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青:知识社会宣言书
2016/2/16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3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文/林永青 刘洋波
时光拐角的知识幽灵
2015年已在时间长河中溘然逝去,唯一留在我们共同记忆中的欢乐、忧伤、恐惧和期冀尚未磨灭,并将在未来的时空中继续发酵。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
6月,以证监会强力清查配资为起点,中国股市上演了千股涨停千股跌停的千古奇观,从“杠杆盘强平+股指期货做空”的股灾1.0版本,到“人民币突然大幅贬 值+机构大幅出逃”的股灾2.0版本,再到“注册制+大股东减持+人民币贬值+熔断机制”的股灾3.0版本,中国股市步步惊心,股民们更是肝肠寸断。
比股民更难熬的是制造企业的员工。2015年,大量小微企业倒闭,一些知名实体门店关门,上千家P2P网贷平台出问题或跑路。大量工人提前回家过年。
11月11日,人们还在为天猫商城912亿的交易额惊叹的时候,中央经济政策悄悄地推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新词……
2016年一开始,李克强总理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喝了一杯咖啡,吹响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一时间洛阳纸贵,电商大战、O2O大战、新媒体大战激情上演:烧钱比烧纸多,圈人比圈地狠,倒闭比倒手快。当然也涌现了一大批吸引公众眼球的创业明星。
一句话,最大的灾难都源自无知!
从林林总总的现象里,在时光遂道的拐角处,我们看到了一个幽灵在游荡,知识的幽灵,它来了!
2015年,该死的已经死去或者正在垂死挣扎,该来的已崭露头角或峥嵘初露,尽管看起来有那么一点步履蹒跚,颤颤巍巍。
2015年,宣告了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的死亡,那种以消耗资源、能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
2015年,宣告了旧有的管理模式的死亡,我们已经很难建立那种全面掌控,一切竟在意料中的秩序感、安全感,取而代之的是不确定性、偶然性和风险性。
2015年,宣告了知识社会的诞生。
创新需要知识社会;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创新”;
推动经济转型需要知识社会;
解决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需要知识社会,节能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其实质就是“更多的知识,更少的物质”;
解决不确定性带来的管理难题需要知识社会,不确定、非均衡从互联网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已成为经济“新常态”;
解放人的生产力、杜绝人的异化生存需要知识社会,“任何名下的‘解放’,都是重新的奴役”,只有《通过知识获得解放》(卡尔-波普尔)。
2016年,必然是知识社会新生、成长的一年。
因知识而成社会
知识并非一个时髦词儿。
苏格拉底说知识就是美德。
柏拉图说知识是可以证明的真实信念。
亚里士多德将知识分为三类:静观的知识、实践的知识和制作的知识。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林永青却固执认为:培根这句话,肯定是“知识就是权力”的误译(原文:Knowledge is Power)。
古代中国人对于知识的见解也非常深刻。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韩愈说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
朱熹说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知识社会是知识与社会的深度融合、量子“涌现”。《道德经》说:“二生三,三生万物”。
知识社会的崛起是伴随着权力的转移、经济的转型与社会的重构而诞生的。
权力的转移
国际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伦敦政经学院教授苏珊.斯特兰奇在《权力的流散》一书中,提出了非国家权威对国家权威的侵蚀。
未来学家托夫勒断言,21世纪的权力将从暴力、金钱,转向知识。(《财富的革命》,2001)
马克思百多年前就断言:“一切的等级制,都是知识的等级制”。
而美国经济学家吉尔德在《知识与权力》中也做了精彩的总结:现代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繁荣发展,一个重要的秘诀就在于它能够实现知识与权力的统一,把投资权赋予掌握投资知识的人。再往前走一步,到互联网金融——资金众融的深层逻辑就是知识众包,我们坚信:勤勉的“投知人”将在这个时代完胜贪婪的投资人!
研究过微软、IBM等以知识资产立身的最大型企业20多年的努力,我们惊讶地发现:大中型企业的“知识管理”、“知识资产”竟然是个伪命题!为什么?因为超 过90%的知识存在人的大脑中,是个人知识。如果大中型企业无法解决知识资产的产权问题,也就无法解决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
马云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如果没有小企业,就将大企业拆成更多家小企业”。所有人知道,淘宝卖家绝大多数是个人、最多是个小团队;马云喜欢小企业,而我们要做的是,将小企业拆成“更小”、“最小”的个人组织、或虚拟组织。这是一个企业向个人还权、向消费者还权的时代。
经济的转型
在传统经济学中,亚当.斯密及其后继者们提出了均衡理论和自发秩序原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和完全竞争,提出了供给和需求理论,提出了市场经济的奖励与惩罚。
亚当-斯密笃信市场决定论和需求决定论,相信在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亚当.斯密用机械的物理理论来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而人只是这台复杂机械的一个零部件,在这里人的创造力、人的知识是视而不见的。
香农将物理学熵的概念引入经济学,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他认为信息可以通过其给人带来的惊异的度量,这种惊异就是信息熵。而我们可以将这种令人惊异的信息理解为知识。
哈耶克认为知识分散于不同的个体之间,所以包括决策权在内的权力也必须分散。
由于信息熵与分散知识的存在,传统的规模经济向品种经济转型,多样化、个性化取代了规模化和标准化。
社会的重构
德鲁克之所以伟大,就是他第一次将知识与社会结合起来,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并预测知识社会的到来。
德鲁克认为经济的“非连续性”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时间断层”。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技术变革会产生社会变革。
技术的发展导致制造业的生产效率成倍增长,所需要的劳动力锐减,更多的人口将分流到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其结果就是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而知识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
知识对社会的重构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的转型和变革。在传统的企业组织中,资产是属于公司的,信息也大部分是被公司所垄断的,你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你能调配的资源以及你所获取的信息。今天,大多数的企业都认识到了知识是属于员工本人的,员工是它们最重要的资产,一些企业开始向社会化企业转型, 成为平台型企业,例如滴滴打车、微信、阿里巴巴和Airbnb。
2015年,联合国多家机构共同倡导知识社会
网络社会就是知识社会
加州伯克利分校教授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提出: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就是信息技术革命。在这场革命中,信息技术就象工业革命时期的能源一样重要,它重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他断定: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
卡斯特阐述了网络社会崛起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组织形式的网络化以及工作方式的灵活化。
关于新经济形态,卡斯特尔指出,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社会里,将会出现一种以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其核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
关于组织形式,卡斯特指出:为适应快速的经济技术变化,企业不得不改变其传统组织形式,对传统的科层组织形式进行改造,使企业组织由工厂化时期的大量生产转变为弹性生产。
在管理上,更强调组织内外部的各种联系、协作和合作关系。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大型企业因制度僵化而面临许多危机和挑战,而一些中小型企业则由于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广泛的关系网络而更加具有活力。
关于工作方式,卡斯特指出:以信息为基础产生的技术和社会劳动分工,使劳动空间的分工以及不同生产工序的分割式分散化也成为可能。
因此,网络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非常灵活,人们更多的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参与生产和工作,因此,他们在什么地方工作,在什么时候工作,为几家企业工作等,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关于网络时代商业的演变逻辑,自媒体大人物罗振宇先生在2015年跨年演讲中做了非常精彩的总结:
罗先生总结了网络时代商业交易的四个入口:流量、价格、人格与知识。
流量是1.0版本,就是推销,把东西摆在你面前叫卖,你买不买?
价格是2.0版本,其实还是流量的升级版,就是用更低的价格来吸引流量,随着搜索引擎的出现,价格的透明度越来越高,价格战也愈演愈烈。
人格是3.0版本,我买你因为我认你。在这里,价值不仅来源于有形的商品和服务,更来源于无形的品牌。这些品牌可以是一个个“IP”,它们有性格、有价值观、有温度的认同谱系。
那么商业交易的第四个入口是什么呢?罗先生认为是知识,但是他留了一个商业悬念,没有展开。
为什么知识会是下一个商业入口呢?
卡斯特关于网络社会崛起的三个变化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以弹性生产为基础的新组织、和以灵活工作为特征的新职业。
京东、淘宝等电子商务的出现,将流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百度、360等搜索引擎,以免费为诱饵帮用户进行交易决策;传统的公司以公司的品牌和认同,培育忠诚的顾客,而自媒体同样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认同的谱系,这是人格化的入口。
然而,这些商业模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商业模式中心化的特征,互联网只是企业的一个工具、一个渠道,商业模式的本质没有改变。
那么什么才是符合知识价值、网络精神的企业呢?以微博和微信自媒体来理解这种差别。
微博说白了还是流量的入口,一大堆“粉丝”围绕着大V转。粉丝,当然是一种食物,大V们的食物,他们的价值被大V们的商业价值“合并报表”了;至于他们自身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尊重和体现。
然而,遗憾的是,多数微信自媒体现在又发展成了“大V-粉丝”的模式。微信大V们又在免费“借用”粉丝们的时间和无意识的营销传播行为了。
我们当然不反对微博或微信,也不反对广大粉丝们出于对大V的热爱,而积极地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内容;任何大V也都是努力打拼后自我实现,值得尊敬。但问题的重点是,难道我们一辈子都只配作为别人的食物吗?我们可以有更好的价值共享模式吗?
佛教提倡众生皆平等,互联网提倡万物有灵。正如哈维尔所坚称的:在我们的时代,每一个山谷都在呼唤它自身的独立,甚至不惜为此而战。每个人更应当如此!
构建知识社会,解放!
今天,人工智能等技术越来越成为显学,我们所需要的实际产品的大多数是通过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由“工具”来生产。那么人以后做什么呢?未来的人类将主要从事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本世纪初,我们就看到了互联网大规模协作、众包、无组织的组织所带来的巨大的力量。
这是最好的时代,互联网成就了BAT,信息的创造和传播以指数级增长,商品的流通更加迅捷,各种服务唾手可得。
这也是最坏的时代:因为只有1%的人能够按照自身意愿过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他们当然是值得尊敬的创业者。但是还有99%的大多数人必须依附于组织才能获得生存,没有充分的机会去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华。
未来的知识社会一定是以缩短1%与99%的差距为目标的。
阿里巴巴解放了小商户,使人人都有机会低成本开店。
滴滴打车解放了出租车司机,摆脱了出租车公司份子钱的盘剥。
Airbnb解放了房东和租客,甩掉了面目可憎的中介机构。
那么,谁来解救99%在公司坐班的知识人呢?
请相信,知识将成为下一轮商业交易最大的入口,而提供知识服务平台的互联网企业必将成为未来的赢家。
知识交易之所以现在还未大规模建立起来,并不是我们不需要知识交易,而是知识交易所需要的各种基础设施,尚不完善。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曾评论道,社会对于那些既不存在于学术界也不存在于公司会议室的知识,即那些“某个特殊时空环境下的知识”,是无法做出恰当评价的。
《知识资产》作者博伊索特也提出:知识经济的悖论是,知识传播的范围越广,知识的社会价值越高,而知识的个人价值越低。
相对于可传播的显性知识而言,大量存在于每个个体大脑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不易传播的,这又为知识的交易提出了困难。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知识交易提供了最好的平台和商业模式,我们已经看到了在知识服务领域的一些成功案例。
有个网站叫猪八戒,最早的模式设计是佣金模式,通过创意设计获取佣金。今天它的平台积累了足够多的创业企业,企业的工商注册也成了平台的盈利模式。
现在美甲、美妆、送饭等上门服务不算什么新鲜事,对一个大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更不是什么重要的大事。而知识服务能否上门呢,或者是通过面谈的形式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交流或服务?
有个叫“在行”的网站开始起步了,专家可以按照时间来为你服务。当然它的专家资源够不够多,专家的估值和定价是不是合理需要另说。
国外的模式更加成熟一些。
美国格理集团(简称为GLG),成立于1998年,专注于提供专家咨询和顾问系统。目前已有超过25万名专家加入格理专家团,旨在帮助客户提高他们对行业重要议题、具体决策的理解。
作为国内最早的知识服务(和知识社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价值中国积累了近百万知识人和专家,一直致力于建立华人世界最大的网络化、社会化知识服务平台为己任。
价值中国提出了“微咨询”和“微学习”的概念,用户在“价值家+”平台上提出的关于知识服务的任何需求,平台都可以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并促成双方的服 务交易。价值家+不是“大V-粉丝”的模式,更象P2P知识交易的“淘宝网”。“我们希望与百万级‘知识服务熵’,共同推进中国知识社会!”
对知识人而言,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服务他人,人人都有机会在一个专业场合成为服务的消费者,而在另一个专业场合成为服务的供应者。
2015年7月联合国召开了互联网大会,目标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社会”。联合国报告指出,世界的大方向要往包容性、可持续的知识社会去发展。
2015年是知识服务的启蒙年,2016年将成为知识服务元年。
还记得马云的那句话吗?很多人输就输在,对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
如果我告诉你,未来有99%的传统公司将不复存在,只有1%的社会化企业能获得生存,你信不信?
如果我告诉你,世界发展的动力昨天是国家,今天是公司,明天是(拥有专业知识的)个人,你信不信?
如果我告诉你,有一天只要凭借兴趣、爱好、人脉和知识就能让你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成为人生赢家,而不需要拼爹、拼颜值,你干不干?
凯文.凯利在《必然》中说,今天确实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我们都正在“形成”(becoming)。这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最佳开始时机。
和我们一起改变世界吧,你没迟到!
来源:价值中国

中外管理杂志公众号已开通“评论”功能,欢迎大家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参与拍砖,精彩的观点我们都会第一时间上墙分享给大家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乱局中,民企老板如何“活下去”?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