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论坛才是好论坛?
2015/8/21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文/李海燕

     《中外管理》杂志每年一度的人力资源大会结束了,令笔者叹然。作为人力资源界里主持最好的“我”,在结束时有这样的一段感叹:从来没有一个论坛,象《中外管理》杂志举办的论坛一样,延长时间没有报怨、结束前没有人离开,内容极度受到大家的认同,演讲嘉宾及主题极度精进。

     而笔者最近也参加了另外一个论坛,当演讲嘉宾,是第二天下午的第一个发言人。而这个论坛论规格和档次不比《中外管理》杂志的论坛差,但为什么第一天上千人的场子,第二天会少一半以上?形式多样、分论坛众多,可选择余地好大,主题也是大家所关注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大家猛论“互联网+”的今天,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及论坛演讲常客,再加上作为论坛主持的我,想和大家一起论论个中原因:

     去年笔者在参加杭州人力资源论坛时,一个企业的HRVP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我非常不希望部门里的人出来参加这样那样的论坛,回去后不是好好工作,而是心里长了草,好像‘世界那么大,我得出去看看’,这个企业好像禁锢了我的想法;亦或是哪家的做法都想模仿,结果四不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调?作为曾是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我,也开始深度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论坛,人家免费邀请我去听而我都不想听?是什么导致了我的行为改变(以前求识若渴)?我部门的人去参加培训或论坛,基本上是我筛选过的,似乎害怕他们上当!而作为演讲嘉宾的我,也不是哪个论坛邀请都会参加,我会慎重选择……

     究其原因,之所以不想让部门的人去参加各种论坛,是因为论坛现在太多、太杂,很多论坛是市场营销的一种方法,是收取企业HR名单的一种方式,因为主办方趋利,且演讲者为出名,于是彼此一拍即合,什么样的人都敢上去讲,且讲的都是企业中最闪光的点。

     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事情在企业中推行是没有困难的,而这些难点和痛点没人分享,而参会的人员目标不清晰,职位上到总监下到文员,一个都不能少,同一个人讲,不同的人听,其吸收的都不一样!更有甚者,有些演讲嘉宾讲的是别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讲的还头头是道,请问,您真理解对方为什么这么做吗?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的HR老大不想让部门的人参加各种论坛的原因。还有一个现象,每个论坛可能演讲主题差异不大,而不同的演讲嘉宾对同一问题的剖析不一致,甚至相悖,因为对立的沟通,似乎显得演讲嘉宾更有个性,论坛成了演艺场、相声场;而作为演讲嘉宾的我,挑选论坛演讲也是这样的原因,怕毁了自己的名声(偶不是名人,更不敢自毁)。

     虽然我不是第一次做演讲嘉宾,也不是第一次做论坛主持,但这次参加完会议后,让我更加冷静地思考了这个问题,热闹的背后是什么保证了听众的跟随?也希望给所有做论坛的人一些思考:

     1.形式和内容哪个重要?

     现在很多论坛形式非常热闹,有微信上墙、在线互动、UMU、健身操、宣传片、现场摄像回放等等……而中外管理的人力资本论坛反倒显得是那么的朴素,而在现在这种浮燥的社会,为什么还会吸引那么多人执着、认真的听会?引起了笔者深深的思考,在互联网+的今天,在大家都迷恋于形式的时代,其实人们内心真正的渴望还是价值,什么能真正带来价值?毋庸置疑,那就是内容。记得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做培训经理认证项目的时候,我们的教研组长,也是本次论坛的一位演讲嘉宾,一直在强调“内容为王”!!!是啊,无论什么时代,没有内容都是空谈,就象大家都在谈互联网时代社会、行业、企业的变化,但有几个人在谈如何应对呢?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应对措施会一样吗?不一定,而且,有数据吗?有案例吗?有研究成果吗?有理论吗?有实践吗?有国企吗?有民企吗?有外企吗?有高管的思考吗?有HR的行动吗?……

     参加过人力资源论坛的同仁们都知道,这几点《中外管理》杂志都做到了,从开场苏宁副总董事长讲企业的战略规划,到人民大学的彭剑峰老师讲学术研究,再到各类企业HR大老们的层层分解,即有实践、又有理论、还有现场的参观,所以,一场饕餮盛宴搭建完成,能不吸引眼球吗?

     于是,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如果让我选择形式与内容,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说,内容为王!当然,不是形式不重要,如果辅以更有意义的形式,一定会让论坛更加多姿多彩。

     2.演讲嘉宾应该请哪种?

     其实笔者在前一个题目中已经诠释了演讲嘉宾的类型,即要有理论派,还要有实战派,但这里面还有一个关键点,即很多人会干不会说,没有总结提炼的能力。事实上,论坛演讲是很考察功力的,一是参会的人层级差异大、企业发展阶段差异大、年龄差异大、企业类型差异大,而且论坛演讲嘉宾的时间比较短,长则1.5小时,少则30分钟,如何在不长的时间里,即能讲得有战略高度,又能有落地的方法及案例,且能够讲的清楚,这需要有极强的系统性思维及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擅于总结、提升,要学会讲“人话“(你懂滴),这些真的不容易。笔者前几天参加的一个行业论坛,规模很大,在我前面的一个演讲嘉宾,一看就是有实战经验,而且准备的也比较充分,但遗憾的是,她讲的越来越快,象是赶场,且内容在PPT上显示的过多,于是她在不断地对着PPT念,忽略了下面的听众,且内容很多,重点不够突出,哪个点看起来都很好,但哪个点都没有讲透,我在下面听着都替她捏了一把汗。结果,1.5小时的演讲,她一个小时就结束了,弄得主持人都慌乱了,上去救了场,但实在撑不出半个小时的串场,好在她是上午最后一个演讲嘉宾,我们提前结束了,令大家高兴的是,我们是最早一拨吃上饭的,真心不挤啊!

     于是,你发现了吗?找个合适的演讲嘉宾有多么不容易,即要是名企的,还要有实战经验的,还要讲的内容有吸引力的,还要能讲的明白的,还要有高度和落地度……此时,我不禁要向演讲嘉宾们致敬,您辛苦了,为大家带来了这么好的内容和感受!

     3.有分会场是不是好事?

     现在很多论坛都会在每一天的上午找两个演讲嘉宾做重量级的主题演讲,然后下午就是设了N个分会场,可能因为笔者具有选择恐惧症,最害怕选去哪个分会场听,而且往往害怕错过每一个嘉宾的精彩发言,于是在几个分会场间乱窜,最后发现,哪个主题都没听明白,因为心里象长了草一样,太想把大家的讲话都听到,而当一个人心里不静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收获。所在很多企业都派了很多人来参会,为了让每个人都可以听一个主题,以便回来分享,试问,有几个企业土豪到让好多人来参会?有几个人回去以后可以真正做有价值的分享?

     而我发现《中外管理》杂志的论坛从来没有做过分会场,每次两天的会都似一气呵成,主题、内容、演讲人张弛有度,象是一场完整的剧情,不觉枯燥,也不觉繁杂,反而会让与会者很专心地去听,不浮躁、有沉淀。

     原来笔者认为做论坛嘛,肯定给听众的选择越多越好,这样才显得丰富,不乏味,但经历过多场论坛的洗礼,再加上深度思考,我认为,论坛还是应该象一场完整的剧目,开合间演绎清晰,才是一场真正的好戏。

     4.紧抓热点还是冷静思考?

     论坛中还有一个现象,即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紧抓热点,为的是吸引听众的眼球,但事实上,更多听论坛的人是传统行业的,他们在了解新事务的同时,更喜欢寻找与现有工作相关的工作思路或解决方案,因此,猎奇与实用这两个角度间的较量,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本次中外管理杂志的人力资源论坛,秉承了“求新但求实”的态度,着实让人欣喜。此次论坛期间,一个会员企业的董事长和我说,其实虽然大家都在谈“互联网+”,但真正问题突出的是传统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占多数,且多为实体企业,这些企业遇到的人力资源管理屏颈更需要关注及解决,于是,笔者也在深思这位董事长的话,不无道理,于是乎,前瞻与冷静并存,才是论坛的硬道理。

     新奇可以给大家带来冲击与思考,但从问题解决的本质出发,恐怕传统与实用更为招人喜爱,尤其是会议结束之后的咀嚼。

     笔者罗嗦了这么多,但愿不是无病呻吟,我好害怕出现这样的现象,即互联网来了,大家生活更便利了,信息更顺畅了,但反过来带来的是人的深度思考没有了,实体经济弱化了,虚拟经济陡升,泡沫越来越大,那时想再冷静似乎也晚了。

     我拥抱互联网,但更拥抱价值!中外管理,加油!因为有你才有每次论坛的精彩。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