不”作为事情的起点,而不是看做结束。万物至此皆成长。
我在金融行业学到过很多东西,比如金融的本质在于经营风险,关键在“什么不该做”。一笔业务,如果公司现在的能力无法匹配相应的风险,直接 say no 就可以了。
但是,说“不”很容易,如何突破这个“不”,把不可能转化为自我增进的契机才是真正的挑战。
这需要突破自己的“不情愿”、“不会”、“不懂”,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突破自己对结果不如人意的“害怕”。事情本身不会变得更困难,逃避才会。
我是一个不喜欢在公开场合讲话的人,在担任公司主管之后的第一次新员工入职培训上,领导安排我讲一堂课,我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李主任对这块更熟悉啊,万一我讲的不好,或者不对,影响多不好。”

“而且,多丢人。” 我内心默默地加了一句。
“这是你工作职责的一部分。你早晚得讲,也必须讲好,除非你不做这个主管。”领导驳回了我的拒绝。
这个社会很现实,你要生活得好,就得有资本;你要有资本,就得有东西拿的出手;你得有东西拿的出手,就得不断学习和成长,而成长,就发生在一次次同变化和“不”的交锋中。如果做不到,大概也只能过“差不多”的日子了。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Dr. Carol Dweck 的研究指出,那些习惯对超出自己现有能力或者意愿的事情说“不”并安于自己糟糕表现的人,一般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即Ta认为人的能力与生俱来,缺乏反思和学习的动机。
与之相对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提高,哪怕一时 say no,TA 对于自己能否做到仍然非常感兴趣,并把上一次结果作为学习的新起点,为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挑战做足准备。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工作五年,有人成为行业专家颇具影响力,有人庸庸碌碌可有可无;面对生活的动荡,有人把握机会建功立业,有人早早放弃一蹶不振……
差距不在于我们会多少东西,而在于我们突破了多少”不会"的东西。
没有人生下来就什么都会,世界也不会只给你刚刚会的挑战,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事物更新这么快,前一秒的经验瞬间过时,难道坐等淘汰吗?
后来,那堂培训课我还是上台了,准备过程中的忐忑自不必说,课前三天我几乎每晚失眠,30页的PPT我基本能够倒背如流,讲稿改了不下10遍,成稿也是厚厚的一沓。所幸,那堂培训课起码是合格了。
其实站在台上发出第一个字时,我发现自己并不紧张,反而找回了当年在辩论场上谈笑自若的笃定和自信。

之后我才明白,有些门槛必须由自己迈过去,哪怕跌跌撞撞,信心不足,最最重要的是得勇敢去面对,然后为了过这个坎儿所付出的努力,会让你打心底为自己骄傲。
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若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下次遇到依旧会束手无策。你可以说我不会、我不懂、我不敢,但是说了“不”之后呢?不是将它抛之脑后,而是追根溯源,找到让自己抗拒的源头,然后对症下药,去解决它。
生活对你说“不”,不是为了让你学乖,是为了让你努力赢得一个 yes!生活准备了那么多你不喜欢、不情愿、不会、不了解、不容易的事,就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更聪明、更强大。
互联网金融最新动态,p2p理财干货不断,你要的,都在这里↓↓↓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技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