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别让光环晃了你的眼
2016/3/15 中外管理杂志

    

    

     点击图片:《中外管理》杂志30元包邮(新疆、西藏除外)

     《中外管理》微信账号:zwgl1991

     文/司林敏 王宏军

     当一个人成为某一角色时,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光环,而产生一些不自知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了解这些心里之困,不时给自己提个醒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领导者发生过错时,也往往会归咎于如战略错误、营销不当、竞争威胁等问题。但这仅仅是问题的表象,根本错误在于:进入了某种误区。

     误区一:选择地位而非成果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应该遵循“管理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这个重要原则。但在现实中,威望颇高的经理常不知不觉地更注重了其它方面的事情,甚至有时会刻意在形式上做文章而忽视了工作成果的重要性。

     由于这些人的人生目标仅仅是获得个人利益,或者在潜意识里为了保住自己现有的地位,因此当他在人生目标的巅峰上时,也自然就会不择手段地保护它。他们甚至倾向于回报有利于“自我利益”的人,而不是为公司业绩做出贡献的员工。

     因此要走出这种误区的惟一办法就是将工作成果作为个人成功的最高标准,用成果说话。因为不论是员工还是顾客都太重要了,实现让他们满意的结果才是衡量个人地位的标准。

     误区二:选择个人声望而非责任

     领导者常会因为个人声望而忽视员工的工作职责,但这又是取得成果的必要条件。他们屈服于另一个诱惑:希望自己受欢迎。

     这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对于领导者却是危险的。“高处不胜寒”,作为高层领导有时常常是“孤独”的。对公司大多数成员来说,高层领导除了那些直接向他汇报的人之外,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其他员工熟悉。因此大多数高层会和这些直接下属成为朋友,并能对他们的需求感同身受,领导者与这些下属之间会产生“亲如兄弟”的感觉。因此,当遇到关系亲密的人没有达到期望值时,他们也自然会漠然视之。这并不是他们太忙或者太懒,而是难以面对让“朋友”烦恼的窘境。

     因此,要努力赢得公司员工和直接下属的尊敬,而不只是他们的私人感情。不要把向你直接汇报的员工看成是一群拥护者,应把他们看作是完成自己工作职责、进而使公司达到预期业绩的关键人物。

     误区三:选择精确而非清楚

     有很多领导者,特别喜欢数据分析。但在信息不完整、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中,有时这并不可能。因此这类领导常常拖延决定的时间,给下属的指示很模糊且犹豫不决,希望他们能自己在工作中找出正确答案。

     因此,关键的一点是,领导者的决策指令必须保证清楚而不是精确。要记住,如果你采取决定性的行动,而不是总在等待更多的信息,你的下属能学到更多。如果你根据当前掌握的信息所做出的决定,在有了更多信息时被发现错了,那么改变计划并向下属解释清楚就行了。对于你来说,出错的真正损失仅仅是你的自尊心,但如果你不肯冒出错的风险,代价就是永远停滞不前。

     误区四:选择权威而不是交流

     领导者都想掌握权力,如果同事或下属发现了自己的过错,自然会觉得难以忍受。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万一员工都可以轻易地挑战自己的决定,那么自己将失去权威。由于领导者不愿加入讨论,员工也就没有安全感,结果是员工总在热衷于揣测领导的心思。

     作为领导者应当常常积极地鼓励员工去挑战自己的想法,应该信任下属,并将你的声望暂时抛开,和他们充分的交流。他们在对待下属和他人时,也将会效仿你。

     上述四种误区应该作为领导者的“警钟”,时刻提醒自己:成功常常会导致一系列致命的行为。而要避免这一切,也就是别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太当回事,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来源:中外管理新媒体

    

    

     不需要华丽的包装我们坚守原创的力量

     直接点击,查看近期最受关注原创文章:

     1. 芮成钢:你急什么?

     2. 急,因为弱者思维

     3. 德国人为什么不提互联网?

     4. 总导演谢涤葵揭秘《爸爸去哪儿》:集团军作战的完胜秘籍5. 让你惊呆的日企管理6. 谁把郭振玺逼上了不归路?7. 中国应该向世界冠军德国学习什么8. 八次被否定,最终成功逆袭的《我是歌手》,如何让明星再站选秀台9.金钱永远不是早起的理由:Facebook、苹果两位CEO清华演讲的启示10.郭美美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方向?11.湖南卫视17年“变形计”

     12.北大1898咖啡馆:中国式众筹“策源地”

     13.乱局中,民企老板如何“活下去”?

     14.别人都“掌握核心科技”了,海尔为何还在玩管理模式?

     15.谁都离不开应酬,饭局上如何自保?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中外管理杂志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