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离开了工作8年的大公司!因为他们歧视上海人
2016/8/4 管理技巧

     本文获公众号 格十三物(ID:GSSW13)

     授权转载

     一我终于离开了歧视上海人的公司没错,这里是上海,而我的公司,是大企业,行业领头羊,是很多人的向往。但我离开了,我在那里饱受偏见和不公,就因为我是上海人

     说出这些的时候,连我妈都以为我杜撰,好友都认为我幻觉,但这确实是我真实的经历。在这座城市的很多地方,我都感受到相似的情况。我们被一部分人以一种近乎自卫的方式来对待甚至抵御。

     像这样的大企业,最是海纳百川。有职场高手,有皇亲国戚。来自各地有着不同教育背景和思想观念的人,组成了这个公司特有的氛围。

     当我递交辞呈的那一刻,我的上司第一句话就是……

    上司怎么,你们上海人就这么受不得委屈,娇气任性,说走就走?我……

    

    这就是你的口头禅,不论有什么不爽的,都先会扣上“你们上海人”的帽子

    

    

    而这是我在无数次产生辞职念头后真正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8年了,我并不是他口中所说受不得委屈,娇气任性,说走就走。8年不是8个月,也不是两三年。

     8年来我从一个只能端茶倒水操作复印机碎纸机的小女孩,成长为带领30多个人的、为公司创造最核心效益的部门主管。但这8年里我无时无刻不担惊受怕,怕的不是工作不够努力、业绩不够完美,而是怕我作为一个上海人,又不知不觉地触到了谁的神经,遭到狙击。

    

     二傲慢偏见上纲上线公司有种很有趣的文化氛围。由于业务合作需要,各部门混搭频率很高。私人关系圈子也形成了特有的模式。主管和主管是一个圈子,业务骨干和业务骨干常一起玩,小职员和小职员是同个群体。在十几个主管中,只有三四个是上海人,包括我在内。我们在一起不管是谈论工作还是闲聊,都不自觉地说起上海话没过多久老板就召集我们谈心了:不要搞小团体。

     那也是我们活该啊,好好的国际型大企业,我们几个为什么要用上海话对话?在公司,香港人和中山人说粤语,哈尔滨的和沈阳的说东北话,长沙的和湘潭的说湖南话,他们这样都是促进公司文化和拉近同事关系并体现集体包容性,但是上海人和上海人说上海话就是特么的搞小团体。

    这是一种近乎执拗的偏激舆论,关于上海人排外这种说法,我从小就有耳闻。但大多数没来过上海的人,对此也仅限于“听说”。

     比如我的上司经常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批评“你们上海人心眼小,容不下外地人”。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反驳他,因为他根本举不出什么具体的例证,我也不认为我有必要反驳,因为作为一个上海人,我希望自己对于他的任何评价都能云淡风轻,表现出不置可否的态度,让他至少在那一瞬间感觉到我没有心眼小到容不下他的这句栽赃。

     事实是在这8年里,上司和一些外地的同事也是经常打着开玩笑的旗号对我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盖棺定论,帽子扣得自己都数不过来。尤其是对上海女孩的定论很让人吃惊,对上海小姑娘“作”的程度描绘得如三百年的研究著作般详尽。

     但讽刺的是,很多北方男却更爱追上海女孩,以能征服“作女”为人格魅力的肯定方式,大男子主义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让上海女孩对他俯首称臣,他却不用像传说中上海男人那样去买菜烧饭做家务(而上海男人包揽家务这一传说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听来的,至少我身边的家庭不全是这样)。

    尤其是当这种氛围已经演化成了公司文化的时候,他们那种打心眼里本来不好意思说的看不惯就慢慢一股脑都流露了出来。

     对上海人的偏见和歧视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所谓的“上海人特质”:

     1.不用努力就能上大学2.不用努力就能买房子3.不用努力就有人脉圈子

     去他大爷的不用努力。

     在这方面我只想跟这几位异想天开的外地大爷们说两个字:你懂个屁。

     是啊,或许你在老家竞争激烈压力大,你是鸡群里的鹤所以你很了不起,但我最不服有人说我不努力,好吃懒做,庸庸碌碌就能过上好日子。而我们公司里好多明明很努力很有才能很有思想的上海人,偏偏因此而被误读。

     任何外地同事即使失败都会被鼓励继续努力,而上海员工努力后的成功都被认为与自身无关,会被认为是因为人际圈子或者狗屎运才有点成绩,因为“他从小就不用努力,现在也不会努力,别人努力才获得的东西,他全靠天时地利和投机取巧就占有了”。

    

     三不要脸的价值观彻底地把我击败了当一个企业拥有了上面这样的价值观之后,它根本不配留在上海。讽刺的是,从公司人员流动指标上来看,最稳定的还是上海的员工。比如我,一干就是8年,和我一起进公司的老员工如今只剩下2个,都是上海人。8年里公司市场覆盖提升了十几倍,人员规模翻了好几番,但这不是因为我们的努力和能力,只是因为我们有天时地利而已,外地的同事的成绩才是打拼出来的,我们不是。公司明文规定了工作时间不允许说上海话,这个很可以理解,我也赞同。现在很多国际型公司里,上海人比例越来越小,大家都说普通话。有时候几个外地同事想要跟我们学说上海话,会被有意无意地鄙视:“学什么上海话,太有空了是吧”。后来那个跟我们学说上海话的同事深深地感觉到气氛不对,放弃了学习。

    还有次我们在办公室讨论报纸上刊登出来的地铁不文明现象,说几个四川来沪务工的抱着小孩在地铁里小便,还不服劝阻和人打架。一个上海同事说了句——

    上海同事油,上海又不是他老家自家院子。四川同事呵呵,上海人在四川出的丑更多。

    

    大家都闭嘴了

    

    办公室气氛一下子降到冰点,大家都闭嘴。之后没几天,那个四川的同事提出调动,到北京去上班了。领导为这事又一次把屎盆子扣在上海人头上:你看你们小肚鸡肠,歧视四川人,把人家逼走了吧。

     从此,“我们把外地同事逼走”的消息不胫而走,我们背上了恶人的罪名,苟延残喘地面对更多外地同事的防御工事,竟自觉无言以对。也是从那之后,我们变得谨小慎微,原本想要以诚相待的同事情谊也变得微妙和奇怪。真的是在自己家门口都像是寄人篱下!

     抱有这种思想和言论的人,对上海人的偏见根深蒂固。你也没啥得罪他的地方,但他就是要和你有一层隔膜,就是要对立,就是要划清界线。他们无论什么事都喜欢往这上面挂钩,上纲上线,小事也变成地域斗争,大事更成了人格斗争,和他们打交道好累。他们总说上海人作,而我只想说,你们这样上纲上线,不分时间地点故事情节地划清界限,要把上海人贴上敌对标签,到底是谁作?

    

     四不是我排外是我被排了上海人里确实也有排外的,并且越是没本事的越排外,那又怎样?碍着你什么了?那么多不排外的在那杵着,不能分散你注意力么?就像外地人也有连自己同城的人都排斥看不起的,这能代表这一个城市的整体吗?

     在上海有那么多素质低到令人发指的人,不只有外地的,也有上海本地的。开车乱扔杂物的,随地吐痰的,餐厅里讲话都用吼的,自己家小孩搞得像所有人的小孩不讲是非低俗嚣张的,试问这样的人哪个城市喜欢?不排他们排谁?凡是脏乱差不守规矩不识好歹的我们都排斥,这有错吗?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爱干净讲秩序守规矩惯了,不服的就排斥你了怎么了?不光上海排斥你,全国都不喜欢你啊,你能说全国都排外?

     抛开地域差异和矛盾不谈,在一个公司里,更何况是在上海,满满的歧视上海系,难道真的妥当吗?就拿我们老板来说,每次只要是上海的员工做错什么事,就会说一大堆上海人普遍怎么怎么不好。方案没做出来,就说你们上海人懒惰懈怠不思进取,报表出错了,就说上海人对工作没有敬畏心不负责任,动不动就扣大帽子,就连招聘新人,也是觉得外地的比上海的更刻苦肯干一点,真不知道哪只眼睛看到的,有没有头脑。

    

     五谬论让人无言以对的谬论生完孩子后,我产假都没有休完就返回公司开工,嗷嗷待哺的孩子是我新的牵挂,我承认肯定分心,但并没有影响我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哺乳假每天可以提早一小时下班,但我基本都没怎么用过,我也是个很有上进心的部门主管,而且带着一个新的项目,有点骑虎难下,逼上梁山的感觉。所以每天我按正常下班时间带着存放在冰箱里的冷藏母乳下班,心里只想着快点抱上孩子,给她喂上一口奶。就这样,领导在会上指着我说,就你们上海人没有大局观,太顾家,能有什么出息?公司新项目迫在眉睫,不要因小失大,你是公司核心管理人员,目光要放长远,不能在这种小事情上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是啊,外地的好多同事住着出租房,没有家,更没有孩子。还有的家在外地,只身一人来沪打拼,他们真心不容易!但是那不是做人的统一标准,更不是衡量一个人有没有上进心和长远眼光的标准。春节外地同事都早早回老家的时候,我一个人给你加班到半夜,也没有人说我付出得太多,只觉得我家在上海,应该的。但关于哺乳期的事,当我跟他提出自己不同意见时,他却说:你们就是享福享惯了,没吃过苦。要是尝过背井离乡的滋味,就不那么不珍惜工作,只顾着自己的小家了。

     我什么也说不出,心里想,去你大爷的背井离乡,谁也没拦着你滚回去。是不是回到自己家乡你就可以安逸,就可以顾家,你身上不顾一切的拼搏奋斗的闪光点都会消失,而那些都不是错?

     当即我决定辞职。

    

     六你们赢了

     我还是离开吧没气概的人,人格中原始的自卑和那种"一朝崛起"的自傲,碰撞到了一起就形成了意识形态上的反抗,甚至可以说是报复。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在上海有了一席之地之后,就开始对那些他们认为的“不劳而获”、“沾沾自喜”、“价值糜烂”的上海本土人进行反击,不知道这种类似"农奴翻身"的快感是怎么来的,但就是恨不得把地主描绘成万恶的蛀虫,能怎么诋毁就怎么诋毁,无限畅快。

     在上海,成功的外地人分两种:第一是谦逊感恩的。第二是小人得志的。

     前者懂得感激这个城市给了他多少机会,更了解他从中占用了多少资源。而后者则专注地紧盯着他没有获得而别人却一直拥有着的资源,因此充满了妒忌恨。

    按我老板的观念,上海人没气概,格局小,我就很不服气。我们生长在大城市,见多识广,信息发达,渠道多样,格局怎么小?见识怎么短浅?要说气概,他一边跟上海人宣泄着对这里的种种不屑和对上海人的种种鄙夷,另一边又要对自己的老乡们夸耀他在这个了不起的城市中所取得地位和成就是多么高,以彰显自己高端。这样的一个成功人士,他的气概有多大呢?他的胸怀是多宽广呢?他的格局有容乃大了?

     相比之下,在他眼中尽是缺陷的所谓没出息的上海人的那点小气概,包含了能在他手下为他做事任他摆布,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的员工和下属,而他却认为我们有着千金小姐给长工打工的怨气,YY到不行。这不是上海人造成的,是他自己的心理问题作祟,是小人得志不知道该怎么得瑟才好,咸鱼翻身不知道该怎么高高在上才过瘾。每天脑子里有那么多细胞在想着上海人怎么怎么,已到走火入魔境地。这样看来,到底谁才是真的没气概没格局,一目了然。

     其实一直以来确实存在关于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某些格格不入的历史遗留问题,早年上海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太多,那时候的上海人有优越感无可厚非,当时很多地方温饱都刚解决,哪有心思去搞素质心理建设,所以产生了很多外地人在上海遭遇尴尬,于是流传出了上海人排外的童话故事。但平心而论,现在哪个上海人敢排外?而我在公司和很多其他公共场所都多次感受到,现在的上海,是外地人排外。

    上海人包容心还是很大的,而且很吃亏的一点是:表面看上去精明,实际一点也不精明。以前看过一个帖子,说全国各地人一起参加旅行团,上海的人在饭桌上总是吃不到菜,只能捡捡残羹冷炙。导游告诉他,吃饭就是要抢,晚一秒菜就没了。上海人说:可是我做不出来。

     看了那个故事我很有感触,上海人哪里精明?那种他们所认为的“精明”有哪里是影响到了别人的利益?自始至终抱有这些言论的人没有给出过合理的例证。同样,上海人哪里排外,哪里没格局,哪里小心眼,看看我们身边人数众多的外地来沪的同事、朋友,也可以很清楚了,如果排外,这些人是怎么回事?

     其实有不少和我有类似境况的上海人,在上海需要忍气吞声,无论做的事是好是坏,都要被扣上“上海人”的大帽子来加以形容。记得上海某电台主持人因为在节目中只说了一两个上海话单词,就被外地听众大骂没素质,并且恶语相向。外地人在人民广场不讲公德,被上海老阿姨教育了几句,结果被断章取义地拍照上传,然后论坛里一大群人就开骂说上海阿姨欺负外地人。种种故意陷害上海人、抹黑上海人的举动,在上海屡现不止,除了增加矛盾,更会让人心寒。

     今天我离开这个歧视上海人的公司,明天我说不定会在其他地方因为我是上海人而遭到侮辱。从前跟人说起这些都是危言耸听,如今我毫不惊讶于有人和我产生共鸣。这个社会允许弱者向他所认为的“强者”索取一切,却不允许双方在和谐公平的环境下和平共处。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管理技巧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