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李稻葵:人生的困惑,不过是读懂这三个故事
2015/10/5 中外管理杂志

    

    

    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近日,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做客央视《开讲啦》发表演讲,本文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建议WIFI环境观看

     2015年11月7-9日,在《中外管理》和财视传媒联合举办的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暨“15派”2015星际创客峰会上,李稻葵及吴晓波、宗庆后等20余位大伽将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解读企业转型之道,敬请关注!

     经济学一般被认为是经世济民的学科,是面向社会、面向政府、面向决策者的学科。事实上大家可能有误解,经济学首先是面对选择、研究选择的一门学科。今天主要讲“经济人生”,其中这里的“经济”应该是个动词,我想通过三个故事,来讲三个经济学基本的道理。

     第一个故事,它的主题词叫“消灭选择”。

     我们小的时候可能都打过架,尤其是男生。我在北京出生,可是幼儿园还没有毕业,就被送到了农村。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上小学的第一天,同学们课间把我叫到了操场。我以为同学们要欢迎我,我刚过去还没站稳,就有一个同学悄悄跑到我身后,当着所有同学的面,把我的裤子扒了下来,男生女生都看着我。幸好那时候没有手机,但对我而言,已经是我人生的“鸦片战争”,奇耻大辱。

     当时我的第一选择是找班主任。我向班主任告状,班主任讲的是方言我没太听懂,大概的意思是说,“你小子真笨,连自己的裤子都保不住,还有脸找我,你靠自己吧”。然后我就回家了,按理说应该向我的父母求救,但是我心里非常明白,假如我告诉我的父母,他们一点儿也不会同情我,而且一定会教育我,“农民的孩子都很纯朴的,怎么会打你呢?一定是你犯错误了,你要自我检讨”。

     所以我想我是没有选择,必须靠自己。怎么靠自己?我当时想到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我要保底线,我找到我妈妈,必须给我一根绳子,把我的裤子扎得紧紧的,要保住底线。第二件事我要跑,我打不赢我要先能学会跑。我们学校离食堂大概有两公里,我害怕别人打我,每天放学都是第一个从课堂里跑出来,跑到我们食堂。第三件事我得学,我观察别的孩子们怎么打架,怎么一个打法。

     最后,机会来了。大概一个月以后,我的班主任老师说:“李小葵同学”,那时候我的名字叫李小葵,“你不能够一放学就跑,你要做值日,你今天跟其他几个同学一起,扫地搬桌子。”我跑不了只得留下来,那几个同学逮着机会了,要打我一顿。我跑了一个月的步,身体也开始壮了,这时候我先在课桌之间跑,跑累了,我逮着一个机会,朝着一个欺负我的同学撞过去,他没防备,头撞到了课桌上,当时就流血了。我知道我闯祸了。

     第二天,我的妈妈买了饼干,带着我到这位同学家去赔礼道歉。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在一头牛的边上,农村的牛可不是动物园的牛,那个味道一辈子我都没忘记。那是香味,我第一次尝到了胜利的甜头,我知道从此以后,没有人再敢随便欺负我了。那是我“抗美援朝”的胜利,从“鸦片战争”到“抗美援朝”。

     这件事情告诉我,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人才能够被激发出来,才能够真正地自救。现在年轻人的问题,在我看来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了。

     我的很多学生经常来问我,以后做什么,尤其是博士生。读了博士都没想清楚未来干什么,这个有问题。我经常想,假如马云考试成绩好一点,数学灵光一点,能考上一个很好的学校,读了金融,可能就进了金融公司,就不见得要创业了吧?假如马云长得像撒贝宁一半那么帅,有可能到电视台当主持人了,也不创业了。所以马云也好,刘强东也罢,他们往往是被动地消灭了很多选择,背水一战。

     所以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道理——你们要做的,是尽快地找到自己的未来发展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上消灭选择。在大方向明确、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你突然会发现你的能量、你的才智比想象的高,你能干成很多自己以前认为干不成的事情。

     第二个故事 ,是关于投资的故事。

     1992年我博士毕业找工作,第一个去面试的学校是纽约大学,面试成功以后不久,另一所大学,密歇根大学经济系,很快也给我打电话,要请我去经济系工作。

     于是我就碰到了一个选择的问题,纽约大学金融系,就在华尔街隔壁,金融研究水平非常高,而且工资整整是密歇根大学的两倍,怎么办?其中纽约大学的系主任,碰巧是我博士期间一个同学的父亲,所以说话也比较直接,“我给你付的工资是别人的两倍,你来我这专门研究金融问题。我不想用我的高工资,补贴经济学研究,所以别搞你的中国经济研究了。”

     这句话在我脑子里反复回响。当年我出国,选了经济学,我关心的是中国的问题,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如果我去了纽约大学,只让我研究金融的问题,跟中国不直接搭界,我的未来会是怎么样呢?我会高兴吗?想到这儿,我义无反顾,决定去密歇根大学经济系。用经济学的道理来讲,我想的是未来,想的是所谓的人力资本。这里的人力资本,就是你未来获得幸福、获得快乐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不用买股票,不用买房子,已经有了一个大股票,就是自己。你自己是这只股票的CEO、董事长,你的老师、你的父母、你的同学,都是你的持股者,只不过你是个大股东。所以你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如何做好现在,如何让未来更加快乐。

     关于是否要逃离北京,也是同样的道理。今天我可能需要忍受一些大城市的痛苦,但是未来我会更加幸福。因为在大城市,我获得了工作、锻炼的机会,我认识了很多跟我想法相像的年轻人,有很多导师来指导我。所以我还是要提醒大家,请关注你个人的人力资本,你自己就是一个上市公司,你的未来取决于你今天的决策,取决于你今天的努力。

     第三个故事,关键词叫圈子,是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的故事。

     这位朋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出国,在波士顿上大学。他早就想清楚要搞金融了,他本身是学外语的,他的学校也不是所谓的名校,他怎么能够进入金融这个圈子呢?

     每一个周末,他都坐着公共汽车去波士顿,美国的公共汽车,不是北京上海的五分钟一班,是一小时一班,所以他需要背着干粮,带着面包、可乐、牛奶,一去就是一天。他去波士顿的金融街,那里有很多基金公司的办公室,还有很多投资银行分部的办公室。他就去大厅里看各个公司的门板,记下来这些公司的负责人,他们的名字以及部门是什么。之后就找到这些公司的总机电话,打电话过去,说我要跟史密斯先生谈一谈,他是某某部门的。总机的接线员一听,这位男士可能是个业务伙伴,放进去吧。通过这种方式,这位朋友跟一家华尔街在波士顿的分公司取得了联系。先在这家公司做实习生,再过五六年,经过他自己的不懈努力,最后成为一个全球三大投资银行之一的亚太部总管,现在已经下海创业,办了自己的私募股权基金。

     这个故事的关键词就叫圈子。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外部性、外溢性,就是每一个能干的人、每一个大公司,都会给周边的人带来正向的帮助。哪怕基础低一点,无所谓,只要进入这个圈子,就会不断地往上走。经过努力,你成功了,你有名了。这时候年轻人会有一种情结,我经过奋斗成功了,这个圈子还有其他人跟我竞争,于是产生了“瑜亮情结”,既生瑜何生亮。这个道理经济学也告诉我们,不应该这么想,因为人才的成长都是集团性的。

     所以最后我想告诉大家,不要犹豫,尽早认准大方向,消灭选择,义无反顾,认准长远,认定自己,然后想方设法找到你要奋斗的那个圈子。跟定那个圈子之后,你会跟着这个圈子不断地往上走。

     2015年11月7-9日,在《中外管理》和财视传媒联合举办的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暨“15派”2015星际创客峰会上,李稻葵及吴晓波、宗庆后等20余位大伽将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解读企业转型之道!点击下图,了解详情。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