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来说,比饥饿更难忍受的是什么?
2016/5/25 张博士快乐家

    

    

    

     俗语称:有奶便是娘。似乎对孩子来说,只要有了奶水等物质保障就够了。但哈洛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却恰恰反驳了这个观点——与物质的给予相比,父母身体上的关怀与接触,对孩子更加的重要与珍贵。

     1960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家、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哈利·哈洛,与同事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让小猴子暂时与自己的妈妈分开,并把它放进一个小房间里。

     房间中,有两个“代理妈妈”陪着它:一个是24小时源源不断供应奶水、用铁丝编成的“铁猴妈妈”,另一个,则是没有奶水、用绒布包成的“布猴妈妈”

     刚进入房间的小猴子,显得非常的惊慌,它蜷缩成一团,不停地发抖,并不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一段时间后,小猴子的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它慢慢将自己对妈妈的情感,寄托到了房间中假猴妈妈的身上:

     它慢慢爬到布猴妈妈的胸前,用纤细的手臂抚摸它的脸,轻咬它的身体。就这样一直依偎在布猴妈妈那里。只有当它饿了,才会跑到铁猴妈妈那里吸食奶水。吃饱后,又会迅速地跑回布猴妈妈的身上,紧紧地抱住它。

    

     哈洛统计了小猴子每天在铁猴和布猴身上停留的时间,他惊讶地发现,小猴子呆在布猴妈妈身上要超过22小时,远远多于在铁猴妈妈身上的时间。

     几天后,哈洛开始拿走“代理妈妈”。他先是在小猴子吃奶的时候,把铁猴妈妈拿走,小猴子只是吧唧吧唧嘴,用小手擦了擦下巴上的奶水,并没有发脾气。可是,当哈洛拿走布猴妈妈时,小猴子开始尖叫、发出巨大的嘶吼声,并在房间里滚来滚去。 可见,小猴子不仅需要食物,还有一种先天的需要,就是与母亲亲密的身体接触。而哈洛认为,不仅是小猴子,我们人类婴儿也同样具有这种肢体接触的先天需要。它不同于食物等生理需要,而是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尤为重要,能够为他们带去心灵上的慰藉。

    

     哈洛的这一研究,对当代的育儿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机构都由此调整了自己的关键政策:医院产房的新生儿在刚出生后,会直接被放在母亲的肚子上,感受母亲肌肤的温暖;孤儿院的工作人员,也开始不只为孩子们提供奶瓶,而是抱着孩子们来回摇动,给他们更多身体上的关爱……

     对于每个孩子来说,父母给自己的肢体接触,是比这世界上任何的食物、玩具、漂亮衣服都更独特、珍贵的宝物。而肢体接触,除了父母充满爱意的拥抱、爱抚外,还要有长期的陪伴、有趣的游戏以及温馨的互动。所以,在给孩子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千万别忘了留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创造更多接触的机会。

     哈洛说:“只有奶水,人类绝对活不久。”

     作为父母,总有一天再也给不了孩子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但是给孩子的那些温暖的爱的记忆,却会一直陪伴孩子成长,让他们从心底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变得越发成熟、自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张博士快乐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