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抑郁症】是诅咒还是馈赠?
2016/1/16 抑郁症咨询平台

    

     【丢勒,《忧郁I》,1514】

     在德国画家丢勒的作品中,有幅《忧郁I》。画中的天使郁郁寡欢地坐在墙角,左手托着脸颊,右手持着圆规,首如飞蓬,脸色青黑,似乎郁结着黑胆汁。他的周围散布着各种科学工具,例如天秤、沙漏、圆球、菱面体和一幅令人费解的四阶幻方。这些富有创造力的玩具,却再也提不起主人公的兴趣。旁边的守护神(genius)也撅起小嘴,一起陷入沉思。一只蝙蝠举起一条横幅,揭示出整幅画的主题——忧郁。

     正如这幅画展现的一样,忧郁与创造力之间,似乎有着一层扑朔迷离的联系。历史上诸多才华横溢的创造者,仿佛受到某种诅咒,常常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如影随形。他们落落寡合,离群索居;他们忧郁,酗酒,滥用毒品。仅以自杀来说,我们就可以列出一张长长的名单——

     1916,杰克?伦敦,注射过量吗啡;

     1941,弗吉尼亚?伍尔芙,投河;

     1942,茨威格,服毒;

     1961,海明威,猎枪;

     1963,希薇亚?普拉斯,拧开煤气;

     1970,三岛由纪夫,切腹;

     1972,川端康成,口含煤气管;

     1989,海子,卧轨;

     ……

     “死亡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

     ——希薇亚?普拉斯

    

     【埃德加?德加,《苦艾酒馆》,1876】

     抑郁与创造力

     早在1987年,爱荷华大学的南希?安德烈亚松(Nancy C. Andreason)就调查了30名创造性的作家和30名作为对照的普通人,发现80%的作家都经受过精神疾病,特别是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的困扰,而只有30%的正常人有此经历。1995年,肯塔基大学的阿诺德?路德维格(Arnold M. Ludwig)发表了一项涵盖1004个人的生平资料的研究。这些人是20世纪的佼佼者,来自艺术、科学、政治,商业、军事等各个行业。统计发现,他们患有心理疾患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人,如酗酒、吸毒、抑郁、焦虑、自杀等等。仅抑郁症一项,就纠缠过50%的艺术家,46%的作曲家和47%的小说家。这一比例在诗人中高达77%。也有研究者从情境的角度探讨忧郁与创造的关系。哈佛大学莫杜配?阿基诺拉(Modupe Akinola)等人的一项研究,首先测量了参与者唾液样本中的脱氢表雄酮(DHEA)含量。这种由肾上腺分泌的甾体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越低,人就越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接着,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做一个模拟面试的自我介绍,施测人员分别给予赞许、否定或不做评价,引发参与者的积极、消极或中性情绪。最后,参与者创作一幅艺术拼贴画,由当地的一些艺术家来评判其创造性。研究发现,被否定而引发消极情绪的参与者的作品,比积极情绪的更富有创造性。而且,他们之中体内DHEA含量越低,引发的负面情绪就更加强烈,表现的创造性也更高。

    

     【G?F?瓦茨,《希望》,1886】

     针锋相对的观点

     但故事并不仅仅是“消极情绪促进创造力”这么简单,还有不少研究针锋相对,反而支持积极情绪更能促进创造力。毕竟抑郁通常让人情绪低落,兴趣减弱,活动降低,这样的状态恐怕并不适合创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凯?贾米森(Kay R. Jamison)就认为,是双相情感障碍,而不是单纯的抑郁,能够诱发高创造力。(她本人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她将包括梵高、拜伦在内的众多艺术家生平的情绪状态与他们的创作产量对比,发现当情绪转变时,例如从抑郁转为正常,或是从正常转入躁狂阶段,常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例如,德国作曲家舒曼在躁狂阶段写下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可在抑郁发作期间却沉寂无声。

     “疯狂,败坏和危险分子。”

     ——卡洛琳?兰姆对拜伦的评价

     一些实验室研究同样证实积极情绪比消极情绪更能促进创造力。马里兰巴尔的摩大学的埃里森?艾森(Alice M. Isen)等人,发现一些促进积极情绪的手段,比如让参与者观看一段喜剧短片,或赠送一点意想不到的糖果,更能促进他们在创造性测试上的表现。阿姆斯特丹大学马泰斯?巴斯(Matthijs Baas)等人的一项元分析,整合25年关于创造力与情绪的文献,也得出结论,认为积极情绪比消极和中性情绪更能促进创造性活动。(据说,一些网站的领导到处卖萌,就是为了讨得员工欢心,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2005年,雪城大学保尔?威尔哈根(Paul Verhaeghen)等人的一项研究,调查了99名大学生现在和过去一年的抑郁倾向、创造性的兴趣与行为,以及他们自我反思的倾向。数据显示,当下的抑郁倾向与创造性并无关联,这也从侧面支持了“积极情绪促进创造力”的观点。研究者认为,遭受抑郁困扰的个体更容易自我反省,再进一步促进创造力。也许正是他们对生活抽丝剥茧的思索,给创造活动提供了更多素材和灵感。

    

     【梵高,《有乌鸦的麦田》,1890】

     消极积极,双管齐下

     如何看待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一些心理学家决定综合两方的证据。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卡斯滕?德勒(Carsten K. W. De Dreu)等人提出的“双通道模型”认为,消极和积极情绪对创造力的影响方式不尽相同。当情绪激活到一定强度后,正面的情绪能让人活跃思维,开阔思路,提高信息的加工速度,从而引发更高的创造力;负面的情绪尽管会让思维的范围和灵活性受限,但可以提高思考的持久性,在任务上坚持更长时间。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雷纳德?弗里德曼(Ronald S. Friedman)等人则认为,不同情绪下,不同的任务设置引发的动机也不同。在娱乐而搞笑的任务中,积极情绪会使人感觉安全,促使人们寻找新奇的刺激,比消极情绪更能提升创造力;在严肃而重要的任务中,人们更关注问题的解决,消极情绪反而在增加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在实验中,他们甚至用Comic Sans MS和Arial的字体来强调任务情景的搞笑或严肃。)

     此外,样本的选择,怎样定义创造力,怎样诱发情绪,都可能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就拿测量创造力来说,艺术与逻辑思考的创造力,实验室测量的和一生的创造力,能否画上等号,都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似乎仍是一个未解的谜题。创作究竟是愁云密布中的一抹阳光,还是逸兴遄飞时的一次泉涌?抑郁究竟是艺术悲欣交集的馈赠,还是生活哭笑不得的诅咒?

     有人说:

     “悲伤会永远持续。”

     ——梵高生前最后一句话

     有人说:

     “当你工作的时候,你是一把笛子,经由它的心,把时光的呢喃变成音乐。”

     ——纪伯伦

     有人说:

     “艺术家就像是个装满情感的容器,这些情感可能来自天空,来自大地,来自一片纸屑,一抹人影,甚至是一张蜘蛛网。”——毕加索

     ---温馨提示---

     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焦虑等症状,连续超过3周,一定要及时咨询检查,2016我们要告别疾病,告别痛苦,拥抱健康,拥抱快乐。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免费咨询专家

     加QQ号:1293068450免费咨询

     联系方式:010-83980766

     医院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54号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抑郁症咨询平台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