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Loser逆袭记
2015/5/19 正能量

    

     点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发现另一个自己

     正能量 激发人性的优点 ■

    

     印象中,白岩松无疑是个天之骄子:出身教师世家,成绩优异,从名校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二十多岁就直播香港回归!现在,反正就是“只要有大事就能看到”的顶级主持人。

     看了他写的《痛并快乐着》,才知道,刚毕业时他也只不过是一个Loser,彻头彻尾的Loser。

    

    

     白岩松是26年前从本科毕业的。

     还有几个星期,我也要毕业了。去实习时,早上七八点挤一个小时地铁到公司,晚上八点才吃上一口热饭。心力交瘁。

     没想到,跟白岩松当年毕业相比,简直是小菜一碟。

     为了落户北京,他选择把握性最大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实习的地方距离学校30公里,就算是坐第一班公交也来不及。为了赶上学校进城接老师的班车,他大冬天五点钟就得起床!五点!那可是寒风凛冽的北京啊!虽然我从来没有去过北方,但是一想起南方的冬天,也会不由自主地打个冷颤。

     太困了,白岩松都是一上车就昏昏睡去,到下一站就下车。有一次,车上有人提前下车。车一停,白岩松睡眼朦胧地也跟着下了车。清醒了才知道下错地方了。

     “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凉,我第一次开始怀疑起这种奔波的意义来。”

     看到这句话,我才第一次觉得,白岩松也曾经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为未卜的前途迷惘困惑、不知所措的大四男孩。

     这次毕业实习,被他视为“像赌博一样为前途下的注”。输赢完全没法掌控。书中也谈到,留在北京做新闻是他的梦想。可在这一刻,他却连梦究竟在不在这儿都不知道。

     北京那么大,容不下一个白岩松?

    

     回到空荡荡的宿舍,白岩松有时候会想起过去的拥挤与吵闹。

     “走出这个校园,我的明天会在哪儿落脚?”

     奔波迷惘的日子又持续了两个月。一天,国际台的实习老师悄悄告诉他,台里打算要他!“很久听不见的鸟声、身边人们的言语声又开始清晰起来。”

     不到一个月,又起变数:实习老师再把他叫去:招聘计划有变,不能留。

     猛地一下,白岩松“从虚幻的梦中醒了过来”。

     到很多单位面试后,白岩松也考虑过回呼和浩特,或者去青岛,始终没有定下来。在这些地方做新闻,无论如何,都和在北京差太远。

     经过一番思考后,白岩松选择去广东的一家电台。广东是改革的前沿,“极具诱惑力”。在白岩松严厉,“新闻梦”永远是第一位,然后才轮到“北京”。

     去广东的前一天下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到系里招人。白岩松虽不抱什么希望,但还是决定去试一试。万一成了呢?

     “万一”,还真成了——电台收下他了。

     八月初去电台报到,白岩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到哪一个部门,都有人在听了我的介绍之后惊讶地看我”。

     原来,几封匿名信罗列了他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当年极其敏感的,于是电台决定不接收他了。

     他跑到一直喜欢的圆明园划了一下午船。脑袋里一片混乱。

     回到学校,他开始整理各种证明材料、寻找证人,每天把有关的材料送到广电部。骑单车往返五十多公里的路程,一天只吃上一顿饭。

     在学校老师和领导的呼吁和沟通下,事态又出现了转机:他可以跟电台新人一起去学习一个月,但能否留下了要看学习的情况。

     哪知道一个月后,又是一年的农村锻炼。

    

    

     白岩松学的是广播方向的新闻编辑,自然最想去电台的新闻中心。就算不成,其他专题部门也没关系,“至少并不是专业不对口”。

     可15个部门都没有他的一席之位:他被分配去《中国广播报》——在他印象中,以刊登节目表为主的。

     学了四年新闻,“难道刚一上路就要和播出时间等数字打交道吗?”

     他极不情愿的心情,想必很多毕业生都有所体会:选择了梦想的行业,但公司和岗位无法令人满意:那是留下来寻找机会,还是尝试换一个行业、重新出发?

     梦想与现实的选择题,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只不过,白岩松选择了“留下”。

     虽然与理想有一丢丢距离,在报社毕竟还是能做新闻。入职后,白岩松主动地恶补报纸编辑的知识,发表了大量文章。其中一系列被出版社看中、扩充成书。

     眼见还有余力,他到电台应聘客座主持人。后经电台的同事崔永元推荐,兼职央视《东方之子》的策划人——就是日后把他推上“央视四大名嘴”宝座的《东方时空》的一个栏目。

     就算暂时看不到梦想在哪,也不能松懈偷懒:“清闲对于年轻(人)来说,本就是最大的惩罚。”

     回顾当年,他甚至庆幸自己进入的是《中国广播报》,而不是电台新闻中心:“假设自己当初去新闻部值了夜班,永远没有白纸黑字留得下来的文章给别人看到,我是否也会拥有机会呢?”

     总是有人说,听过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那真的是因为,你没有消化道理、拥护自己的梦想,并为梦想一步一步地做出改变。

     要是忘记了初心,甚至没有初心,靠什么力量抵达远方?

     几年前,高晓松回清华演讲时,讲了一通“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后,学生提问的问题却是“我们该去国企还是外企?” 这些清华学子反正是饿不死,这一问就显得有点可悲:早已没有“远方”,这辈子只剩下追逐名利?

     近年央视名嘴纷纷出走“掘金”,白岩松却显得“心不在焉”。名利加身后,他却开始担心挣钱变得太容易:“我拿它干嘛呀,我的生活方式不需要这么多钱。”

     为了报答扶持过他的新闻前辈们,白岩松从2012年起,联合北京几所高校办“新闻私塾”招收研究生,“以加倍的方式面对今天的年轻人”。

     《痛并快乐着》后记里,他想象未来十年自己的诸种可能,第一条就是“当老师”,算是他“一直的梦想”。

     再一次梦想成真。

     一次演讲中,他道出办学的初心:名利终究会烟消云散,“在时间面前,思想还有教育却可以像火种一样,慢慢的变成火把,甚至让这个世界变得我们最需要的温度,它才是真正会随着时间停留下去的”。

     如今,白岩松称主持人只是他的“副业”,教育才是“主业”:“主业里有我的诗和远方,而副业是一种责任。”

     他还想把“新闻私塾”办到自己70岁,总共将能有270个学生。想想看,孔子终其一生,也只有“弟子三千,贤人七二”。白岩松能有个十分之一,也算是不错了。

     成名后,白岩松曾在一次高校演讲中说:“没有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

     当时我以为,他说这句话,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直到看了他的书,我才知道,这句话浓缩了他跌宕的毕业季里所有难以言状的迷茫与苦涩。一次又一次被打倒,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

     不忘初心,才能抵御现实对梦想的侵蚀。以纯心出发,让现实为梦想折腰。心纯净,行至美。

     无论你是和我一样即将踏进社会,还是已经摸爬滚打了好几年,希望你都能:谨记初心,从心出发。

     最后,贴上近日他接受采访的视频,谈了很多:为什么不在高校任教、而要举办“新闻私塾”,怎么挑选学生,与“90后”磨合时发生的趣事等等。

     从一字一句中,读懂他的初心。

     转自公众号 中国新闻周刊

     激发人性的优点正能量 微信号:meiriznl

    

     ↑↑↑长按二维码识别即可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正能量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