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灾不是坏事,1873年美国人就利用股灾大发横财!
2015/10/11 中外管理杂志


第24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中国刚刚经历了一次惨不忍睹的股市崩盘,但从历史上看,这样的危机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商机,19世纪的美国人就是抓住这样的契机一步步崛起的……让我们翻开约翰·S·戈登的经典著作《伟大的博弈》,汲取历史的力量和启示。
摘要:
在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市场崩溃不可避免地再一次导致了美国股市的萧条。欧洲投资者一直是美国这个新兴国家主要的国际资本来源,此时他们也对投资美国望而却步。但是,奇妙的是,股市崩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使得美国人能够以低价购回此前向欧洲人出售的美国证券,事实上变相地洗劫了此时还远比美国富足和强大的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股市的周期性崩溃在将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下来的泡沫挤出经济循环之外,也使得经受了考验的经济体变得更加健康,增强了免疫力。
正文:
就像在华尔街上经常看到的那样,在一场巨大的崩溃之后,市场往往出现一种反常的平静。1873年的大恐慌也不例外,股价在下跌,交易量在不断萎缩。此时还是市场支柱的铁路股票在1873~1878年之间平均损失了一半的市值。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价格也从1873年最高峰时的7700美元下降到3年之后的4250美元(为了使读者对这个数目有点概念,在19世纪70年代,一个非熟练工一年的工资是平均1000美元 如果他足够幸运能够找到一份工作的话)。总共有287家经纪公司在这几年破产倒闭,更多经纪公司则是自动解散。
就像前几次的情况一样,这一次,欧洲投资者也决定不再投资于美国证券了。一位德国银行家说:“美国铁路债券在欧洲市场根本不可能卖得出去,即使是天使签了字也不行。”这在当时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期令人痛苦,但它自有它的益处。其中之一就是那些等不及看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欧洲投资者开始大量抛售手中持有的美国证券。1873~1879年,欧洲人手中的美国证券资产价值总值下降了6亿美元,单单铁路证券一项就减少了2.51亿美元。这虽然进一步加剧了华尔街市场证券价格的下跌,但实际上增加了美国人的财富。
当欧洲人出资修建美国铁路时,美国建成了自己的交通大动脉,而欧洲人持有这些铁路的证券,他们本来可以获得这些证券的利息和其他收益。但在这些利息和收益兑现之前,欧洲人就在华尔街上把这些证券卖掉了,而美国人以比原来低得多的价格把这些证券又买到了手。结果,美国既修成了铁路,又拥有了这些证券。
可是当美国经济的巨大发动机重新运转起来的时候,欧洲投资者又会回来重新购买美国证券。这种现象并不是19世纪所特有的。向上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当时很多欧洲人在新大陆投资建立合资公司,随后,这些公司又很快破产;向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过度自信的日本人以市场最高价购买了诸如洛克菲勒中心这样的美国标志性地产,随后又在遭受巨大损失之后失去了它们。
除了牺牲外国投资者的利益造福美国之外,经济萧条还迫使美国公司为了生存而提高运作效率。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下来的泡沫被挤出了经济循环,资源向强者手中聚集。当条件一旦改善、经济重新开始扩张的时候,美国经济体将会有更强的免疫力来应对坏年景。
在19世纪70年代大萧条之后,美国经济和美国政治一样,开始显露出一些现代特征。直到1878年的时候,还没有一家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在当时全部54家上市公司中,有36家铁路公司、5家煤矿公司、4家电报公司、4家邮递公司、3家矿业公司、1家蒸汽船公司和1家地产公司。
但是到了1900年,“工业股票”已经迅速成长为华尔街市场的主体。在1860年,美国所需的钢材几乎还全部需要从国外进口,而此时,美国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了全欧洲钢产量的总和。仅卡耐基钢铁公司一家的钢铁产量就超过了英国整个国家的钢铁产量。
在19世纪帷幕将要落下的最后几年中,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写下了世界经济史上最壮丽的诗篇之一。有许多种因素在背后推动着这个进程:美国的南北战争刺激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战时的高关税保护了美国的工业免受来自欧洲的竞争与冲击,而南北战争也摧毁了南方的政治势力,使得当时正在进行工业化的北方利益集团在华盛顿的政治斗争中占据了上风。
除此以外,随着大批移民涌进美国,农场耕作机械化使得农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减少,农村的年轻人随之大量涌进城市,因此,城市里迅速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19世纪初,美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但到了1880年,城市人口已占到全美总人口的25%,到1900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增加到40%。
美国的铁路总里程也从南北战争结束时的3.5万英里(约5.6万公里)增加到1890年时的16.4万英里(约26.4万公里),铁路行业的迅猛发展为很多重工业产品如钢轨、机车、铜线等创造了巨大的市场。而且,铁路把美国联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市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从而实现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来源:公众号斯密商业评论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