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产过着怎样的生活?
2015/11/20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2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最近,国外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取代日本成全球第二富裕国家,中产阶级超过1亿人。这一数据立马又引发一番热议——无论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阶层,还是从生活方式、文化品位来说,“中产阶级”的涵盖面都太过宽泛。

     内地关于中产界定标准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那么,香港的中产阶级是怎么界定的?他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财政司长自称“中产”被嘲笑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曾经自称“中产”,引发舆论哗然。以宽标准来说,香港半数以上人属于中产阶级,他们普遍有体面的工作、有房子、受过高等教育。但要知道曾司长的年收入高达400万港元,如果这样仅算中产,那么其他几百万香港中产实在急需扶贫。

     曾司长也自知口失,他解释所谓“中产”,指的其实是生活态度,他喜欢喝咖啡、看法国电影的生活方式就是“中产”。按照这样的看法,中产阶级只是一种身份认同,是对那个阶级生活的归属感。

     这种认同感,体现在生活品味上,实际也是建立在财富的基础上。相比较生活品味的标准,港人更习惯认为中产代表收入不菲。香港市民对中产家庭的普遍共识是拥有价值500万港元的物业、100万至200万港元的资产以及月收入五六万港元,这样才是真正的中产保障。

     香港的中产阶级曾几何时以新贵族的姿态受大众所羡慕。实际上,在光鲜亮丽的背后,香港中产人士生活得并不如想象中开心。

     一 个成熟的中产白领家庭月入五六万港币不是难事,但算算他们的生活支出,房贷和物业管理支出占据了他们收入的30%甚至50%,强积金(养老金)、保险、税 费占据了15%,日常交通餐饮10%,日常生活费用10%,折还没算儿女教育费用、父母赡养费用等,有的家庭还需要聘请外佣。这么一算,香港中产的日子还真过得紧巴巴。

     夹心饼干,有苦难言

     中产阶级被港人戏称为夹心阶层——既不如上层社会享有巨大财富,又不像底层社会能享受社会福利保障。他们夹在中间,却要承担香港社会税收主要交纳者的负担,香港楼价高、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中产阶级虽然收入不薄,却普遍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

     香港约10%的最低收入家庭可领取政府综援(低保),30%的中低收入者享受政府的公屋福利(廉租房),偏低收入者可申请购买政府的居屋(经济适用房)。而中产的收入都超标,住房问题完全需靠自己打拼解决。

     住房之外,在港府每年预算的医疗教育、社会福利及财政优惠方面,中产阶级也常常成为被遗忘的对象。

     香港中产阶级,处在“不断大量交税却看不到相应回馈”的境地。而这一阶层大多务实、理性,加之工作忙碌,因而没有多少情绪化的表达,也没时间去街头为自己喧闹。

     不会叫的孩子没奶喝,香港中产人士习惯沉默后,有苦难言逐渐演变成有苦懒言。

     阳台成奢侈品,“中产”变“中惨”

     相比较全球城市,香港中产们的生活幸福指数越来越低,目前已跌破40%。其中的重要根源,基本指向了超高的房价。众所周知,香港房价之高全球数一数二,人均住房面积很小。

     在 香港,30-40平米的房子是标准的两房一厅,生活空间狭小。对空间使用度要求超高的港人,如果有必要甚至可以将30多平的房子隔成三房一厅。而 50-60平米的房子,则是标准的三方一厅。至于80平米以上,简直就是豪宅了。香港中产阶级的住房标准,便是40-50平米。他们不是不想住得宽敞一点,而是购买力越来越弱的情况下不能再承受更重的负担。

     经常有人疑惑,为何香港大多数的房子没有阳台,香港人那么不喜欢阳台吗?其实不是不喜欢,而是喜欢不起。

     和内地阳台按一半面积计算不同,香港阳台计算的是全面积。在香港,住户自封阳台算违建,于是阳台不能两用,相当于价值三四十万港元的那两三个平米就成了巨大的奢侈。带阳台的住宅基本都是高档住宅,当阳台出于性价比角度让普遍大众无法接受时,无阳台的楼房成了香港无奈的一景。

     香港的中产阶级只有中层收入,却没有中产阶级应有的生活品质。香港中产们也想和曾司长一样,经常喝喝咖啡、看看电影,最好便是来一次家庭旅游。然而,生活的压力却让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越走也远。

     他们不仅要为赚钱拼命,还要为养育儿女玩命。中产人士大部分有高薪工作,但面对置业开支及养育儿女两大负担,加上通胀问题严重,生活品质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中产”已经成了“中惨”。

     养育子女压力山大

     “生育一名儿女要有400万港元。”香港目前唯一奥运金牌获得者李丽珊的这句经典语,早已深入民心。但这已是八年前的境况,香港目前生儿育女,根本不止这个数目。

     相比日常的衣食住行,儿女教育更为中产所关注,儿女的教育支出也是中产们越渐增长的花费。幼儿园排位,学位房、兴趣班、补习班,以及将来读大学,每次都是一大笔费用,中产的家长不得不早早做好儿女的教育基金储蓄。

     除了经济上的压力,还有陪伴时间上的压力。香港中产日夜为工作而操劳,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工作,为了维持工作还需要不断的进修。有工作没生活是很多香港中产家庭的日常写照。

     香港不像内地一样会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因为香港的老人们要么也在工作,要么讲究家庭的独立而享有自己的生活。通常,中产家庭们都会聘请外佣来照顾孩子,增加费用之余还缺少了作为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久而久之,有越来越多的香港中产们,不打算生育儿女。一来对自己的养育能力信心不足,二来对这个社会越发失望,担心自己的儿女以后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化。比起肩负家庭责任,二人世界更自在,活得更有意义。

     沦落的中产开始移居外地

     中 产阶层曾代表着社会的榜样,但时下如果在香港街头问对中产人士的看法,反馈往往是“不羡慕”,甚至有低收入者直言香港中产很可怜。

     香港的草根阶层收入不高,但政府对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整体上比以往更好,所以基层的人不用担心教育、住房及年老时的医疗问题,他们有了基本保障就可以满足。

     但这些问题正是中产人士所担忧的。他们往往看得会更长远些,追求的标准更高,现在拥有不代表以后拥有,尤其是下一代的。经济发展了,但中产的收入仍没有增长,中产就会越来越担心,担心买不到楼,担心子女的教育问题。

     香港贫富差距悬殊,基层的诉求越来越多,港府一方面要保障上流阶层的经济地位,另一方面要应付草根阶层的生活保障,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衡,中产得不到关注。中产向上流动越来越难,反而开始往下走,贫富越来越悬殊,社会越来越走向两极化。

     在上世纪的70年代,香港中产大量形成。那时香港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期,社会因廉政公署日益走向公正、开放和廉洁,港府大力推行民生政策。在公正清廉和开放发展的社会,个人发展有了更多机会,使多数人依靠自身努力改变命运成为可能。

     依靠努力改变命运的中产阶级,成为民众效仿的榜样,由此形成全社会努力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香港中产阶级应是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和助推器,也是社会稳定的力量。其依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人生轨迹,具有可效仿性和榜样价值,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正面意义。

     而香港中产的沦落,代表着这个社会需要做出改变。当习惯沉默的香港中产们感觉现有政策、价值观和发展路径已偏离了其认同的底线,到了根本无法改变的时候,他们的忍耐可能会走向爆发,这很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社会震荡。

     目前,越来越多的香港中产阶级选择移居外地,英、美、加、澳都是他们的选择,台湾也颇受青睐。也许去哪里都可以,他们只是要告别有名无实的香港中产阶级的尴尬。

     作者:张兮兮(香港80后)

     来源:港股挖掘机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狼图腾》背后的社会心理密码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