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刃,比鸦片还要危险,死亡终结者——抑郁症
2016/4/6 南方燕岭医院心理科

    

     李兰妮,女,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

     1977年参加工作,历任广播电台记者,《深圳报》文艺版编辑,深圳作家协会副主席,深圳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深圳文学基金会秘书长,鲁迅文学院首届进修班学员,中国作家代表团访美人员,文学创作二级。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

    

     近五年来,她长期承受着抑郁症的煎熬,感到活着比死还要艰难,时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孤独地蜷缩着,承受着精神的巨大折磨,在生与死的边缘几度徘徊;几次站在天台上,幻想高飞。

     但是,她在治疗期间,带病写作,把自己的治病过程和心灵感受记录了下来,她用良好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

     她在书中对抑郁的倾述,就似那一道犁破黑暗的利剑,洞穿人生与世间的驳杂,投射在每一个深沉而焦灼的灵魂上。但在她深刻沉痛的经验背后,其实悚然矗立着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

     在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不论老幼、贫富,平均15人中就有1人患病。因患抑郁症而导致自杀的人数为80多万人,这远远超过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15万人,平均每2分钟有1人自杀,8人自杀未遂……

     更可怕的是,在我国,大约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从而使抑郁症像一颗定时炸弹般投放在社会之中,随时——择人而噬。

    

     有人将抑郁症比喻为心灵感冒,因为它极易感染、无孔不入;但在专家眼中,抑郁症又如心灵癌症,严重者可导致毙命……在人们对抑郁症还陌生、偏见和隔膜的时候,它就潜伏在你的左右,是一抹很难挥去的心理阴霾。

     迄今,抑郁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

    

     我们必须要回忆过往的生活事件,以及发生过的疾病,并且追溯到儿童时期以及家庭成员的身上,我们在科学治疗的同时,必须要细查入微,找准疾病诱发的每一个潜在的病因。

     下面,我们来讲一个年轻女孩的——【典型案例】

     我们保留患者的隐私,采用第三人称——她

     她出身名校,外企白领,有房有车,但十年前患了抑郁症。

     在以后的生活里,一直忍受着痛苦,许多次有过轻生之念,曾经幻想着如夏花之绚烂的美梦,几度破灭。

     “坚持”是她对自己和别人说的最多的字眼,因为只有这一个信念才能让她活下来。

     发病的时候,莫名其妙的沮丧、孤独、脆弱、闭门独居、不想做事、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厌食、浑身无力、失眠,全身不适甚至包括皮肤。头部就像沉重的石头压迫着,无力集中精神做任何想做或必须做的,哪怕原来很感兴趣的事情。

     躺着是唯一能做的,无论睁眼还是闭眼。

     这对常人来说是惬意的休息方式,对她来说却如死亡的灵魂的空壳之躯。

     女孩决定查出病因。她跑遍了广州各大医院的内科诊室,五脏六腑翻了个遍,没有查出任何具体的原因。又胡乱吃了不知多少种药物,身体也没有任何起色。

     在反反复复的折磨与求医弯路后,她正确找到一位心理精神疾病的专科医师,被确诊为抑郁症,并最终得到了救治。

     相对比以上两人,她们是幸运的。

    

     就在前些天,腾讯新闻的头条,一排触目惊心的标题,将我们的视线全部定格在了那里:男子患抑郁症18年,想死一万次,那种痛苦说不出

     他叫杨思明,他说他真的想死了一万次,精神在无尽的黑暗中承受着无休止的折磨,几近崩溃!

     此消息一出,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我国数十名精神医师站出来先后发表了感言,呼吁全民对精神疾病参与正确的了解和关注,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援。

     世界卫生组织曾做出预测,抑郁症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到了2020年,抑郁症会成为影响寿命、增加经济负担的第二大疾病。

     由于相关卫生知识不够普及,很多人基本不懂得抑郁也是一种病,而且是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的疾病。

     许多人病状初起时,家人往往还会重视,会陪伴去医院检查,也有体贴和照顾。

     但抑郁症与那些有着明显躯体病患的人不同,通常的医学检查不可能发现他们的病状。时间长了,亲友会失去耐心,进而发出种种指责,认为是无病呻吟,不肯再施与援手。

     如“别没病找病,该查的也查了,医生都说你没病”,如“你就是不想好好学习,想在家里吃现成的”,如“什么道理都懂,就是不想承担工作压力”,如“放着好好的日子不想过,成心找不自在”,等等。

     在这种社会氛围中,患者既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得不到亲友的关爱和照料。许多家庭还因此产生矛盾,夫妻失和,子女与父母对立,患者深陷抑郁与焦虑中难以自拔,找不到出路。

     这就是这个人群所面对的特殊处境,因而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很多人只能躲在暗处,独自舔伤。

    

     由于社会大众的不理解,患有抑郁症的朋友往往过份敏感,不愿意去医院,也不相信医生能够帮得上忙。他们通常会问:“情绪不好,吃药能让我高兴吗?”或者“我觉得活着没意思,医生能解决我的问题吗?”

     我们要常常开导他们,既然是病,就要找医生,要相信医学。精神有病与身体有病是一样的,不必讳疾忌医,要理直气壮地求医看病。

     当今世界存在着很多歧视,有种族歧视,信仰歧视,地域歧视,身份歧视,对同性恋的歧视,还有疾病歧视;如对爱滋病的歧视,对乙肝的歧视。

     这些都是文明社会亟需逐步消除的社会不公。

     然而,还有一种比对爱滋病更普遍同时又更隐蔽的歧视不被社会认识,那就是对抑郁症等一些心理疾病的歧视。

     这是一群需要重新认识并且得到理解和帮助的人。

     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有着坚强的外壳,但内心极为脆弱。

     事实上,抑郁症并不可怕,虽然还不能确认它的发病机制,但医学上已经发展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疗法——有改变大脑化学失衡的抗抑郁药,有解决情绪剧变和创伤的认知疗法,还有能快速缓解重症病人症状的物理疗法。我们需要的,就是及时到正规精神专科医院就医,早日摆脱疾病的折磨,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如有心理问题需求解决,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可免费获得心理咨询。

    

     百位心理咨询大师推荐文章:

     心理精神疾病健康必读文

     ▼

     1、如何看待精神分裂?

     2、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会有恐惧

     3、灵魂之刃

     4、居然还有美女强迫症

     5、男人女人需知的情感障碍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南方燕岭医院心理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