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粘妈妈,甜蜜的负担怎么解【妈咪Jane早课堂】
2016/5/15 张博士快乐家

    

    

     妈咪Jane{早课堂}

     中西合璧亲子专家,新浪育儿频道2013年10大育儿专家,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14年全国百名“好妈妈”。更多【早课堂】搜父母堂微信公众号。

     宝宝总爱粘着妈妈,怎么办?

     我儿子21个月,性格还属于比较开朗,但是感觉胆子很小。虽然我带他的时间不多,就下班后和双休日,但只要我在家里,就基本上粘着我,出去也是。不象其他小朋友可以独自玩玩具,我想请教如何锻炼他的独立性?(young于2009/6/3)

    

     妈咪Jane

     这样说:

     young你好,21个月大的宝宝胆子一般都不大,也都喜欢粘着妈妈,这是小宝宝的天性,所以妈妈你不用太过担心。但即使这样,也到了训练宝宝独立的时候了。

    

     宝宝粘妈妈,是正常的生理表现

     与生俱来的依恋需求

     一般婴儿出生后五六个月开始认生,到了9个月后开始粘妈妈,对妈妈的依恋会越来越强烈,这种依恋有的宝宝会持续到2岁左右。这正是孩子心灵成长的表现。说明孩子能够区别妈妈和其他人了,他开始把妈妈当作自己最为依赖的人,一旦看不到妈妈就会感到不安。

     与生俱来的安全感需求

     现在很多妈妈都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带宝宝。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少了。他们看到妈妈离开,不知道妈妈还会不会再回来,以为再也看不到妈妈了。因为缺乏安全感,宝宝理所当然地会粘着妈妈。

     ?小知识来了!

     粘妈妈和“母源病”有关系吗?

     刚才解释了,小宝宝粘妈妈是正常的,但是恋母严重是不正常的,而且还有研究证明可能会导致“母源病”:

     “母源病”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日本教育学者提出的,是当前在独生子女家庭中颇为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表现为宝宝一刻也离不开妈妈,整天粘在妈妈身边。

     最典型的表现是,有的宝宝从生下来就与妈妈同床同被,甚至还养成了入睡前妈妈必须抚摸他甚至抱着睡的习惯。那些被母亲过分保护、过分爱抚的孩子,除了胆小、内向、娇气以外,还容易患上感冒、哮喘或是尿床的毛病。这些毛病不仅需要用药物,而且持续时间也会很长。

    

     怎么做,才能避免宝宝粘妈妈

     理解宝宝与生俱来的2种需求:依恋和安全感

     ?关于依恋:妈妈可以有节有度地与宝宝呆在一起,这并不需要妈妈一直抱住孩子不放手。妈妈可以试试这样做,坐在孩子附近,让孩子自己玩,但让他能看到你。玩一会后,他会突然跑过来让你抱一抱,这证明孩子想你了,也更证明他想确认妈妈始终是可以找到的。这样来回几次,他就会建立起信任度,他的情绪不会只被依恋所控制。因此他会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想自己玩。

     关于安全感:当孩子对一件事无法理解为何发生时,他会害怕,会失去安全感。所以妈妈要离开宝宝时,千万别以为孩子不懂,躲着就离开。应该提前和宝宝说一下,如果年龄小,可以用表情,用手势配上语言告诉他:“妈妈有××××事出去一下,很快就回来。回来时妈妈会抱宝宝哦。”

     然后到了指定的时间,妈妈就应该尽量准时回来,这样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明白,妈妈总会离开我一会,但她会告诉我原因,也会为我准时赶回来。妈妈所做的这一切,是让孩子相信:妈妈即便离开也会很快回来,妈妈是随时随地都会记挂自己的。这种安心感是孩子今后走向自立的基础。

     玩多久,其实不重要

     我在养育我自己两个孩子的时候,发现事实上3-4岁以内的婴幼儿对时间的长度没有太好的理解,而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往往更多地落在了某些他们特别喜欢的活动上,因此妈妈与他们在一起玩了多久不重要,重要的是:

     在一起做了什么

     我的小秘诀

     妈妈尽量想办法把一天中最可能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固定的留出来,用宝宝喜欢的活动去丰富它,并且不断原地原事地重复它,以加强宝宝对这项活动的感受和记忆。久而久之,每天哪怕只有半小时,只要巧用这半小时,它就会成为你家宝宝每天快乐的期盼。而当这份快乐成为每天可预见的规律时,宝宝会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情绪也会因此安定下来。虽然今天我和妈妈的“快乐时光”结束了,但我明白明天在相同时间,妈妈和这个“快乐时光”还会再回来。

     我和大儿子的“快乐时光”就是一起玩“Chu Chu Train”嘟嘟车的游戏:他在前边爬,我在后面跟,每天重复,乐此不彼,于是他也不在乎我白天不在家的事实,相反我的空缺给了他独立的时间和空间。

    

     妈咪Jane金玉良言

     聪明的妈妈不怕孩子粘

     只要找出宝宝的兴趣

     每天花一点时间经营这份兴趣

     不断重复,不断经营

     宝宝会慢慢改变的

     更多科学育儿资讯,请关注

     2015十大社会类科普公众号

     父母堂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张博士快乐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